未嘗甘露味,先聞聖妙香——古人與茉莉花茶的故事

2020-03-25     傳統活兒

喜歡傳統君就點個關注唄~「傳統活兒」每天與您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兒!

正文字數 2875丨預計閱讀時間 8分鐘



中國飲茶歷史悠遠,我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唐人陸羽說過: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間於魯周公,……盛於國朝



茶滋味,分外迷人。不過茶自帶澀味,有些人不喜,於是往其中加了一些「作料」,《茶經》中就有「用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的記載。這種加入「作料」的飲茶方式促成了一種新型再加工茶的產生——花茶。

北宋蔡襄《茶錄》中有「茶有真香,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的記載,這是中國花茶窖(音同「熏」)制的先聲,亦是中國花茶的始型。


荷花茶製作


花茶是一種用鮮花和茶葉一同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亦稱「熏花茶」或「香花茶」。花茶的窨制利用了鮮花吐香和茶葉吸香兩個特性,把香花和茶葉拼和在一起,成為既有花香又有茶味的的花茶。其中,尤以茉莉花最為出色。


茉莉花茶


茉莉花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植物,據漢代史書記載,茉莉花最早起源於古羅馬帝國,漢朝時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印度,之後傳到中國。

晉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狀》載有:

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大秦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茉莉開小白花,潔白無暇,香味沁人心脾,有:

刻玉雕瓊作小葩,清姿原不愛鉛華。


——宋 趙福元 《茉莉》



以玉刻瓊雕比喻茉莉之素潔高雅、冰肌玉骨。

西域名花最孤潔,東山芳友更清幽。


——宋 王十朋《茉莉》



讚美其香之卓爾不群。

茉莉花香之濃郁幽雅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同綠茶的結合,更是在我國茶葉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


綠茶

茉莉花


唐宋時期,飲茶普及,人們認為烹茶時加入香料、瓜果會破壞茶本身的香味,於是「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直到南宋末年出現了用茉莉花熏茶的製作方法的記載。陳景沂的《全芳備祖》中提到:

(茉莉)或以熏茶及烹茶尤香

施岳的《步月》更具體寫道:

玩芳味,春焙旋熏。貯穠韻、水沉頻熱。

其注云:「茉莉嶺表所產,古今詠者不甚多。……此花四月開,直至桂花時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


茉莉花的香味經過「春焙旋熏」的窨制「貯穠韻」於茶葉中。較之以往人們簡單地在茶中添加作料,開始用茉莉花熏茶,這應該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茉莉花茶吧。

明代茉莉花茶加工技術有了明顯的發展。團茶的廢除,散茶的興起,為茉莉花茶的製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花茶,茗花入茶,本色香味尤嘉,茉莉花以熱水半杯放冷,鋪竹紙一層,上穿數孔,晚時采初開茉莉花綴於孔內,上用紙封不令泄氣,明晨取花替之水,香可點茶。



在沏好的茶水中沖調進了吸有花香的開水,從而使花香和茶香融為一體。明代朱權《茶譜》在「薰香茶法」一節中說:

百花有香者皆可。當花盛開時,以紙糊竹籠兩隔,上層置茶,下層置花。宜密封固,經宿開換舊花;如此數日,其茶自有香味可愛。

宋詡的《宋氏養生部》亦有記載,

凡桂花、茉莉花、片腦香物類,惟用輕絹或薄紙苴納茶中,香自裹化。潤則紙藉煉火上,焙燥而收。不宜散和於內,混淆其味,致茶香不分。茶簦坋之,每茶一壺入匕許,甚協茶味之甘美。

因花和茶沒有直接接觸、充分混合,所以花香和茶香瞭然分明,不至因花香過濃而損了茶味。此時花茶製作種類豐富多樣,明代顧元慶《茶譜》中記載:

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橘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花茶集合


制茶時講究擇花、把握用花量。

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

具體的製作程序為:

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用磁罐一層茶、一層花投入至滿,紙箬扎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則花香滿頰,茶味不減。將茶和花按三比一的比例層層間疊置於瓷灌中密封,然後放入鍋中熱水蒸煮,取出晾涼後,將花和茶焙乾收用。這一方法來製作花茶,「本色香味尤嘉。」

可見,明代花茶品種繁多,茉莉花茶產量仍不多,還未成為花茶主流。但在原料的選擇、用花量、窨的次數、焙乾等方面,與現行的窨花工藝原理已很相近。

明代蘇州被稱為「茉莉花城」,當時的蘇州大街小巷出現眾多窨制花茶的手工作坊。

清代福州、蘇州成為花茶窨制中心,兩地都有許多大作坊生產茉莉花茶。

咸豐年間茉莉花茶暢銷華北各地。當時福州茉莉花茶主要為「四窨一提」,採用烘青綠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

蘇州茉莉花茶採用明前碧螺春茶芽為茶坯,選用虎丘的茉莉,講究「六窨一提」,工藝流程包括:

茶坯處理——鮮花養護——拌和窨花——通花散熱——收堆續窨——出花分離——濕坯復火乾燥——再窨或提花。


窨花拌和

收堆續窨

復火乾燥

透蘭

提花


新中國成立後,茉莉花茶產量逐年提升和擴大,形成了福州、蘇州、金華三大主要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後來廣西橫縣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優越的區位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茉莉花和花茶加工生產基地,成為新的全國茉莉花茶加工中心,被譽為「中國茉莉花之都」。

茉莉花茶成為花茶中的主流,與其獨特的花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香文化歷史悠久、影響廣泛,香文化的普及促成了茉莉花與綠茶的結緣。

香氣是茉莉花茶最重要品質因子。人們根據茶葉獨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經過「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的特殊工藝,制茶時每次毛茶吸收完鮮花的香氣之後,需篩出廢花,然後再次窨花,再篩,再窨花,如此往復三到七遍,讓茶坯充分吸附了茉莉花的芳香。

杯中的茉莉花茶只見茶不見花,它不僅有綠茶功效,其兼備的特有保健功能主要來自茉莉花的香氣。茉莉花的香氣具有「鮮靈、濃郁、幽雅」的特點,從醫學用香的角度而言,茉莉芳香能放陳氣,故可治療下痢腹痛、瘡毒等症,具有理氣、開郁、辟穢、和中之功效。有茶聯云:

窨得茉莉無上味,列做人間第一香。



宋代由於香料的普及,中醫對香氣的保健作用認識更充分,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茉莉花茶所具有得提神、滌煩、理氣、和中的保健作用。喝上一杯茉莉花茶,在花香茶香中愉悅身心、舒緩情緒,彰顯了中國茶文化實用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傳統。

在盛產茉莉花茶的福州,老一輩人可能一年四季都喝茉莉花茶,尤其喜飲「明前花茶」;男婚女嫁新娘敬花茶;溫泉泡澡後品飲杯茉莉花茶;臨街茶攤中人們一邊喝茉莉花茶一邊聽說書;端午時節,取午時的井水沖泡「午時茶」以消寒氣避暑熱……



耐人尋味的是,茉莉花茶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盛行。清咸豐年間,福州窨制的茉莉花茶,經海路由福建運至天津,再轉運北京、河北、山東、陝西和東北地區。

當時北京的茶莊多經營福建茉莉花茶,普通的老百姓稱茉莉花為「茶葉花」,將茉莉花茶稱作「香片」。有客觀原因的存在,其一路途遙遠,綠茶運輸容易串味和霉變,茉莉花茶因多次窨制,具有更強的平衡性和適應性;其二北京偏硬偏苦的水質讓茉莉花茶在沖泡過程中風味不減;更重要是茉莉花茶深受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當有外國使節來中國時,慈禧常將茉莉花茶作為禮品贈送。

慢慢的,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茉莉花茶備受青睞,在老北京的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野茶館中都可覓見茉莉花茶。

茶源於中國,茉莉源於西方,茉莉花茶根據茶葉獨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用最濃郁的花香擁抱最稚嫩的茶葉,讓花和葉在生命最燦爛的時刻完美邂逅。取之容易,窨制簡單,常飲可養心安體,舒暢心情,有益健康。春暖花開,閒暇之餘,何不在家向古人學習試著窨制茉莉花茶?



原創文章,未經同意請勿轉發,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往期精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O5NGnEBfwtFQPkdIR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