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營銷方式正在慢慢退化

2020-02-13     品牌建設專家



中國營銷這麼多年,變化固然很大,但變化的軌跡一脈相承,是在相同的軌道上。自1998年以來,大致有兩條主要軌道。


一是主流產品基本不變,但品種極大豐富。

1998年至2013年,中國的主流產品基本定型,現在賣得好的產品,多數可以在這個時間段追溯到源頭。

主流產品已定,產品豐富就成為產品研發的主要方向。因此,所謂的新產品開發和推廣,並非真正意義上有本質差異的新品,而是改頭換面的偽新品。品種豐富了,選擇性多了,對銷量增長是有益的。

現在品種已經極大豐富了,以至於要想車銷的話,每次很難把全部品種帶齊。每個代理商,少則100多個SKU,多則1000多個SKU,而且還是車銷。現在不是不推新品,而是老品都難照顧得過來,品種豐富已經成負擔。


二是渠道下沉和深度分銷已經到底。

不管承認不承認,渠道的變化是中國營銷的主旋律。1998年之後是渠道下沉,從省代到市代到縣代。2003年之後,縣代已成基本格局。然後就是深度分銷。2010年前後,深度分銷也到底了。再之後就是終端推廣,多數企業已經做不到了。

統一方便麵推出「老壇酸菜」時,是配合有「終端推廣」的,也是少數嘗到終端推廣甜頭的企業。但是,終端推廣的組織難度和費用很高,多數企業沒有做。

從上面敘述中可以看出,中國營銷變遷的兩條軌道,過去沒有大的變化。即使有變化也是在軌道內變化,沒有出軌。這不是質變,而是量變。

在軌道內的變化,企業一般跟得上節奏,畢竟不是根本性的變化,但仍然有不少企業掉隊。

當兩條營銷軌道走到極限時,營銷的進化也就基本停滯了,甚至退化了。


營銷轉換軌道


營銷的退化是必然的。

第一,既然原有的產品銷量已經到頂,那麼就應該推「主流換檔」的新品,只有新品能夠改善產品結構。或許銷量並不會增加,但利潤的改善還是很有用的。

第二,既然原有做法的效率下降,那麼就應該採用能夠提升效率的辦法。比如,鋪貨效率和鋪貨周期的問題,完全可以採用SaaS或者B端平台。

營銷界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有些企業是清楚的。一是做新的戰略大單品;二是擁有網際網路,做好+網際網路。

我一直以為,這兩項工作並不難,至少從技術層面講並不難,凡是已經做過的基本上都嘗到甜頭了,但榜樣竟然學習的人那麼少。

怪哉!


營銷的共生結構


一個人最難改變的是習慣,一個集體最難改變的是集體習慣。

習慣是不加思考或簡單思考的行為,在習慣面前,知識顯得那麼蒼白,因為習慣就是在不知不覺就做了。

中國營銷的習慣,已經有15年以上沒有大的變化了。雖然運作上有小變化,但大的習慣沒有變。

養成這個習慣的不僅僅是企業的營銷部門,還包括企業的研發、生產和服務部門。同樣包括外部的代理商、零售商。這是一個共生系統。

共生結構的最大問題,就是任何局部或個體的改變都很困難,因為要受到共生系統的掣肘。就像在單向行駛的高速路上,你突然轉向了,別人可以視你為逆行,可能隨時撞車。

我接觸的營銷人,多數不滿意現狀,但個體又很難改變現狀。哪怕微小的改變,都會遇到系統的阻力。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想推新品,也都知道如果不改變產品結構,很難扭轉現狀。然而,當新品真的推出來時,發現整個系統是不支持推新品的,特別是不支持推「主流換檔」的新品。

轉變營銷軌道,最大的障礙其實就是營銷長期以來形成的共生結構。

誰對營銷退化負責?

好像找不到責任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改變的意願,也做出過改變的努力。我們很難據此指責某個人。一個找不到責任人的共生結構,才真的可怕。

說實話,我只能提出問題,對打破共生結構,我也沒有妙招。我個人的營銷轉型,花費時間也不短。

以我過去轉型的體會,正常推動一定是很難的。一件新事,沒成功之前,要想提出多少條反對理由,都很容易。不成功的理由可以成千上萬條,但成功只要有一條就足夠。

如果只有一條理由,是什麼呢?以推新品為例,我認為一開始就是越過所有銷售層次,直接付諸消費者。只要消費者接受,所有反對的理由都不成立。

這個做法,是倒逼的方法,屢試屢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NeuRnABgx9BqZZIz2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