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大敗,退至麥城。援兵不至,關羽只得選擇突圍,在從麥城逃往益州的半路上,被東吳部將馬忠伏擊,一代名將關羽的輝煌人生,就此隕落。作為三國名將,關羽在民間有著崇高的個人形象。有人認為,關羽是忠勇、仁義的化身,佛、道兩教對關羽也十分推崇。民間稱關羽為「武聖」,和「文聖」孔子並列。關羽甚至被人稱為「關帝」、「關帝君」,直接被神話。然而,關羽作為一個「人」,到底是如何變成 「神」的呢?這和唐朝的一篇碑文息息相關。
隨著民間演義的發展,關羽的形象和歷史上的真實形象有了較大的差別。據《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記載: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生於蜀漢,最後在西晉入仕,對關羽的這段描述比較符合歷史。關羽和張飛最早跟隨劉備,和劉備恩若兄弟。實際上,他們只是「若」兄弟,並沒有真正的結義。關羽能征善戰,軍事能力突出,是劉備麾下的猛將。但民間文學對關羽也有一些誤讀,例如:
《三國志》中只記載了關羽斬顏良,並沒有記載關羽「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這些是民間演義對關羽事跡的杜撰。
陳壽對關羽的評價也十分公正,首先,肯定關於的能力,稱「關羽勇而有義,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然而,關羽的缺點也十分明顯:「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從這裡可以看出,在三國時期,關羽雖然勇猛,但也驕縱,這種性格特點,直接導致了他敗走麥城。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關羽的形象和歷史相符,但南北朝後期,佛教得到了迅猛發展,當時寺廟林立,荊州有個「壽亭侯廟」,百姓有祭祀關羽的習俗。到了隋朝,隋文帝信佛,開皇九年,隋朝要建國泉寺,隋文帝下令把許多寺廟中供奉的石像「請」到同一座大寺廟中,關羽的雕像因此被搬到國泉寺,關羽因此和佛寺掛鉤。
唐朝貞元十八年,杜甫的好友、詩人董侹寫了一篇碑文,名叫《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據本文顯示:
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將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將軍姓關,名羽,河東解梁人……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云:『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號雷虩……
這篇碑文的大意是:關羽死後,因為殺業太重,魂魄落入鬼道。被一位叫普靜的僧人搭救。後來劉備為了感激普靜,特地在玉泉寺上給普靜修了一座普凈庵,後來這裡成了關羽的遺廟,沒想到關羽時常在這座普凈庵內「顯靈」,董侹還自稱親眼目睹關羽顯聖。
首先,碑文是真實存在的,但碑文中的故事是虛構的,而且記錄了許多鬼怪等迷信的思想。其次,到了唐德宗時期,唐朝已經繁華不在,百姓顛沛流離,缺少精神寄託,董侹此時推出關羽「顯靈」,百姓紛紛趨之若鶩,對關羽的崇拜由此而生。佛寺中紛紛供奉關羽雕像,關於在佛教有了 「伽藍菩薩」的說法。
到了宋朝,道教也開始供奉關羽,道教稱關羽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因為宋徽宗信奉道教,關羽在道家中的形象在宋徽宗時期得到了很大提高。宋徽宗曾先後五次給關羽追封尊號,分別封關羽為「忠惠公」、「崇寧真君」、「武安王」等稱號。
關羽作為蜀漢時期的一位名將,因為唐朝詩人董侹的一篇「關羽顯靈」的碑文,從而形象大震。關羽先後被佛、道、朝廷、民間紛紛信奉,從一個凡人,變成了「忠、勇、仁、義」的「神」,被譽為「武聖」。有學者稱,關羽的形象之所以能被「神話」,這篇碑文功不可沒。
筆者認為:關公「武聖」的形象,多年來是民間「忠義」的化身,在推動民間「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教化方面,起了正面的作用,要給予肯定。但人們讚賞關羽、崇拜關羽的同時,也因風清楚真實的關羽和歷史上的區別。可以有圖騰,但也要有歷史的認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H3T_G4BMH2_cNUgF7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