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是安徽省阜陽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與河南省沈丘縣、鄲城縣交界。據網絡上得來的數據,界首市的經濟在阜陽位居中游,而面積則是除了穎州、潁泉、潁東三個區之外最小的一個。
安徽省政區圖中的界首市
歷史文化底蘊不顯、經濟算不上發達、也不是什麼旅遊勝地,按說對於「界首」這樣一個普通縣級市的名字,國內其他地方的人們知道得並不算太多才對,但事實上卻是很多地方的人們對於「界首」這個名字卻並不陌生,只不過不是此「界首」,而是彼「界首」而已。
在漢語詞典中,「界首」是:「邊界前緣、交界的地方」之意。
我國古代史籍中有很多有關「界首」的記載:
《後漢書·酷吏傳·董宣》:「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
《梁書·范岫傳》:「永明中,魏使至,有詔妙選朝士有詞辯者,接使於界首,以岫兼淮陰長史迎焉。」
宋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綱的《與張相公書》:「吉州永豐賊李安凈者……出沒於崇仁、新淦、豐城數縣界首,巡尉不能制。」
元朝劇作家、詞人范康《竹葉舟》第三折:「行盡了秦淮界首,不覺的吳越分流。」
在這些記載中的「界首」均是當交界之地、邊界之首講的,不過由於這些交界之地、邊界之首距離州縣治所、村莊聚落較遠,古代官府出於交流或者控制的需要,在這些地方設置驛站、駐紮軍隊,久而久之就在這些本來偏僻的地方形成了城鎮和村莊,而地名就以「界首」命名了,因此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有「界首」的地名。
沒準在這個「射虹東界」牌坊之後,就有一個被稱為「界首」的地方
1、江蘇省高郵市界首鎮,該鎮以地處高郵、寶應兩市縣交界之首得名,元朝至以來通過這裡運河的漕運極為興盛,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界首驛,明朝置巡檢司與遞運所,元代詩人薩都刺曾在其《過界首驛》一詩中有「行人馬上得家書」句,就是讚譽此地通訊的便利。
1703年《全黃圖》中的界首與界首湖
元代薩都刺《題界首驛》
2、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界首村,地處長清區與泰安市交界處,位於五嶽之首泰山腳下,有「古齊魯分界之首」說,以此得名界首村。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的界首
3、湖南省株洲市茶陵縣界首鎮,在湖南省茶陵縣西南部,因此地為安仁縣進入茶陵縣境第一個集鎮,故名,古為茶陵至衡陽的驛站,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設坊。
1928年《湖南分縣詳圖》中的界首鋪
4、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界首鎮,因處興安與全州兩縣交界處得名,界首渡口是湘、桂往來的重要古渡,是1934年11月紅軍長征中「湘江戰役」四大渡口之一,因界首渡口位於最上游,再加上中央軍委兩個縱隊在這裡過江,界首渡口又被稱為「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第一渡」。
湘江戰役中的界首鎮位置圖
5、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洙邊鎮三界首村,因明景泰年間有劉姓自江蘇省東海縣大村遷蘇魯兩省的贛榆、莒縣、臨沂三縣交界處建村而得名。
《山東通志》莒州圖中的三界首
6、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定仙墕鎮界首村,陝甘寧邊區曾於1938年初,由陝西省吳堡縣南部和綏德、清澗兩縣各一部析置河防縣,縣治設在了綏德縣界首村。1940年初河防縣撤銷,仍歸各縣。
1864年《陝西全圖》中的界首鋪,不過被標為了「界守鋪」
除了上述的界首鎮、界首村之外,通過網絡搜索,還發現在下面3個地方有「界首村」: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赤壽鄉和金華市武義縣邵宅鄉下轄村、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夏雲鎮
從「界首」的意思來看,這些名為「界首」的地方,顯然都位於各行政區域的邊界,甚至在以「山川形便」設置行政區劃的古代,很多「界首」所處的位置還是山川險地,發展成為較
大規模的城市顯然是極為困難的,那麼安徽界首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今天的安徽界首市,其發展肇始於抗戰時期,那時候有「界首三鎮」之說,所謂「三鎮」即:安徽省太和縣的界首鎮、臨泉縣的劉興鎮和河南省沈丘縣的皂廟鎮。
太和縣界首鎮,原是一個豫、皖交界處的邊境集鎮,商戶不足百家,人日不滿2000,僅是一個在秋、冬兩季,麥、豆、棉布貿易的鄉村市集,日中而市,很少有什麼富商大賈來此作些大宗買賣;臨泉縣劉興鎮,大都是些農家住戶;河南省沈丘縣皂廟,則是一片荒野,杳無人煙,僅在渡口岸邊,有一家經營鹽、鐵生意的小商鋪。
1938年地圖上的界首與各商路示意圖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日軍相繼攻陷沿津浦、隴海鐵路線的徐州、蚌埠、商丘、開封等城市,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禦敵無策,不顧人民死活,於1938年6月扒開鄭州花園口段的黃河大堤,想「以水代兵」,卻造成了豫東、皖北多縣成為澤國。由於界首鎮沒有被波及,災區聚集到了界首城內,再加上淪陷區的災民有很多也逃到這裡,一時間,界首鎮的人口驟增,商業貿易繁盛,成為躲避日本侵略軍的「避風港」。
1939年,日軍對「國統區」實行經濟封鎖,人民日用必需品,比如火柴、煤油、肥皂、食鹽、糖等等,都極為奇缺,長期得不到解決。因隴海、津浦、平漢鐵路運輸斷絕,貨運路線轉入了沙河。
界首鎮在沙河中游,距徐州、蚌埠、商丘、開封較近,一批批商人冒著生命危險,從水路自蚌埠、正陽關運貨到界首鎮,再從界首鎮改行陸路,分別經周口、南陽、老河口和洛陽、西安等地,轉運到當時的所謂「大後方」:陝、甘、川、黔、滇等省區。不久,又開闢了雙溝、十字河、亳州和河溜、懷遠、蚌埠兩條自淪陷區至界首的陸運路線。當時,萬商雲集,貨積如山,成為滬、寧、商、蚌等地進入內地之第一門戶。
民國時期的報紙中發表的《烏煙瘴氣的界首》一文,形容界首的雜亂
由於這一帶地處兩省三縣的交接處,疆界犬牙交錯,行政管理錯綜複雜,商業繁盛,人口集中,革命志士與國民黨的官僚、兵痞以及漢奸特務等,魚龍混雜,界首「遂從戰火瀰漫中,畸形發展,日趨繁榮」,形成一個與上海極為相似之地,成了名噪全國的「小上海」,成為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商貿人士的發財場所,貧苦難民的謀生地方,人口最多時達20多萬。
隨著戰爭的結束,各條經濟通道逐步恢復了正常,界首的經濟也迅速衰敗了下去,不過即使是這樣,由於那個特殊時期形成的底蘊,界首仍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由界首、劉興、皂廟3鎮合併建立了界首市民主政府。
這正是安徽省界首市與其他有著「界首」一名地方的不同之處,所以它今天成為了縣級市,而其他的「界首」,仍然或是鎮、或是村。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