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民警陳娥明:一位如「媽媽」般溫暖的社區守護神

2022-03-04     廣州日報

原標題:社區民警陳娥明:一位如「媽媽」般溫暖的社區守護神

每天清晨,當珠海市香洲區碧濤社區從沉睡中醒來,就開始了新一天的熱鬧。拉著小車出門買菜的阿婆,牽著寵物下樓散步的阿公,忙著送孩子上學的年輕父母,蒸著腸粉、包子的早餐店老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總有一個身著警服的身影,她騎著一輛警用小摩托,從社區警務室駛出,到東家入戶走訪,幫西家調解矛盾,為老人買藥送飯,與孩子打成一片……沒錯,她就是碧濤社區民警陳娥明。

是「抗疫先鋒」,更是社區「守護神」

自2022年1月13日以來,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在中山坦洲、珠海香洲的暴發,再次拉響了珠海人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鐘。連日來不斷新增的確診病例,打亂了所有珠海人的計劃。

面對珠海市嚴峻複雜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黨委第一時間貫徹落實珠海市、香洲區黨委政府與珠海市公安局黨委的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團結帶領各級黨組織與全體黨員、民警、輔警勇當先鋒、敢打頭陣,以最高站位、最硬措施、最高標準全力以赴開展各項疫情防控工作,構築起一道狙擊疫情的堅固防線,展現了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人民公安為人民」的使命與擔當。他們同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恪盡職守,無私奉獻,是值得被珠海人銘記的當之無愧的「摘星人」。

陳娥明,珠海市公安局香洲分局朝陽派出所碧濤社區民警,一位入警31年的警察「媽媽」,就是這批向「疫」而行的「摘星人」中的一員。

「暫時的封控是為了穩定疫情蔓延趨勢,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積極配合、做好防疫工作,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很快戰勝疫情,儘早解封!」儘管本次疫情來勢洶洶,陳娥明的眼神中卻始終沒有流露過一絲畏懼。連日來,她一邊深入一線耐心地安撫著社區群眾的情緒,一邊迅速圍繞著群眾核酸檢測、居家管控、生活物資保障等開展碧濤社區在封控後的疫情防控工作。

由於封控來得太突然,不少群眾可能面臨著家中儲備食材不足的問題,加上被限制出行,心中難免不安。陳娥明認為,當下只有每天準時把物資發放到群眾手中,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有效安撫群眾的情緒。於是,從手忙腳亂到忙中有序,從千頭萬緒到科學管控,陳娥明每天穿著一身嚴實且厚重的防護服,在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人員排查與管理等社區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協助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志願者等,定時定點向封控區內的每家每戶送上新鮮的肉、菜、蛋、奶等基礎性物資。

「今天把自己包裹得太嚴實了,我都忘記要喝水了。」已經忙活了一個上午的陳娥明,在剛剛為社工與志願者送上溫熱的飯菜後,突然才意識到自己整整一個上午都沒有喝過一口水。她大口喘著氣,又「咕嚕呼嚕」地往自己嘴裡灌起水來。現年52歲的陳娥明,對比多數同齡女性,雖然依然算得上體魄強健,但對比自己年輕時,體力實在已大不如從前。在「食」的問題上,陳娥明每天不光操心著社區群眾,還操心著封控區內的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等一線防疫人員,只要一到飯點,陳娥明就會騎上派出所的小摩托四處奔走,只為向封控區內的工作人員送上新鮮熱辣的飯菜,從早到晚,一日三餐——卻唯獨忘了操心自己,整整一個上午,竟連水也忘記喝。

是知心姐姐,也是警察「媽媽」

社區封控期間,少部分群眾由於出行受限等原因,心中悲觀、焦慮的情緒無處宣洩,距離他們最近的社區民警、居委會工作者、志願者等一線防疫人員,往往會被迫成為「出氣筒」。

「我沒有很在意成為『出氣筒』這件事,如果非要說起『出氣筒』,我想這本身就屬於社區工作的一部分。在以往的社區工作中,我有時也會『無辜挨罵』,但群眾其實沒有惡意,他們只是心裡苦悶,需要宣洩情緒,罵完就沒事了。」陳娥明溫柔且平靜地說道,「他們都叫我『警察姐姐』,也是因為信任我,把我當成一個知心姐姐吧。而且我穿著這一身警服,本身就有一種能使人安心的力量。」

陳娥明還坦言,自己年輕的時候臉皮特別薄,也不善言辭。自從成為一名社區民警後,每天不得不圍繞著許許多多性格各異、年齡不同的群眾開展社區工作,時間一長,反而變成了一個特別能嘮嗑,特別遭人「嫌棄」的囉嗦大姐。

入警31年的陳娥明,從事社區警務工作已有十餘年,由於長期工作繁忙,根本無暇騰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與照顧孩子,她只好帶著孩子到派出所里工作。如今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陳娥明的長子已滿21歲,次子則滿14歲,均已長成身高超過一米九的男子漢,但在陳娥明的心裡,兩名孩子始終是她最大的牽掛,是她永遠長不大的心頭肉。她心疼自己的孩子從小不得不比一般的同齡人更早學會自立,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她對與自己孩子年齡相仿的十來二十歲的年輕人格外包容,往往多出一份近似「母愛」的關懷。

據一名年輕的社區群眾反映:「陳警官叮囑我們要吃好穿暖的時候,就像一個媽媽一樣關心我們。小時候大人教我們,要管警察叫『警察叔叔』,但很少有大人會教我們,要管女警叫什麼,叫『警察阿姨』嗎?我覺得可以管陳警官叫『警察媽媽』,因為她關心我們的時候,就像我們自己的媽媽一樣親切。」

「脫下警服,我也是一名群眾」

為了能對社區情況了如指掌,陳娥明堅持每天入戶走訪調查,下笨功夫、花大力氣,勤走百家門,遍識百家人,熟知百家情。她還建立了多個社區微信群,只為時刻把握社區的最新動態,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需求,並在微信群中大力宣傳防盜、防搶、防火、防騙、拒絕黃賭毒、疫情防控等事項,把碧濤社區當成自己的「家」一樣用心去守護。

「我經常會提醒自己,脫下警服,我也是一名群眾。」陳娥明認為,與群眾打交道是一門藝術,需要細心與耐心,更需要懂得推己及人、換位思考,只有設身處地地站在群眾的角度,用群眾的思維去思考,才能真正替群眾解決問題。

不久前,社區內有一名以撿廢品為生的「釘子戶」劉某(化名),時常將大量廢品擺放在一樓草地上,存在較大消防隱患,加之因酗酒問題常與其他社區群眾發生衝突,已被其他社區群眾多次舉報。為此,陳娥明特意與物業負責人上門了解情況,發現原來除了廢品亂放的問題,劉某還與他的房東存在糾紛。劉某拿出一份自稱已與業主女兒簽訂的租房合同,但業主不承認有過這樣的續簽合同,激動地說要全權委託物業及派出所,只求將劉某趕走,也不再收取他的租金。陳娥明見雙方爭執不下,便一次次上門為雙方尋找解決方法。對於廢品亂放的問題,陳娥明耐心教育了劉某,要求他寫下承諾書,並給予他觀察期。劉某聽話照做,變得願意主動收拾東西、及時清理廢品,業主也便沒再要求他搬走。

陳娥明是打心眼裡熱愛社區警務工作,並認為是社區警務工作成就了她,讓她每一天都能朝著更好的方向一點一點進步。「孩子怕我辛苦,一直勸我早點退休,但我捨不得。」如果有機會,她希望在退休以後成為一名志願者,繼續參加社區工作,把自己的社區工作經驗與心得,傳授給更多的社區工作者,「我不覺得自己年紀大呀,我最好的年紀是50歲,就是現在。」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陳瑰琦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童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4fc8b36ea8959cbfb7d2933ea4f3604.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