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2022-04-29     小凡娛影

原標題:經濟學家陳志武:婚姻不是愛情的發明

一、變化中的婚姻家庭

陳志武教授在其最新著作《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也有提及,婚姻不是因為愛情而發明,而是定居農耕社會為促進男女勞動分工、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分擔以及生子傳承所演變出來的。

可是,到了今天,各類市場尤其是金融市場已經非常發達,國家福利和契約制度也日益完善,人們不再需要藉助婚姻實現避險或達到資源共享。

沒有婚姻的人類世界是我們想要的嗎?這些新趨勢讓各國的保守派感到恐慌,深感危機。

二、愛情正在戰勝婚姻

史蒂芬妮·庫茨(StephanieCoontz)在《婚姻簡史:愛情怎樣征服了婚姻》一書中,就清楚地告訴我們:愛情歷來不是人類婚姻的前提,而是到現代才「征服」婚姻、成為婚姻的核心。

庫茨談道:不管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還是中世紀歐洲,由於婚姻都用於政治聯姻或物質功利,因此婚姻和愛情歷來都是兩碼事,並被認為彼此不兼容;對於歐洲貴族,婚外情才是愛情的最高境界,找紅顏知己或者浪蕩妓女成為一種時髦。

陳志武教授在其最新著作《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講過,在人類早期到農耕社會,金融市場與其他市場不發達,國家福利和宗教互助組織都還沒出現,人們只好依賴血緣和姻緣這兩個體系解決風險挑戰,尤其是依靠「養兒防老」。

三、瓦解中的傳統婚姻

在一次電視訪談中,曾經聽一位上海女士說:「以前要丈夫,一是為了有收入保障,但我的收入比老公高;二是為了有未來風險保障,但我有金融保險和投資;三是為了有人干體力活,搬煤、搬東西什麼的,但現在什麼都可以網上下單、送貨上門;四是為了生孩子,現在還非要通過結婚才有嗎?」人類婚姻看來要繼續演變,這讓許多人擔憂。

如果婚姻在變化,家庭、宗族內涵也必然跟著變,規模變小,凝聚力變弱,這使得宗族的風險互助與資源共享能力每況愈下。

正如陳志武在其新書《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談到的,在歷史上,各社會通過家族宗族的嚴密組織與維護,家族勢力的傳承延續能力一直很強。

一項研究發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地區,1427年富有的姓氏在歷經584年後,到2011年仍然更可能富有,從事高收入的銀行等金融職業;世家的長久延續力說明從前的家族凝聚力必須強,否則跨代傳承能力不會顯著。

但是,那種延續力是以過去的人口跨區流動少為前提的,而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的交通和信息技術發生根本變化後,在全球範圍內,人口跨地區、跨國界流動大大增加,族人分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現象日益普遍,從根本上瓦解了血緣關係網絡;加上城市化帶來的城鎮地產價格奇高,昔日的宗祠和其他凝聚族人的物理符號都難以為繼。

學者們基於佛羅倫斯的歷史數據還發現,今天收入的代際相關係數比1427年時降低了近一半。所以,雖然家秩序還在發揮一些效能,可趨勢顯然漸漸式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4c86524b8cba6486fa6d4f03b4d0a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