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車沒造好,是因為找的小康?

2023-10-30     道哥說車

【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聽風吟】問界M7、M9兩款車型相繼爆火,AITO以及背後的華為和賽力斯或許還沉浸在打造爆款的歡樂中,但沒想到轉頭迎來了業內人士的冷水。

日前召開的華中科技大學第十五屆企業家論壇上,廣汽集團原副董事長袁仲榮在《新能源汽車論壇》環節提到,自己的朋友十一期間專門看了華為的問界,反饋是沒有造好。袁仲榮表示,車機、華為那套系統很好,但車本身沒造好,因為找的是小康,小康本身是造低端車的,不可能掌握高端車的設計。

值得關注的是,在未更名之前,賽力斯的證券簡稱為「小康股份」,在那次更名後,公司名稱從「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彼時,賽力斯表示,更名是為便於投資者準確理解當前公司定位,使公司名稱與業務及戰略規劃相匹配,統一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或許賽力斯也沒想到,都更名一年多了,竟然還會遇到這樣的事。

「小康」竟真成了累贅?問界沒造好是因為這?

回顧賽力斯的歷史,其實還是比較輝煌的。2003年,渝安集團與東風公司合資成立「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也就是小康股份的前身,在此之後,這家企業正式進軍整車製造領域,生產的東風小康一度與五菱宏光、長安之星並稱中國微車三巨頭,在乘用車領域,旗下的東風風光也曾紅遍大江南北。

儘管歷史輝煌,但袁仲榮有句話確實沒有說錯,賽力斯或者說小康在悠久且輝煌的歷史上的確沒有製造高端汽車的經驗,甚至起初成立的「賽力斯」品牌以及旗下車型SF5也是「留過洋」的,以此來提高身份。

與此同時,賽力斯製造低端車的經驗也一定程度上對現有的AITO品牌造成過影響,在老款問界M7上市期間,網絡上曾出現有關「問界M7就是東風風光iX7換殼」的討論,由於兩款車輪廓、尺寸、底盤結構等方面有相同之處,「問界M7就是東風風光iX7換殼」曾被廣泛傳播。

而老款問界M7最終的成績也與起初6萬輛訂單相差甚遠。值得關注的是,在AITO大火之後,賽力斯的確曾有關一段時間的「低調」,今年3月AITO品牌多個官方宣發渠道在宣傳品牌車型有關內容時,用上了「HUAWEI問界」的措辭,取代了此前的AITO問界。不過,在隨後的「華為重申不造車」之後,上述內容也漸漸回歸「AITO問界」。

難不成,賽力斯的歷史真的成了其發展的累贅?問界年內幾個月的銷量低迷難道就是因為這?

問界慾火重生ING 一盆冷水……

袁仲榮上述發言正處於AITO問界「蒸蒸日上」的當下,問界新M7於9月上市,上市之後便迎來熱烈的市場反饋,如今大定已經突破6萬。在這之後,AITO又傳來喜報。據AITO官方微博,「1000萬內最好的SUV」車型問界M9預訂已突破15000輛。

在這樣的成績被後,AITO其實做了很多努力。其中,就問界新M7而言,官方曾言投入超5億元用於產品升級,諸如高階智能輔助駕駛能力,此次問界新M7將支持華為高階輔助駕駛ADS2.0;在空間表現上,也新增大五座配置,為用戶帶來更佳空間表現;在車身用料以及安全性上,此次問界新M7使用的高強度鋼和鋁合金占比達到了80.6%,潛艇級熱成型鋼占比達到了24.4%。

至於問界M9,目前雖沒有更多信息披露,不過作為「1000萬內最好的SUV」大抵也是有點東西的。不過,這款預售價在50-60萬元的高端車型,恰恰也是袁仲榮上述發言最容易攻擊的對象,畢竟問界M9比起問界M5、M7可高端多了。有趣的是,AITO如今其實並不避諱「賽力斯」,哪怕是還在華為商城官網掛著問界M9,產品介紹頁面下方也有著醒目的「賽力斯|華為聯合設計」。

此外,作為合作方,華為對賽力斯的評價其實是比較高的,余承東曾言,「賽力斯是華為合作最早,投入最多,積累更深厚,產品型號最多的合作夥伴。華為與賽力斯合作後,它的質量、能力都得到巨大的提升。今天的賽力斯完全不是過去的小康,它的質量水平在我們的幫助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傳統車企。」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AITO幾款車型的相繼爆火,華為的因素都可能更多些,鴻蒙座艙、華為高階輔助駕駛以及華為本身的聲量對AITO具有巨大幫助。作為對比,沒有被華為傾力相助的賽力斯SF5、以及賽力斯子品牌藍電相對AITO知名度並不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481127e339422431771e0478934a1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