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匡政
電視劇《人生之路》正在總台央視一套與愛奇藝熱播,已播至第9集。該劇由閻建鋼執導,洪靖惠、未夕編劇,陳曉、李沁領銜主演。
在劇集片頭,醒目地標註著「部分取材於路遙中篇小說《人生》」。《人生》對我們那代人來說,可謂影響深遠。它發表於1982年,很快在讀者中引起轟動,兩年後拍成電影,也是那個年代電影中的經典。人們從《人生》中,看到了一代人的命運,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講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離開土地,又回到土地這樣一種人生命運的變化,以及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及城市姑娘黃亞萍間的情感糾葛。小說開敞式結尾,給電視劇《人生之路》的改編留下了很大空間。
為什麼說它不過時?
改編名著,能否滿足原來讀者的心理預期,能否給新觀眾帶來新的體驗,都是對創作者的考驗。
從《人生之路》前9集看,它基本尊重了原著構建的人物關係,不僅細化了高加林( 陳曉 飾 )的人生之路,也創作了高加林回到土地時的「前傳」,精神脈絡與原著是相同的,也使高加林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完整與豐滿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高加林的理解,有人贊同高加林為改變自己命運所作的種種努力,有人把他看作「陳世美」,但更多的人看到的則是這種命運背後的時代問題。高加林性格的複雜性,其實也是一代代農村青年共同的命運。
從《人生之路》播出後引發的熱議看,雖然40年過去了,《人生》所講述的故事並未過時,高加林所面臨的艱難抉擇,對於很多青年來說仍然是一種考驗。高加林的故事對今天很多鄉村年輕人來說,仍具有啟示性的意義。
所以,當片頭曲《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響起,當看到奔流不息的黃河水穿過蒼茫的黃土高原,那個熟悉的、充滿了青春激情、充滿了黃土味也充滿了自由氣息的八十年代,仿佛在我心頭活了過來。
從《人生之路》前9集看,電視劇把高加林被村支書兒子頂替了小學教師名額,改成了在村支書高明樓( 林永健 飾 )的秘密操作下,其子高雙星( 王天辰 飾 )冒高加林之名上大學,而高加林落榜。
這無疑成為整個電視劇最具懸疑色彩的情節,它讓觀眾不得不追問冒名頂替事件最終的結果。這也使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變得更為複雜。
我們看到,當高明樓將此秘密告訴高雙星時,本性善良的他立刻沉浸於愧疚中,衝進了高加林家中,欲告知其真相。一邊是高加林因落榜而變得日漸消沉,一邊是「昧了良心」而變得神思恍惚的高雙星。其後,落榜和上大學兩種命運的變化,被更為直觀地表現了出來,成為貫穿全劇的鮮明對照。
高加林因母親受傷,不得不放棄復讀,接受了民辦教師的工作,走入院牆殘破、窯洞透風的鄉村小學。高雙星雖頂著「高加林」的名字,卻在大學校園裡處處露怯,對同學熟知的文學常識一無所知,別人看《浮士德》,而他只知道張思德。直到高雙星在工地幹活,他才在那一刻找回一些自己。
其後,高雙星因高加林發表的作品而演化出的種種故事,包括高明樓不讓高雙星在畢業前回鄉,都使這一矛盾衝突愈演愈烈,讓觀眾對「冒名頂替」的結果充滿了好奇。
近年來,屢有冒名頂替入學者被曝光,被頂替者多來自信息不暢的底層家庭,而頂替者大多家境不錯,才有機會冒名。對高加林這些被頂替者來說,高考幾乎是他們改變家庭與自己命運的唯一機會,就這麼輕易被剝奪了。
劇中不斷演變的情節,讓我們看到,高加林被頂替的不只是姓名和學籍,很可能是整個人生,難以回頭再來的人生。原本,他有了大學學歷,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如今卻不得回到鄉村,隨時可能從事並不擅長的農業勞動。雖然高加林通過自己全新的教育理念,獲得了嘉獎,但他的青春時光就這麼無情地被改變了。
高明樓 所為,傷害的不只是高加林的受教育權,它讓兩個青年長久地沉浸在心理重負里,此罪過不可謂不大。 高明樓 也感受到了這種罪惡的重負,包括偷聽到這一真相的兒媳劉巧英,其實人生也都被改變了。高明樓一直想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對高加林造成的精神傷害,但他沒有意識到,他這麼做也是對自己兒子的最大傷害,全家自此陷入到一種「偷偷摸摸」的人生中。
而高加林的人生雖被偷走了,人卻活得越來越亮堂。不經歷淬火,怎麼成好鋼。厄運降臨的地方,也是戰勝厄運的開始。多次厄運的降臨,只會使他變得更加頑韌。這種頑韌,對所有青年人都是滋補心靈和激勵鬥志的良藥。
鄉村教育的真問題
從前9集看,電視劇《人生之路》對鄉村教育、鄉村教師境遇的表現和反思也極為深刻。
馬店小學要「撤點並校」時,只有一個民辦轉公辦的名額,老民辦教師周心初( 董照 飾 )和初生牛犢高加林,兩個只能留一個。
周老師已年屆60,他悲傷地對高加林訴說著自己的處境,從教齡、學歷到獲獎,一番話讓人聽了痛心。他沒有家庭和耕地,離開了學校幾乎無法生活。高加林僅因學生的一次事故,甚至失去了當民辦教師的資格,又回到鄉村破舊的窯洞中,開始了務農的生活。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學生到學校是為了獲取科學與文化知識,這本是常識。但因為教育經費、教育體制等多種原因,鄉村教師至今難以把全部心身投入到教育中,一些教師不得不把工作放在主業之外。有調查顯示,在不少地區仍有超過60%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沒上過,大量貧困山區的孩子仍沒有課桌,仍吃不上午餐,甚至還有孩子交不起學費而自殺的悲劇。
《人生之路》中有一段劇情很精彩,當高加林又回到鄉村後,能人劉立本( 劉威 飾 )決定,不再讓考上縣城高中的小女兒劉巧玲( 李羽桐 飾 )繼續讀書,覺得讀書沒用,暗含了對高加林回鄉的挖苦。
這時高加林說了一段話,大致意思是:上學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上大學。因為我們讀過書,所以我們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因為我們讀過書,所以我們知道我們可以換一種活法,因為我們讀書,所以我們會有念想,有念想就有可能改變。我每天很盡力地在教那些孩子,如果那些孩子當中以後有人能夠考上大學,離開這個山溝溝,我會覺得非常有成就感,我會覺得那是我的成功……也正是這段話,說服了劉立本繼續讓女兒讀高中。
這些話,確實說出了大量鄉村教師的心聲。讓在鄉村的學生能夠無負擔地上學,讓鄉村教師能潛心教書、靜心育人,原本就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只有讓教師只對教育負責,教育才可能對社會負責。
近些年來,總體的教育水平是提高了,但寒門子弟以知識改變命運的難度也在提升。一個社會的轉型,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的命運為代價,這也是國家越來越強調均衡教育資源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由。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講,教育提供給窮人,機會賦予鄉村年輕人,是保持社會穩定最根本的辦法。
雨果說過,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無論在鄉村,還有在城市,孩子失學都會在家人與孩子心中留下一輩子的陰影,由此引起的對立心理,也終究會反彈給社會,仍需要所有的民眾來買單。
這是高加林想盡辦法也要拉家境貧寒的梁滿囤入學的原因所在。這也是《人生之路》當下性與社會性的體現。保護鄉村孩子與教師的權益,其實也是在保護整個國家的未來。
結語
前9集重點講述了高加林「落榜」和「失業」兩次重要的人生打擊。他不知道,後頭還有更重的跟頭等著他去跌。也鋪墊了高加林和劉巧珍( 李沁 飾 )、黃亞萍( 張嘉倪 飾 )的愛情糾葛,苦悶中的高加林即將得到愛情的拯救,也將欠下更大的感情債。
這是一部忠於原著精神,情節上大膽擴寫的劇集。這是一次給15萬字的小說填充了諸多質感的重構,八十年代的小學、中學和大學風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鄉村小學的破敗和鄉村教師的不屈不撓、高考的殘酷性和大學的開放風撲面而來。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打底的作品。無論是妝化還是方言,都儘可能接近原生態。年輕人說普通話,也是為了當他們走向大城市時更好地接戲。這裡有編劇和導演對時代的深度體察和深情回望,也有製片方當代時光擦亮名著的拳拳之心,以及在疫情肆虐的環境中苦打苦熬、精工細做的工匠精神。
《人生之路》的導演閻建鋼說過一句話:「從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起,我做了四十年的準備」,這實際上也是幕後主創和製片團隊的共同心聲。我們這些觀眾何嘗不是經過40年,藉此次觀劇再次反思我們走過的人生路?
一代曾被《人生》影響過的人,重新用自己的體悟,「把我們這代人當時的青春狀態、青春感悟拍出來」,並和「今天的年輕人對話」,本就誠意滿滿。好戲剛剛開始,高潮尚未到來,讓我們繼續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