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光子星球
撰文 | 文燁豪
編輯 | 吳先之
8月12日,科大訊飛發布2023年半年報。
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8.42億元,同比下降2.26%;歸母凈利潤7357.2萬元,同比下降73.54%;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為3.04億元,同比下降208.99%。
儘管這份半年報並不好看,但從第一季度業績的全面下滑,到第二季度的回暖,科大訊飛開年的不利局面算是有所扭轉,並且試圖開啟復甦周期。而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今年5月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的推出。
同為老牌AI玩家,得益於「GBC」的全面發展,科大訊飛並沒有陷入此前AI四小龍的困境,今年以來的AIGC熱潮,更是為其添了一把火,使其最愛的「C端故事」愈發動聽。只是,這把火能燃多久,目前仍是未知數。
大模型重塑科大訊飛?
科大訊飛過往算是AI賽道中的異類。
過去幾年間,由於困於商業化落地場景,整個AI賽道都被盯上了「袪魅」的標籤,玩家們只能一邊靠著傳統的ToG業務苦苦支撐,一邊不斷將自身同前沿科技、概念嫁接,靠兜售「想像空間」苟延殘喘。
縱觀科大訊飛的業務布局,既涵蓋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傳統項目,亦涉及自動駕駛、元宇宙等這些年的新晉風口,整體調性上與活在風口裡的AI四小龍等玩家別無二致。
相較於重點發力G端與B端的其他玩家,科大訊飛在C端布局甚早,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規避了AIGC爆發之前,科技語境對於AI的商業化「凝視」。
從結果來看,科大訊飛似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以智慧城市為代表的ToG業務營收下滑明顯,營收占比亦在收縮,數字政府行業應用、智慧政法行業應用營收分別同比下滑41.06%、20.21%。這意味著,靠G端輸血的邏輯,不適用於現階段的AI賽道。
不過,縱使科大訊飛靠著G-B-C路線實現了轉身,但沉寂的AI語境,以及同地域綁定較強的業務面,依然阻礙著科大訊飛邁向更高的台階。2023年第一季度,科大訊飛營收78.41億元,同比下降2.26%;歸母凈利潤7357.20萬元,同比下降73.54%,各方面表現均難言理想。
而就在這時,ChatGPT爆火所掀起的AIGC熱潮,釋放了已被判「死緩」的AI。在此背景下,科技巨頭紛紛加深布局,本就是局內人的科大訊飛則順應潮流,於今年5月推出星火大模型。
星火大模型雖是通用大模型,科大訊飛亦在發布會上為其錨定了諸多應用場景,但其並沒有陷入通用大模型的商業化怪圈,而是在第一時間將之植入了以AI學習機為代表的消費產品。
雖說在此之前,科大訊飛旗下的AI學習產品就已經在教育硬體領域站穩了腳跟,並在「後雙減時代」的窗口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惜,看上這門生意的巨頭不止科大訊飛一家,不乏步步高、讀書郎等渠道能力極強的老牌廠商,以及百度、網易有道等網際網路玩家——在激烈的競爭語境中,科大訊飛的優勢並不明顯。
星火大模型,則為科大訊飛構築出了短暫的壁壘,使其在紅海中找到了差異化方舟。數據顯示,搭載星火大模型的訊飛AI學習機,GMV在這兩個月分別增長136%和217%,推動科大訊飛C端智能硬體GMV5-6月同比翻倍增長,創下歷史新高。
財報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科大訊飛營收49.54 億元,同比增長9.68%,環比增長71.56%,毛利19.38億元,同比增長7.80%,環比增長60.21%——可見,C端業務的起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科大訊飛第一季度的不利局面。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科大訊飛下一階段的走向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C端市場、教育領域以及大模型所帶來的正向反饋能持續多久。
教育,AI商業化落地的「捷徑」
教育,本質上是一門消費與付費相互割裂的行業,畢竟在絕大多數圍繞教育展開的生意里,客戶與用戶往往並不是一批人。
以科大訊飛布局甚深的智能教育硬體為例,付費的客戶大多是學生家長,但真正「消費」內容的用戶其實是學生。一個簡單的例子,學生痛恨的學習平板「上網守護」功能,反而是家長的最愛;而學生頗愛的拍照搜題軟體,則很容易被家長視為作弊。
而這種割裂所造成的信息差,恰恰造就了AI在C端市場的絕佳落地場域。
以科大訊飛AI學習機為例,儘管近些年銷量一直在上升,由於用戶均是學生,所以網際網路語境鮮有關於AI學習機的討論——即便是當下抖快、B站上為數不多的AI學習機視頻也都是家長向,其中很大比例還是各廠商的推廣。
真實用戶的「失語」,意味著智能教育硬體,很大程度上是一門無法驗證成果的生意,就算將學生成績作為評估指標,智能教育硬體亦將淹沒於學校、老師甚至是同桌等海量變量之中。
換言之,儘管智能教育硬體受眾主要來源於C端,但其與AI賽道過往的ToG、ToB邏輯,其實有著一脈相承的暗合之處——過往靠著PPT,向公司一把手販賣數字化轉型的焦慮;當下則以AI學習機為由,向家長販賣「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
而在一眾智能教育硬體玩家中,科大訊飛星火大模型所帶來的個性化服務,恰恰擊中了這門「家長生意」的軟肋。
具體而言,科大訊飛將星火大模型的能力,包裝為中英文類人批改、英語類人口語對話等諸多應用場景,置入了T20、LUMIE 10、T10等AI學習機產品。
某學習機經銷商經銷商告訴光子星球,搭載有星火大模型的旗艦產品,門店銷量甚至高於打折的老款學習機。畢竟對家長而言,教育產品的核心賣點往往不是標準化的單向知識傳輸,而是「因材施教」的能力,這也是曾經的在線教育市場,錄播課往往打不過直播課的原因之一。
而大模型所帶來的強反饋,恰恰能在表面上強化「因材施教」的能力。因此,儘管在熟悉科技領域的用戶看來,前述場景無非基於AI大模型的「新瓶舊酒」,但對廣大不太關注前沿科技的家長而言,如此「智能」的學習機產品顯然有著不俗的殺傷力。
這正是大模型賽道整體還未找尋到明確的商業化出口的當下,科大訊飛能迅速將星火大模型轉化為商業成果的邏輯。也因如此,科大訊飛與百度在過去這段時間內,近乎獨享了智能教育硬體的「大模型窗口紅利」。
只是,科大訊飛的好日子,或許就快要結束了。
消失的窗口期
任何行業,如果存在超越傳統邏輯的打法,且打法本身沒有足夠寬闊的護城河是,必然會有新玩家不斷入場,直至將行業再度捲成紅海。
而當下,一眾廠商盯上了科大訊飛的生意。今年5月,好未來宣稱其正在進行自研數學大模型的研發,命名為MathGPT;今年6月,作業幫稱其教育大模型已在內測階段;而7月,網易有道則直接將教育大模型「子曰」端了出來。
隨著教育賽道的玩家們參透該邏輯,紛紛布局大模型,以及已有大模型的科技巨頭湧入C端尋求落地,科大訊飛的窗口期,正在從「獨享」變為「共享」。而這,不僅意味著賽道的競爭維度會加劇,也預示著賽道邏輯很可能面臨更迭。
在此之前,智能教育硬體作為提供學習服務的場域,能夠藉由AI、內容,將低成本的陳舊硬體包裝出高價,從而提升毛利。以科大訊飛為例,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其教育產品和服務毛利率高達48.64%,跑贏開放平台、信息工程等其他產品。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跑步進場,大模型或將無法支撐高額溢價,智能教育硬體的利潤勢必會回歸合理區間,甚至可能內卷出不賣硬體只賣軟體的網際網路流派。屆時,網際網路基因尚淺的科大訊飛,教育基本盤或將遭受不小衝擊。
另一方面,大模型賽道沒有所謂的「技術神話」,很多場景、應用均需要底層算力支撐。儘管科大訊飛在短期之內,不懼好未來、作業幫等玩家,從長期視角來看,若百度、阿里、騰訊等巨頭深入戰局,科大訊飛或許很難有與之正面對抗的能力。
因此,當下的科大訊飛看似基本盤穩固,但實則充斥著裂痕,在智慧醫療、智慧汽車等飛輪均未能轉動的當下,若是沒能講好C端市場的「好故事」,科大訊飛的想像空間便將大打折扣。而面對這場參與者眾多的持久戰,如何將故事一直講下去,或將成為科大訊飛接下來最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