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的清軍是輸於武器落後嗎?1840年6月22日鴉片戰爭爆發

2024-01-17   劉明寶

原標題:鴉片戰爭的清軍是輸於武器落後嗎?1840年6月22日鴉片戰爭爆發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鴉片戰爭的清軍是輸於武器落後嗎?1840年6月22日:英軍總司令,全權代表喬治·義律宣布自6月28日起封鎖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雙方的武器開始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滿清和英軍的火炮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大體屬於同類火炮,是我們熟悉的紅夷大炮。這是一種前裝滑膛炮,是明代後期學習荷蘭人和葡萄牙人的火炮,一直沿用到1840年。

只要使用得法,滿清的紅夷大炮,還是可以同英軍火炮對抗的。

在戰爭之前,滿清所有的火炮都是前裝滑膛炮。

僧格林沁為了增強大沽炮台,不惜代價購買和鑄造新式火炮。他購買的先進火炮,也仍然是前裝滑膛炮。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第二次大沽炮台戰役中,僧格林沁巧妙利用戰術,伏擊了英法聯軍艦隊,將其重創。

僧格林沁感到了危險,調動6000名蒙古騎兵發動猛攻,試圖將洋人趕下海。

阿姆斯特朗炮的特點是炮擊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巨大,爆炸半徑可能達到30米,射程至少可以維持1000多米。

不過,作為英軍的陸戰野炮,阿姆斯特朗炮還是完全合格的。

在炮擊下傷亡不輕的騎兵,又在較近距離遭到洋人步兵連續射擊,根本就沖不過去,只能潰敗下去。

而清軍落後的滑膛炮,已經完全不是對手。

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可以達到3000米,有效射程為2000米。清軍滑膛炮平均有效射程不到1000米,完全被阿姆斯特朗炮壓制。

還有英軍這麼回憶:死亡的中國人躺在炮的旁邊,其中一些人已經被可怕地撕裂。堡壘沒有為這些韃靼炮手提供多少的保護。面對我們阿姆斯特朗大炮傾倒的毀滅性炮火,他們能撐這麼久真是令人驚訝。但是,我觀察到,多數情況下,這些不幸的生靈的腿是和炮綁在一起的。

法軍回憶:有一小部分中國士兵在我們攻下炮台時沒有來得及逃跑,他們聚集在一個角落裡一動不動。一堆武器扔在他們的跟前。上帝啊,這都是些什麼武器啊!一些形狀古怪老舊、使用麻煩的火繩槍、曲柄槍,大部分火力非常微弱,槍身漆了紅色;還有弓、弩,一些長矛,一些質量差勁的刀劍。我們納悶,就用這些工具,他們怎麼也會給我們造成了傷亡。原因倒不在於他們的武器對我們來說有殺傷力,而是在於他們那種不怕犧牲的英勇精神。他們如同在古代的圍攻一樣,用手推翻我們海軍正在爬的梯子。他們拿槍枝、炮彈、我們發射的炮彈碎片、石頭來砸我們的士兵。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清軍的武器同洋人有了代差,即便很英勇也不容易改變戰局。

不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則不同。

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英軍穿越到20年前,可以輕鬆打垮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英軍。

除了火炮差距不大以外,第一次鴉片戰爭洋人的火槍仍然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只有少量士兵裝備比較先進的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

這些火槍相對弓箭、火繩槍,性能提高是有限的。如果清軍敢於拚命,依靠人數的絕對優勢,還是完全可以同英軍決戰的。

可惜,清軍步兵遇到英國人,多是撒丫子跑了,也就談不上武器好壞。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僱傭了上千人的中國苦力。

洋人認為,這些苦力能吃苦,不怕死,很服從命令,是優秀的士兵人選。由此推斷,中國根本不缺乏優秀軍人。只是因為滿清體制太差勁,沒有人民真正願意為他犧牲罷了。

聲明: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