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搶救無效去世2人仍在治療!自行捕捉蟾蜍後聚餐食用,悲劇發生了……

2024-10-16     瀟湘晨報

談到蟾蜍,有些人可能避之不及,而有些人,可能選擇「冒險」嘗嘗它的味道。

據媒體報道,10月13日晚,海南文昌市文城鎮一名村民在自家開的飯店中和兩名朋友一起飲酒吃飯,並烹食了他們自行捕捉的蟾蜍。

隨後,三人均出現腹痛、上吐下瀉等食物中毒症狀,送醫後其中一人救治無效去世,另兩人目前仍在就醫治療。

據了解,蟾蜍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之一,可用作藥用,但直接食用容易引發悲劇。

瀟湘晨報記者梳理髮現,食用蟾蜍中毒、致死的案例並不罕見。2018年,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就曾披露一起,個人捕捉並食用蟾蜍而造成家庭聚餐5人集體中毒,其中1人死亡的案例。

據「佛山疾控」,蟾蜍俗稱「癩蛤蟆」,兩棲動物,皮上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蟾蜍表面腺體和耳後腺分泌白色漿液含有多種活性成分 ,包括蟾毒配基、 蟾蜍毒素、 蟾毒色胺類等。蟾蜍毒素和蟾蜍配基毒素,它能影響心肌,引起心律失常而致死亡;兒茶酚胺類化合物,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吲哚烷基胺類化合物,可引起幻覺。

蟾蜍的毒素主要分布在皮膚、耳後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其蝌蚪及卵都含有毒素。

蟾蜍中毒多數是因為吃了污染蟾毒的蟾肉或服用過量的蟾蜍湯引起。中毒症狀可表現為劇烈嘔吐、腹痛腹瀉、頭暈、頭痛、嗜睡、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口唇及四肢麻木、膝反射遲鈍或消失等,少數患者會出現剝脫性皮炎,如果蟾毒誤入眼內,可引起眼睛紅腫,甚至失明。

蟾蜍中毒後如何處理

1.自救

服用蟾蜍後發生蟾蜍中毒症狀,可先自行催吐,如用筷子壓迫舌根促使嘔吐,以減少胃腸道的吸收,儘快前往醫院就診。

2.醫院救治

催吐洗胃、對症處理、血液凈化治療。其中血液凈化治療是目前臨床上一種非常有效的凈化治療手段,尤其是在毒物及藥物中毒方面,是臨床搶救危重中毒患者重要的治療手段,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除了蟾蜍外,這些常見動植物都有毒性:

河豚魚,因其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後易因中毒而導致神經麻痹,進而發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全身無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因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河豚毒素潛伏期一般為0.5~3小時,目前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和治療方法。

織紋螺,俗稱海絲螺、海獅螺、麥螺或白螺等。織紋螺含有河豚毒素,每年春夏季毒性更大,食用後可產生頭暈、嘔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狀,潛伏期最短為5分鐘,最長為4個小時。

銅鑄蟹,又稱銅鑄熟若蟹,頭胸甲殼呈橫卵圓形,背部隆起分區明顯,表面光滑。全身表面呈青綠至紫褐色,其間有白色,褐色與青橙色的不規則花紋,形成特殊的斑駁色彩。甲長約5公分、寬約10公分。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0b7ce02c8faf5efa1ee32628dbd492e.html














謹防「鎵」賊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