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川菜館在美食江湖是一個傳說,低調地存在,卻在全球贏得名望

2019-12-17     漫成都


黑珍珠有中國版「米其林」之稱,2019年的黑珍珠餐廳指南,成都只有15家餐廳上榜,其中奪得二鑽的,僅有一家,那就是玉芝蘭。

在美食江湖裡,玉芝蘭是一個傳說。

它號稱成都最好的私房菜,在各個榜單都擁有靠前的位置,還贏得了王思聰的點贊,畢竟這位「國民老公」,還曾因給某家成都人均過千的餐廳打了一星上熱搜,但在這種盛名之下,你又很少聽到它自己的聲音。

別說自己發聲,連受訪都很少,一位相熟的媒體人說,玉芝蘭很低調,輕易不出場,但它又很有意思,一手打造玉芝蘭的人,同樣是一個傳說,舉個例子,我們誰都吃過的泡椒鳳爪,就是他發明的。

他,就是蘭桂均。


它和他,藏著什麼樣的故事?一直以來,對這位神秘的川菜大師,我們都抱著巨大的好奇,但又不便打擾,機緣巧合下,終於得到了一次尋訪的機會。

玉芝蘭在長發街,並不好找,我們在街上兜了幾個圈子,也沒找到,還是熱心的街坊走出來,是找玉芝蘭嗎?那個沒有招牌的就是。

兩扇古樸的木門緊閉,沒有招牌,沒有幌子,輕輕扣動門上的鐵環,一個阿嫂操著川音,來嘍,門應聲而開。



雖然已經是下午兩點,仍然顧客盈門,玉芝蘭只有三張桌子,許多顧客都是慕名而來,先得網上排隊,我們到時,其中一張小桌子,只有一位女客,行李箱還在旁邊,她來成都出差,專程趕來,當天要搭四點半的飛機走,雖然時間很趕,「但捨不得吃快了。」


玉芝蘭店內的座席都是中式家俱的呈現


一直到三點多,蘭桂均的工作才告一段落,廚師帽也沒摘,進來和我們聊天。


這不是一個傳奇故事,真順著他的話語談下去,你甚至會發現其中的樸實之處,擇一事、終一生,已經年過花甲的蘭桂均,大半輩子都是和川菜打交道。


小時候,母親是一家餐館的負責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很多人把這當作他和川菜的結緣,但他則很老實地說,並不是,哪怕高中畢業了,他去四川烹專溫江分校讀書,也並不是我們想像的理想驅動那一類故事,而是:

就是為了生活嘛,饑荒餓不死手藝人。


兩年後,因為同學們都喜歡端鍋子揮灑手藝,沒人看得上小吃,他倒是毫不介意,去了新都王大刀店裡面實習,「大刀金絲面」,後來則成了他的招牌之一,他也不忘本,玉芝蘭的牆上,簡簡單單,沒有出入的名流合影、留字,掛的,是師父傳下的一槓一刀。


他的履歷頗豐,光學習的地方就有蜀風園、泮溪酒家等,後來還去了日本,只是他能學以致用,比如泮溪酒家,他就想到了用「粵式」改良「川式」的紅薯餅,融入往常不用的糯米粉,比例一調,果然細膩許多。


玉芝蘭的後廚


泡椒鳳爪,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當時的蘭桂均,已經是酒店大廚,在菜式設計上,面臨著難題,他一張儒雅的臉,笑容溫和,還能回憶起當年的要求,「要傳統,又要突破傳統,要創新,又要保留經典。」

一番摸索下,蘭桂均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把廣東的鳳爪、山東的老陳醋、日本的白醋、四川的老壇泡椒,四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食材,融會貫通在一起,多次試驗後,味道還真不錯,就有了今天的泡椒鳳爪,因為是他的創作,蘭桂均還被稱為「泡椒鳳爪之父」。


泡椒鳳爪


不過,今天熱銷大江南北的泡椒鳳爪,跟他卻沒有一點利益關聯,蘭桂均也沒想過去維權,「是廚師嘛,不是生意人。」


雖然和鍋碗瓢盆打了數十年交道,用心做菜的蘭桂均,想法一直在變:

年輕時,我追求「大麻大辣過大癮」;人到中年,我探索「辣,應該有藝術,麻,應該有美感」;到現在,我追尋食物的本真。

他笑稱,自己曾經也是一位調味品師傅,參加廚藝大賽時,也曾在對方打招呼「都是老頭子,少麻辣」的情況下,儘管下輕了手,還是把評委辣得夠嗆,現在,他早已不一樣了,會因地因人制宜,準備不同的食物。


開胃菜:聖仔鰉五彩面

為什麼追尋食物的本真?這和他的經歷有關,在一些國家的遊歷中,比如全球頂級餐廳「法國洗衣房」(French Laundry),他就被其極簡主義,強調食材的特性與原味所打動,而當時的蘭桂均,已經是參加國際美食節的川菜大師。

他逐漸認識到,追尋食材的本真味道,才是烹調的最高境界,這和人生也有一脈相通之處,「人活到極致是簡單」。



在他看來,川菜要在更大的時間得到認同,也可以從本真著手,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吃到食材的本真,是全世界的通用規則。」

他有一套評價菜品的系統:

「第一,食材本真在不在?第二,湯如何?一家餐廳的好壞,可以從湯看出來;第三,食材所用為何,貴賤之分,可以定格;第四,五味是否平衡?」

在他看來,世間味道只分為三種:自然之味、發酵之味、調和之味。自然之味,是指食材本身的味道;發酵之味指腐乳等,人工發酵後的味道;調和之味,則是將多種食材、多種口味相互作用,呈現出更複雜的味道。


蘭桂均和夫人,蘭大師笑稱,夫人是他的最佳廚師助理

他從不固守所謂八大菜系、川菜的二十四種味型等,「今天的時尚,就是明天的傳統,不要墨守成規,人不要被自己框死。」


他有一個自己的總結,「一味加一味,一味和一味,一味調一味,一味減一味」,在忠於食材的本真上,他就像一個魔術師,可以把口味玩出萬般花樣。


玉芝蘭的菜單


在玉芝蘭吃飯,如果客人有空,又願意傾聽,他會去餐桌前,一個個細細講起菜單,他設計的菜單,就像是一齣戲,不同菜品的順序,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從淡到濃、從冷到熱,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每一道菜,各有節奏,不同的味型,組成了一出完整的表演,而他是導演。


聽完蘭大師講完每道菜,立刻會懷著很尊重食物的態度去完成對每道菜的品味


在開玉芝蘭前,蘭桂均在景德鎮潛伏了一年,幹什麼?學藝。


到景德鎮當然不是學廚,而是學瓷,為什麼要學瓷,這也和他的觀念有關。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被公派到日本工作的他,在京都奈良,被真正的「家庭作坊」打動,不僅有兩張桌子的精緻,一器一皿,都相得益彰。


「我去日本,去歐洲,去美國,發現私房菜餐具都很美,有的還會根據季節更換,袁枚曾經說,美食不如美器,在飲食文化中,器具文化也很重要。」



他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在小作坊里學器具,隔壁陶瓷學院學生畢業了,擺個地攤賣書,他就去淘回來,從頭到尾看,碰上各種瓷器,他喜歡盯著失敗作品,「悄悄看哪兒不好,從失敗中找經驗。」



如今玉芝蘭的餐具,幾乎都由他操刀設計,從畫圖紙到做原型,雕刻等等,無一不透露著他的巧思,連高低都有講究,比如一道蝦凍膏,器具如同一個花瓶般,和尋常盤碟完全不同,為啥?符合人的視線。

吃起來也是一絕,鮮得驚人,「食物本真」這句話,再多意會也不如這一口親嘗,神似海膽滋味,卻無半點腥氣,一口下去,滿喉皆香,甚至採訪完回到家裡,鮮味仍在,原來3斤鮮蝦,才能做1斤蝦凍膏,且製作就要5小時。


都江堰鱘魚籽醬蝦凍膏


他的大刀面,仍然是親手做,只用麵粉和鴨蛋黃,不加一滴水,坐兩米長竹槓,五壓五推五擀,麵糰薄可透光,耍兩斤重大刀,刀起刀落,麵條如頭髮粗細,前後要花四十分鐘,哪怕是冬天,做完也是大汗淋漓。


川西一絕——坐槓大刀金絲面


問他的大刀面,和師傅所學是否一樣?他說,百分之七十相似,另外三成,在他最看重的湯里。


「王大刀是用毛湯,我是用清湯」,別看都是高湯,毛湯、奶湯、清湯可有高低之分,毛湯不過什麼都能丟進去熬煮,清湯,特別是他的高級清湯,則是由土母雞、土鴨子、瘦肉、陳年金華火腿等,足足熬制三、四個小時,再用肉糜反覆過濾,最終才成就了一碗清澈如水、回味無窮的湯。


每天都要熬制這麼大一鍋湯


我們嘗了嘗,果然鮮美,「是不是很有雞味?」他問,還真是,非常準確的形容,「時間很重要,這個時長是最有雞味的,過了,就只有肉味。」


對每一道菜,他都有如此周密的考量,甚至會用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比如動用電子秤,食材每增減一克都詳細記錄,「米飯,多一克水都不一樣,時間也是,比如這個調料,它不能超過三秒,都要精準。」


這種精準,有他不一樣的認識在,在蘭桂均看來,在某種程度上,菜品大部分是可控的,其他小部分則是看個人造化和感悟,而可控的部分,就一定要做到極致,就像他的菜單一樣,從來不會隨意更換。


「比如你在路邊吃到一家滷菜,覺得好吃,以後再經過這個路口,就會想吃它,希望它過幾年還是一樣好吃,我希望我做得菜也一樣,比如你今天寫了文章,說好吃,那過了五年、十年,大家來吃,還是一樣好吃。」



玉芝蘭取自他和妻子的名字,他是蘭,妻子是玉,也是一種名貴的蘭花,如今也絕跡,問他對玉芝蘭的期許,他說沒有,正如這種蘭花一樣,開就好好的開,如果開不動了,做不動了,那就完了吧。


地址:長發街24號附1號

電話:028-62491966


文字|萌鹿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manchengdu2019(微信)

商務合作:jinshanmama2014(微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uwwOW8BMH2_cNUgDl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