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旅行帶茶的方法,都是老茶客的經驗總結,總有一種適合你

2023-09-26     小陳茶事

原標題:4種旅行帶茶的方法,都是老茶客的經驗總結,總有一種適合你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當你想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老茶客時,有很多方法。

喝慣茶的人,光是聊到茶就能如數家珍。

身邊的喝茶故事,一抓一大把。

哪怕坐下來閒聊三、四個鐘頭,也不愁沒話題。

在福州本地,老茶客們喝岩茶,多數會選擇啜茶喝。

如果是新人,小口喝茶往往會先輕吹湯麵熱氣,再慢慢喝下。

而老茶客的喝茶姿勢是,快速啜吸一口熱茶。

哪怕啜出聲音也不要緊,通過「啜」,茶水能夠與唇齒髮生激烈碰撞,震盪擴散,均勻遍布口腔,以便調動全方位的味蕾感知,品嘗這杯茶的滋味。

最後,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生活習慣。

愛喝茶的人,幾乎是一日不可無茶。

不管去到哪裡,都要帶上茶。

出差在外,旅行途中,辦公期間,都是茶不離身。

今年的國慶與中秋相連,很多人都有出行計劃安排。

作為茶葉喜歡隨身帶的喝茶人,旅程有茶才完整。

不過,在帶茶出行時,如何避免干茶被擠碎?怎樣避免跑氣?如何才能預防串味?

這一連串的問號背後,大有文章。

隨身帶茶,可不是隨便將茶葉往包里一塞那麼簡單。

學會這4點旅行隨身帶茶竅門,更能順利喝好茶。

《2》

一、「泡袋裝的茶葉套上硬質保護盒。」

提到出門帶茶,很多茶友會偏好獨立包裝的茶葉單品。

譬如,泡袋裝的武夷岩茶。

譬如,單泡包裝的正山小種。

譬如,泡袋分裝成5克的白毫銀針。

這些泡袋包裝的茶,只有小小一包。

很多愛喝茶的朋友,平時都會在包里常備一泡、兩泡。

出門在外喝茶時,還能拿出來和別人一塊分享。

早幾年,鬥茶風氣很盛的時候,身邊有位老同學經常會隨身帶兩泡高端正岩好茶,方便和別人一塊PK。

尷尬的是,有一回他在外面和別人聊起,真正的老叢水仙不是苔蘚味時,直接拿出自己帶的慧苑老叢,打算用事實證明。

結果,那泡老叢水仙因為沒有外層保護措施,直接放在手提包里,隔著泡袋包裝,裡面的干茶條索愣是被擠碎了。

剪開泡袋,倒出干茶。

裡面的老叢水仙,超過八成都成了碎渣,幾乎看不到完好條索。

雖然,茶湯風味沒有改變,那泡正岩慧苑老叢水仙,湯感依舊無比醇厚,木質叢香突出,蘭香清幽。

但這麼糟糕的干茶品相,在第一印象上,著實丟了不少分。

遇到這種情況,茶友們在攜帶泡袋包裝的茶葉出門時,要多些小心。

外層再套上一個硬質的鐵盒,防止好茶被擠碎、碰碎,更為穩妥。

《3》

二、「小規格的餅乾茶輕巧便攜。」

提到旅程喝茶,我們每次出門必帶的一款茶是「隨心泡」。

因為它設計出來,就是差旅專用的。

小巧一片,單片專門調整成2.5克。

這樣的單片克重,哪怕你是用保溫杯泡、玻璃杯泡,都能兼容。

不會受到投茶量太多影響,導致茶味被泡濃。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分享,為了方便旅行喝茶,特意買了一款龍珠茶,單顆龍珠重量就有6克左右,平時用茶壺泡不覺得有什麼。

但出了一趟遠門,手邊沒有沖泡功夫茶的條件,換成大杯子直接泡茶後,別提茶味有多濃了。

然後,他還做出了很為難的舉動,找了個工具硬生生將龍珠掰開,最後才算勉強泡出一杯合口味的茶。

相比下,單片2.5的克重,會更適合大多數差旅族的簡易泡茶剛需。

如果是蓋碗沖泡,就放兩片進去,也能湊成5克投茶量。

它的用料是2017高山春壽眉,是一款6年陳的老白茶。

裡面每一片都有獨立包裝,大小不過口香糖那般。

去掉外包裝盒後,哪怕隨手放進襯衫口袋都能兼容。

出門攜帶時,完全不用擔心會增加行李負擔。

《4》

三、「好茶喝到碎末也要珍惜。」

經常喝茶的人,平時總能收集出不少碎茶。

完整的兩斤壽眉按箱買回家後,隨著多次取茶,喝到快見底時,箱底會剩下一層碎茶葉。

買入手一大罐口糧紅茶後,哪怕取茶再小心,罐底剩下的紅茶也不如面上的完整。

秋冬季入手了好幾餅老白茶,隨著自己多次撬茶後,每次撬茶都會碎掉一小部分茶葉,積少成多下來,將好幾餅老白茶撬碎的茶葉攢起來,也是不小的數目。

這樣的碎茶, 只要沒跑氣、沒受潮、沒串味。

整體風味,其實與完整的茶葉沒有任何差別。

只是外觀品相,稍微有些不討喜罷了。

對於這些攢下來的碎茶,沒有理由白白浪費。

畢竟,論茶葉品質,這些知根知底的好茶碎末,可比你去網上買現成的袋泡茶好多了。

為了合理利用碎茶,可以在網上買點空的茶包袋,買無異味的植物纖維材質製成的,更可靠。

然後,按照一定的重量,將碎茶填充進入茶包內,將兩側的繩子一綁,立馬能自制出袋泡茶。

這些碎茶包,平時帶出門喝,剛好合適。

玻璃杯泡、保溫杯泡、馬克杯泡、出門吃飯時用店家提供的大壺泡、煮茶時直接放一包等等,在上述情景下,帶茶出門最為實用。

由於本身就是碎茶,外層還套著「隔渣袋」,哪怕旅途中再次受到擠壓碰碎也無妨。

但為了避免跑氣串味,最好用厚實的食品級密封袋分裝。

將好幾包同款碎茶放進密封袋後,仔細捏緊袋口,再放進行囊內為好。

《5》

四、「密封袋封裝自己愛喝的茶樣。」

認識一位武夷山的熟人,前段剛出了趟遠門,去四川探親。

去了整整一個月,出門前,特意曬圈分享自己的行囊準備。

「出門一趟免不了各種吃吃吃,我特意帶了好幾泡陳年肉桂和水仙,促消化剛好。」

又一回,有位老茶友給我們分享,她每次出門時都離不開白毫銀針。

那位茶友平時工作比較忙,經常要到處出差。

時間久了,因為工作強度太大,總是會感到疲累。

很多時候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還容易出現皮膚敏感,睡眠不佳等小狀況。

這種情況下,按那位茶友姐姐的做法,她會選擇晚上回到酒店後,給自己泡上一杯高山銀針。

前5道茶湯,逐次泡開後,小口慢慢喝下去。

盡情享受高山銀針滿滿茶氨酸帶來的潤澤。

然後,再泡出滿滿一杯茶水,倒入小噴壺內。

對著胳膊、臉部、腿部的皮膚,細細噴一遍。

按茶友的觀察,這種茶水噴霧對皮膚頗有好處。

反正多年出差之後,她得出這樣的總結。

出門在外一趟,手邊沒有自己熟悉的茶味相伴,還真的不習慣。

這兩個案例,其實頗具參考性。

旅行帶茶出門,行囊里少不了多備幾泡適合自己的茶,以備不時之需。

清爽解膩的,清新提神的,溫和安神的,茶湯醇柔的……

按需準備,才能度過美好旅程。

《6》

之前看到過一個網紅短視頻。

「福建人連坐動車都要喝功夫茶,這也太誇張了吧!」

點進去看了一遍,並不覺得稀奇。

只要有條件,有足夠空閒。

泡幾沖茶,打發無聊的坐車時光,有何不可?

身邊很多朋友,他們在出遠門時,都會帶上茶具。

雖然現在網上,有不少新款式的旅行便攜茶器。

但從泡茶習慣看,只要找到合適的打包盒,往裡裝上百搭經典的白瓷蓋碗、公道杯、小茶杯,足矣。

哪怕到了異鄉,也能用自己熟悉的茶具,衝出一杯甘醇心安的熟悉茶味。

緩解舟車勞頓帶來的不適,幾杯好茶下肚,此心安處是吾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f5d28967630f0ef011c6f2e8764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