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最大的問答網站Quora上,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中國人都不怕解放軍?
頁面截圖。
可能很多國人並不理解,外國人為什麼會這麼問。
我們不妨先看幾張外國軍隊救災時的照片,或許就能明白。
荷槍實彈救災的美國軍人。(圖源:新華社)
槍口下的美國災民。(圖源:中青在線)
在不少國家,很多人對軍人望而生畏,有些人看到士兵恨不得躲出幾米遠。而軍人也對民眾始終保持警惕,甚至救災時都帶著槍。
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曾發表文章稱,「向來對中國有偏見的西方媒體,實地採訪四川賑災時,驚訝地發現中國政府的賑災效率以及災民的自律,他們更驚訝的是,數萬軍人進入災區救災,竟然沒有帶槍以及任何武器」。
那為什麼我們對軍人沒有任何恐懼,反而親如家人?
美國網友的回覆。
一名美國網友的回覆稱:首先他們的軍隊用來對付外來侵略者,面對他們的人民,他們的軍隊不會攜帶任何武器,這對很多國家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而且他們的人民在遭受災難的時候,最希望的是看到軍隊。當那些遭受災難的人民看到他們的士兵,他們就知道自己有救了,他們知道士兵一定會想辦法拯救他們,這就是他們不會對士兵產生恐懼的原因。
新加坡網友的回覆。
「當洪水來臨,你們看到他們的士兵跳下河水裡面,用身體擋住缺口的時候,你們就不會有這種疑問。我還看過他們的士兵用身體連成一座橋,讓他們的孩子爬過去。看到這樣的士兵,我也不會感到害怕。」這是一位新加坡網友的回覆。
看來,外國網友里,還是有不少人懂中國的。
戰時浴血奮戰,危急時挺身而出。保家衛國,是人民子弟兵的使命。
今年汛期,在湖南搶險救災的關鍵時刻,「最可愛的人」來了——
武警官兵在洪水中轉移群眾。
7月初,平江遭遇罕見大洪水,縣城和鄉村多處被淹。武警湖南總隊某部官兵緊急出動,迎著暴雨馳援災區一線。相關視頻在網上被刷屏,有網友稱:「看到他們,就不怕了。」
民兵在平江縣轉移受災群眾。
7月5日下午,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堤。解放軍、武警、民兵等救援力量迅速集結。陸軍第74集團軍某部派出1000餘名精銳力量,攜帶裝備千里馳援湖南。
那幾天連續高溫,奮戰在一線的子弟兵,不少人中暑暈倒。
這位戰士中暑暈倒,戰友迅速為他淋水降溫。
7月8日凌晨,武警湖南總隊某部的戰士們在團洲院已連續戰鬥超50個小時。
輪換下來的他們,在堤上席地而睡。
連夜搜救後,隨處可見席地而睡的戰士們。
有的戰士眼中,布滿了血絲。
受颱風「格美」影響,郴州市資興市的降雨量突破湖南歷史極值,八面山鄉多處地段發生山體滑坡災害,道路受阻,通信中斷。
7月27日,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攜帶挖掘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緊急趕赴現場,晝夜不停地打通八面山道路。
7月30日22時32分,隨著資興市X018縣道上最後一個滑坡點被武警官兵打通後,通往八面山鄉的救援通道雙向貫通。
武警湖南總隊郴州支隊官兵則攜帶救生繩、鐵鍬、砍刀等救援器材,從八面山鄉徒步前往各村組展開救援。
武警戰士將行動不便的老人背下山。
截至8月1日12時,資興市受颱風「格美」影響最嚴重的8個鄉鎮的道路、電力、通訊基本打通,搜救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
8月1日,武警郴州支隊出動70餘名兵力擔負資興市八面山瑤族鄉X018縣道清淤任務。
7月28日晚,涓水湘潭縣易俗河鎮四新堤發生決口險情,「最可愛的人」連夜趕往現場,開展搶險救援。
……
武警戰士在湘潭縣易俗河鎮轉移被困村民。
人民子弟兵在滔滔洪水中,築起了堅不可摧的「迷彩長城」。
只要人民子弟兵在,人們就能安心,也總被暖心,子弟兵與民眾心連心。
在岳陽,當武警戰士們完成加固堤壩任務,當地群眾自發送別,開啟硬核「投喂」模式。
武警戰士們婉拒後,大家追著隊伍送了兩公里。
在平江浯口鎮,群眾含淚歡送人民子弟兵。
還是在平江,武警官兵完成加固堤壩任務後準備撤回時,被一個5歲小男孩「攔下」了。
男孩父親說,這次家鄉受災,孩子看到戰士們抗洪搶險非常辛苦,主動學習煲粥、製作小餅乾,想要送給武警叔叔。
5歲小男孩和士兵們相互敬禮。
其實,在家人眼裡,子弟兵們也還是一群孩子。
但穿上這身軍裝,他們就是人民的後盾。
一位網友評論道:「人民的孩子,人民來疼」。
「兒子們,你們辛苦了,要是你們的媽媽在這裡,一定會給你們做的」。
在團洲垸的大堤上,幾位村民自發為巡堤的武警送來了綠豆湯,看著眼前和自己兒子差不多年紀的戰士們,村民范大姐笑著說出了發自心底的話。
但笑著笑著,范大姐卻哭了,隨即抱住了身邊的小戰士,她說:「我看到你們好辛苦啊!」
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這一刻,軍民魚水情有了最好的詮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網民會噴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從來沒有一個人說過人民子弟兵。
如果有一天我們遭受外敵,只要解放軍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有他們在,那我們就不會擔心。
18歲的陳祥榕烈士,曾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因為,他們會用生命去守護他們的承諾,詮釋什麼是「清澈的愛,只為中國」。
因為,他們是中華民族最硬的脊樑,他們有多硬,中國人的腰杆就能挺多直。
最近,一首被稱為「愛國版」的《阿嬤》燃爆全網,甚至火到了國外。
這首四年前就已推出的歌曲,一直不溫不火,但改編後,卻讓人聽了忍不住動容。
歌詞唱道——
山那邊是什麼
是烈士的英魄
是他們拚死保衛的新中國
……
和平來了
他們走了
她等的人再也回不來了
歌曲再次喚起人們對於和平生活來之不易的感嘆,對那些為祖國獻身的英烈的緬懷。
視頻來源:淄博市廣播電視台
網友紛紛表示,一聽到這首歌就眼眶濕潤。
「阿嬤」,其實是真實存在的。
1934年5月30日,《紅色中華》刊登了一幅八兄弟當紅軍的圖畫,記錄了江西瑞金一位老人楊榮顯八個兒子先後當紅軍的真實故事。
據《贛南日報》報道,楊榮顯是一位樸實的農民,曾受盡壓迫和奴役,是紅軍的到來,讓他翻了身。他認為紅軍就是救星,沒有紅軍就沒有自己的好日子。
他先後將8個兒子全部送去參軍。當老人已有6個兒子犧牲,時任瑞金縣委書記的鄧小平得知後,派人專門看望了老人,並安排人要將其另外兩個兒子從部隊找回來。
幾番周折,終於在廣昌戰役的戰場上,找到了哥倆。可他們說,等打完這一仗再回去。可就是這一仗,兄弟倆卻再也沒有回來。
八子當兵去,不見一人歸。噩耗傳來,楊榮顯急得病倒了。
毛澤東得知楊榮顯已在彌留之際,專門到楊家,送了楊榮顯最後一程。
楊榮顯一家的故事,在2019年拍成了電影《八子》。
今年「八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7周年。97載風雨,97載榮光。
不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不論是槍林彈雨,還是驚濤駭浪,子弟兵都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可信的人。
因為,最需要的地方,必有最堅定的承諾。
因為,最危險的地方,總有最讓人心安的身影。
因為,人民的「子弟」人民愛,人民的「子弟」愛人民。
一審|唐炎林
二審|王小楊
三審|肖世鋒
本文由觀潮的螃蟹原創,轉載請註明。
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本周熱文
- 治理網絡暴力,有「規」更要有「矩」
- 湖南最「city」的高校,原來在這裡
- 涓涓之水,何以如此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