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探古宗祠(二)| 溫家祠堂

2023-10-09     雲陽微發布

原標題:打探古宗祠(二)| 溫家祠堂

金秋時節,煙雨朦朧。隨著山路蜿蜒向前,在人和街道民治村4組,一座一百多年前的祠堂靜靜地佇立著,它像是一位耄耋老人,看著時光流轉。設義學,興革命,在時代的變遷中,這座祠堂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使命。百年變幻,祠堂依然傳承著家風家訓,記錄著血脈延續,凝聚著奮鬥精神。它就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溫家祠堂。

雲陽溫氏先祖原居湖北,清初從湖北麻城遷至四川奉節,康熙年間遷到雲陽盤石,後又北遷來到人和張家岩,從此紮下根來,安居樂業。

經過幾代人努力,溫氏家族逐漸發展,人丁興旺,成了當地的大家族。清同治六年(1867年),溫氏族人開始興建公祠,於同治八年建成。

祠堂坐東朝西,硬山式屋頂,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結構。由前廳和左右廂房及後廳組成四合院,中心為天井。天井裡有金桂、銀桂古樹各一株。整體建築牆體為青磚結構,祠門上方楷書「太原世澤」四個大字,最高處建有一亭子。它對研究渝東地區建築、木雕藝術及民俗有較高的價值。

祠堂建成後,溫氏族人為幫助族中困難子弟,設立了義田義學。

據溫氏族譜中的《義田序》記載,時任族長溫廷芳一心效法北宋名臣范仲淹,「置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但他終其一生,沒能實現願望,留下了莫大遺憾。其後,兒子九皋繼承了其遺志,捐出部分自家良田為義田。族人紛紛響應,各捐私田以為公用。

而義學也幾乎在同一時間設立。族譜中的《義學序》記載:「富者吝貲,貧者窘力,天地生材多隱憾焉。」溫氏族人有感於富人吝嗇小氣,窮人處境困迫,多少有潛質的子弟被埋沒而引為憾事,因此,在設立義田的同時又倡設義學。據 1872 年的續譜遵示規條中規定:「興設義學,以培植人才。凡族中子弟,無論貧富,能讀者,俱入義塾,不取學資。」從中可知,從那時開始,溫家祠堂就開始興辦義學了。

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溫家祠堂改設初級小學。民國初年,前清舉人溫聿成擴大辦學範圍,除了本族子弟,還廣收各地有志青年。民國二十三年(1934 年),學校改稱雙江鄉十九保國民小學。抗戰時期,祠堂被借辦民眾識字班,擴展學校規模,辦高級小學班。1943 年,附近幾個保校合併於此,命名為「民治中心小學」,其寓意為「為民辦學,為民治國」。

解放後,溫家祠堂一直作為學校,直到 2014 年最後一名學生離開,其間經歷了140餘年的辦學歷史。

而在辦義學的同時,溫家祠堂還擔任了一項重要的「使命」。這裡白天教學,晚上就以辦學的名義掩護革命,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作出了貢獻。

1949 年7 月,下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派鄭多恆到雲陽小江清理、恢復和發展黨組織。9 月,根據通知,決定建立中共澎溪流域臨時區委。區委成立會議在溫家祠堂召開。中共溪流域臨時區委成立後,先後在各地組織抗丁、抗糧、抗稅的鬥爭。中共溪流域臨時區委從成立到雲陽解放,雖然時間不長,但在發展組織、發動群眾、建立據點和統戰策反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紮實工作,為迎接和配合解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溫家祠堂正殿石柱上陰刻有祖訓:「詒厥孫謀有典有則,繩其祖武是訓是行」,前廳石柱上與祖訓相對的是一副長聯:「子姓無親疏是前人血脈一點精神一團不必爭爾強我弱,水木有源本緃後代財發萬金侯封萬戶亦須念祖德宗功」。裡面的內容一直教導著祖祖輩輩的溫氏族人,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凝聚溫氏家族和使其團結興旺的重要根系。

由於年代久遠以及動亂,溫家祠堂大批雕刻、雕像俱毀,為修繕保護該工程,市文物局組織專家於2020年8月開工,對溫家祠堂前廳、左右廂房、後廳等木結構、木裝修部分進行維修,並對室外環境進行整治,依附建築進行拆除。2021年11月,溫家祠堂修繕保護工程完工。

庭院深深,丹桂飄香。溫家祠堂在時光里沉澱,雖已繁華不在,但走進這裡,似乎又能感受到歷史建築文化的氣息與魅力,在一步一景中,我們又了解那段塵封已久的過往歲月。

記者:劉婷 張菊

編輯:鄧庭庭

責編:劉太興

終審:鍾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d730a2456e5958565ff00353a18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