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錐智能,作者|郝鑫,編輯|劉雨琦、王一粟
邁入智能化時代,從問世起就備受爭議的低代碼,加速駛向了快車道。
國內公司聞風而動,網易數帆在低代碼業務戰略發布會上,升級低代碼平台,發布CodeWave智能開發平台。阿里雲峰會宣布,釘釘智能化升級,將開放更多PaaS底座能力,成為集智能應用開發、智能協同辦公、智能組織管理一體的平台。
國外市場低代碼AI相關產品跑地更快。低代碼頭部公司Appian、OutSystems接入大模型,推出AI功能;微軟與OpenAI合作,嵌入ChatGPT智能插件,升級Power Apps。
Gartner認為低代碼將得到AI技術的增強,「運用AI技術,低代碼和無代碼平台將幫助組織將應用程式開發成本降低至90%,使其能夠專注於為客戶提供價值。」
而軟體生產端的智能化改革,將掀起一輪新的「效率風暴」。正如網易CEO丁磊指出那樣:「人工智慧的價值已經被引導到了社會生產的第一線,這是一個生產力馬上要倍速迸發的時代,也是企業做數字化轉型的新時機。」
據光錐智能了解到:網易數帆的CodeWave智能開發平台,以網易自研智能大模型為底座,以低代碼為開發工具,開發者只需編寫少量代碼,通過自然語言描述和可視化拖拉拽即可快速開發應用。
在數字化向智能化轉型的關鍵節點,網易數帆、釘釘這類老玩家,加碼重押低代碼智能化的背後,是低代碼新賽程的號角已經吹響,整個行業將迅速迎來第二增長周期。
諮詢機構Gartner認為:「AI最大的影響,是進一步降低了低代碼的使用門檻。目前低代碼的智能化還處於早期,很多企業才剛剛接入AI技術,但效率提升卻十分明顯。」
率先一批將AI能力應用到低代碼行業的公司已經嘗到了甜頭,微軟表示:「自去年十月份開始預覽基於AI的新功能以來,Power Platform中的Power Automate用戶已經將構建工作流所需時間減少了50%。」
網易數帆雲原生及低代碼產品線總經理陳諤同樣認為,提效是最終要達到的效果,AI在打破(入門)門檻上的作用顯著。
以往,低代碼被認為雞肋的最大原因,是會編程的不用,不會編程的用不會。陳諤在採訪中對光錐智能表示:「但有了智能化平台後,AI就變成了『翻譯器』,用戶可以用日常用語來提要求,通過對話的方式一步步細化需求,最後生成一個程序。」
「低代碼+智能化」將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釘釘、網易數帆都在探索這份「未來的答案」。
網易數帆升級後的CodeWave智能開發平台,實現了開發、測試、運維等軟體生產全鏈路的智能化。
智能化的開發平台,進一步精簡工作流程,減少人的干預,最終實現提效的目的。網易數帆平台提供智能測試、智能運維、智能編程等技術。
比如,運用智能測試技術,不用再費勁找bug,可以用自然語言去補充測試要求和能力,並通過機器人實現自動化測試。運用智能運維技術,減少重複枯燥的工作,可實現智能巡檢,並給出運維操作建議。運用智能編程技術,無需精通程式語言,也可以開發出業務應用程式。
針對產業智能化升級應用開發和使用的痛點,網易數帆出具了智能運營、智能營銷、智能交互、智能教練等解決方案。
以智能交互為例,該功能滿足用戶使用時的個性化需求,以此來降低軟體的開發成本和維護成本。通過對話形式,用戶可利用對話式智能交互組件,實時生成所需功能,實現對話即編程,體現低代碼可組合、定製化的優勢。
智能交互動圖演示
網易數帆向光錐智能透露:「未來,智能開發平台還將深化AIGC的應用,增加智能設計、智能D2C、智能業務分析BA、智能資產運營等功能。」
所謂智能設計,開發者只要提供一句自然語言描述,平台就可以快速生成具有專業水準的頁面布局、主題風格、頁面配圖。而有了智能D2C,開發者上傳一張手繪設計稿,平台可以快速將它轉換成頁面,甚至自動補全頁面交互邏輯、數據展示等內容。
智能D2C應用的亮點在於,設計稿一鍵導入IDE中,可自動識別設計稿元素,經過智能分析後,結合上下文和應用主題風格,快速轉換成頁面實現。該應用將減輕低代碼開發者從0搭建頁面功能的工作量,只聚焦特性化的業務邏輯處理上。
智能D2C動圖演示
在網易內部,低代碼已經在遊戲、電商、傳媒等各個業務部門廣泛使用,涉及人力資源與組織績效管理、技術保障與業務增長等多個環節。以網易互娛為例,用低代碼搭建運營活動管理系統,開發效率提升100%,可快速支撐多個私域流量轉化。
陳諤認為,目前智能化最大的技術難點在於,如何讓AI更好地理解業務開發時的上下文語境,「每個行業、每家公司的業務邏輯十分複雜,都有一些個性化的東西在裡面。這意味著,在運用AI時,你需要首先讓它去理解行業規範、業務流程、產品邏輯等等,而這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怎麼才能讓AI也能快速掌握行業know-how,變得十分關鍵。」
智能大爆炸的時代,算法技術固然是需要培養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但回歸產品本質,如何填補技術與業務之間的縫隙,讓業務變得更加高效、嚴絲合縫,同樣不可或缺。
面對這個問題,上一賽程,各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瞄準業務人員的「技術化」,讓前端完成簡單的開發,也有人瞄準技術人員的「便捷化」,提高開發效率。
舉幾個例子:
從根本定義上來釐清,網易數帆走了一條差異化道路。
Gartner研究報告中,將中國低代碼廠商分為了四類,分別為低代碼平台廠商(LCAP)、無代碼平台廠商(CADP)、企業應用廠商(Enterprise Application)以及雲服務提供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可以看到,上述阿里、騰訊、華為等廠商,屬於通過各種策略加強自身雲服務的雲服務提供商。
與這些廠商路徑不同的是,網易數帆的目標是要在低代碼平台廠商領域構築核心競爭力,對標Mendix和OutSystems,打造「低門檻、高上限」低代碼平台,強調強大的本地化支持能力,同時滿足普通人和專業開發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軟體開發的的全鏈條並不只是技術和業務的兩個極端,更涵蓋了前端、運維、測試等「中間人」,在這個複雜的生產鏈條上,網易將目光落在了他們身上。
網易數帆瞄準的是「既懂部分技術原理,又理解業務需求」這部分人。
但是不同於一般低代碼企業,把平台上的技術、功能一股腦兒地扔給客戶去學習,這並不能最大化保證效果。網易認為,技術的執行、落地也是需要有溫度的,人要在其中發揮能效。
網易數帆特別設置了低代碼教練崗位,負責低代碼平台使用培訓、應用開發等工作,幫助企業更好、更快上手。
先富帶動後富,低代碼培訓也是這個原理。網易數帆低代碼教練優先培訓企業內部的種子選手,等到這群人可以熟練運用後,再去教企業其他的人。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程度上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據網易數帆低代碼教練沈余鋒介紹:「客戶那邊拉過來參加培訓的人員偏向技術,一般培訓的周期是兩周左右。」
沈余鋒回憶,2021年網易數帆招聘低代碼教練時,他衝著招聘簡介上「不要求低代碼經驗」這一條開始了低代碼教練生涯。
「我們當時進來的那批人中,五六人中只有一個有經驗的。培訓了一個月,基本就能從零基礎小白到可以上手應用的狀態。」沈余鋒道。
沈余鋒的經歷不是個例,網易數帆稱,已有超百名低代碼教練入職,這些人來自會計、經管、新聞傳播等多元專業,不少人此前從未寫過一行代碼。目前,網易數帆仍在擴大低代碼教練團隊規模,再招募100名低代碼教練。
陳諤告訴光錐智能:「低代碼教練就像是粘合劑,連接起了平台和企業,讓技術真正地能用起來。低代碼教練有兩種方式進入企業,一種是購買平台產品,提供低代碼教練打包深度教學服務。另一種是,企業可以單獨購買低代碼教練人力服務,促進內部低代碼開發方式落地。」
長期以來,中國低代碼市場呈現著「第二把交椅懸空」的格局。雖然頭部大廠均有布局低代碼賽道,但限於戰略和精力投入,除了阿里有一些率先布局,其他大廠並未過多在低代碼領域深耕細作。
正如阿里張勇所言,智能化時代,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意味著,每家企業都迎來了上一個台階的機會。
事實上,低代碼平台的垂直賽道也在發生一場「供給側的改革」,即從一開始的技術側驅動轉變為了需求側驅動。
低代碼是技術側驅動的產物,其誕生後的一段時間內技術占了很大比重,但是企業對低代碼應用的強烈需求,推動著低代碼賽道向需求端靠攏。
據Gartner預測,到2026年,IT部門之外的開發人員將占低代碼開發工具用戶的至少80%,而這一比例在2021年為60%。Gartner表示,全球低代碼開發技術市場預計將在2023年達到269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19.6%。
正如網易副總裁、網易杭州研究院執行院長、網易數帆總經理汪源所判斷:「低代碼行業即將迎來新的發展拐點。」
基於此,低代碼行業需重新回歸對需求的探討。不管是拿著釘子找錘子,還是釘子就在那裡,其核心還是要解決企業的痛點。
ToB的難點在於,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企業應用障礙,高效解決業務實際中的問題,這對低代碼企業的服務能力提出了挑戰。
或許這也是網易數帆的思路,在行業長期打造起的服務團隊、服務能力鑄建新的壁壘。
縱觀市場上低代碼廠商的產品和服務,網易數帆將行業know-how的經驗沉澱在了低代碼教練上,這或許能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沈余鋒介紹稱,在低代碼教練內部已經開始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服務領域,比如一直服務銀行、金融公司的教練,會優先服務這些熟悉的行業客戶,在這過程中形成對公司、行業的垂直經驗。然後這些經驗又可以通過內部培訓,快速複製、傳播給新教練。
在這些垂直經驗和合作夥伴的加持下,網易數帆CodeWave提供了「1+6+10」一站式的解決方案,率先向政府、金融、製造、新零售、汽車、製藥六大行業,和日常辦公、生產製造、項目管理、產品服務等積累的十個典型場景做滲透。
據光錐智能了解,2021年網易發布輕舟低代碼產品的第一個正式版本,開始招募孵化第一批低代碼教練;2022年發布輕舟低代碼2.0,擴大低代碼教練團隊,內部逐漸形成培訓體系;到今年4月份這個節點,CodeWave智能化平台正式發布,低代碼教練業務已開啟商業化新階段。
網易數帆的做法或許可以給其他玩家一點新的思路。儘管前期培養低代碼教練團隊,做得比較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以低代碼教練為切口網易數帆就可以深入垂直到行業、公司之中,將分布式的行業know-how經驗轉化為集中式、可複製的經驗。
現在,中國大模型底層研發及試用已處於蒙眼狂奔的狀態。當所有企業都再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技術的優勢正在一點點被拉平。
當技術不再作為唯一的競爭優勢後,服務、運營、人才等等指標都將成為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基於此,網易數帆們或許也有機會衝刺第二名,屆時,整個低代碼賽道也將迎來新一輪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