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中尋找機會,資本內卷硬科技投資|甲子光年

2023-12-14     甲子光年

原標題:風險中尋找機會,資本內卷硬科技投資|甲子光年

在挑戰中尋找機遇,是中國科技投資者們必須學會的命題。

作者|栗子

如果有人說今年的創業投資市場並不悲觀,那一定是在說謊。

從一級市場的投資規模來看,對比往年,今年的數據量價齊跌,出現了非常大幅的下滑。根據IT桔子的創投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23年11月30日,國內一級市場投資數量為7053筆,同比2022年降低了35.1%;投資金額約為1.52萬億元,同比2022年降低約40%。

要知道,在創投市場剛剛興起的2014年,中國一級市場的投資數量都超過了7200筆。這意味著今天中國的創投市場規模已經萎縮到9年前的水平。

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雖然一級市場悲觀情緒蔓延,但我們依舊看到了不少新的機遇,那就是科技的爆發。

在人工智慧、新能源、集成電路等科技領域,今年的投資機會出現了集中爆發。

以新能源行業為例,今年的投資數量為333筆,相比2021年增長約19.5%;而人工智慧行業的投資數量213筆與去年基本持平,但投資金額則翻了3倍,高達1471億元。

這意味著,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科技創新的加速推進,資本市場已然意識到,能夠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的科技,已經成為未來的確定性機會。

所以今年我們看到,有不少以往重點投資消費類項目的投資機構與投資人,今年都開始轉戰科技投資,一篇篇磕起了論文、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那些硬科技產業集群去尋找項目。

只不過,與此前資本熱衷追捧的消費網際網路不同,科技投資具有更高額投資門檻,對投資人的認知、募資能力、優質標的資源能力等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非所有基金都能投好硬科技項目。

在12月1日2023甲子引力年終盛典的科技投資論壇中,「挑戰與機遇」一詞高頻出現。換句話說,在挑戰中尋找機遇,是未來中國科技投資者們必須學會的命題。

1.科技投資成為各地發展主基調

科技投資之所以在近兩年越發受到一級市場重視,背後無疑存在大國博弈與地緣因素影響。但本質上來說,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正在從以往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種經濟發展階段的轉變,讓一級市場的投資戰略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根據華興資本對2023年Q3一級市場投融資數據的統計顯示,今年三季度,硬科技、先進位造及新能源新材料賽道的融資比例,占國內投融資市場總體的65%,並且其中有超過70%的大額交易都集中在這些領域。而往年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消費、企服、醫療健康等,融資金額均不同程度下滑。

也就是說,整個私募股權市場也正處於生態重塑時期,資金端、資產端的底層邏輯和結構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

科技強國。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科技投資對於各地政府部門與投資機構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以西安為例,西安在新材料和光電科技產業的發展是領跑國內的。一直以來,西安都非常注重硬科技領域的創業創新。

例如西安光機所設立硬科技成果轉化創業平台,提供公司註冊、提供辦公場所和生產廠房等一系列服務;還通過設立「西科天使基金」,在項目發展初期就介入孵化過程,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創辦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此外,國內知名硬科技投資機構「中科創星」,其總部也在西安。

這都是西安在科技投資與創新成果轉化方面的具體動作。

事實上,不同地區的產業集群會有差異,但核心都是圍繞科技進行建設。例如長三角的優勢是智能製造;消費電子是珠三角的優勢;北京則是以軟體及網際網路為代表。

只是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傳統的產業發展認知也正在隨著科技投資而改變,例如新能源、晶片、人工智慧等,目前在中國其實是四面開花的市場狀態。

從新興產業發展的視角來看,任何一個地區要想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甚至形成產業集群,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而新興產業國內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集群的地區。

換句話說,對於科技投資與科技發展而言,理論上任何一個區域都有機會。

但是,科技投資要想做好並不容易,對於各地方和投資機構而言,要想抓住科技投資的機會,首先要面對它的挑戰。

2.投資周期,技術門檻與市場泡沫

在所有科技投資的挑戰中,投資門檻高是每一位投資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最簡單的門檻就是投資周期。

中兵順景總經理劉貞在2023甲子引力年終盛典的科技投資論壇中指出,科技投資是一件長周期的事業,並非兩三年的短周期可以完成。

「硬科技產業產品驗證要兩三年,驗證完之後要產業化,又要兩三年,產業化之後要擴大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可能又得兩三年,整個周期下來可能就要6到10年時間。」劉貞直言。

但問題在於,所有的私募股權基金,都面臨著退出期問題。在單支基金的整個存續期,如果要陪伴某家科技企業從投資到最終退出完成,是一件非常考驗耐心和決心的事情。

要知道,投資人與創業者並非完全站在同一戰線,利益的差異導致訴求的差異;而基金的出資方也對基金有不同的訴求。這很容易導致市場出現資本對中國科技發展耐心不足的輿論壓力。不過,隨著市場工具越來越豐富,以及一些S基金,接續基金等不同金融工具的出現,這個問題也正在得以緩解。

除了投資周期外,第二個挑戰就是實打實的技術門檻。對於科技項目來說,技術門檻非常關鍵。從中兵順景過往的投資經驗來看,項目能夠活下去並且存活比較好的,都是技術門檻很高、並且確實發掘了真正的市場需求的項目。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

換句話說,無論是對創始團隊和投資機構而言,科技創投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門檻才能持續留在牌桌上。這是第二個挑戰。

第三個挑戰,其實來源於資本市場本身。

據恆旭資本合伙人朱家春透露,在國家科技強國的戰略推動下,大量原本並不聚焦科技投資的機構與投資人開始湧入科技投資賽道,這必然會給科技投資帶來大量的噪聲和泡沫,例如推高估值、搶投項目等等。它帶來的連鎖反應是,一些技術能力並不突出的項目,可能會因融資能力而持續存活,擠占部分優質項目的生存空間,導致市場陷入惡性競爭。

上述三個挑戰,僅僅是目前中國科技投資挑戰的冰山一角。其實,科技投資的挑戰還有非常多的實際問題。例如退出通道受政策影響並不穩定;如何更好引導金融市場資金向一級市場流動;如何在更早期階段就識別出優質的科技項目等等。還有太多問題需要投資人們自己去進行解答。

3.警惕人工智慧風口

儘管中國科技投資面對諸多挑戰,但今年我們依舊看到了包括人工智慧、新能源、半導體等產業鏈投融資的集中爆發。尤其是人工智慧。在通用人工智慧AGI技術越發成熟之後,今年,中國湧現了上百家聚焦AGI大模型公司。其中百川智能、智譜AI等明星創業公司,更是被風險投資與產業資本熱捧。

也就是說,科技投資並不會被門檻過高所影響,恰恰相反,對於優秀的投資者來說,高門檻意味著更少的競爭與更大的機會。

從投資者視角來看,篩選優秀的創業項目、並在早期時投到他們,是一級市場投資的不變邏輯。科技投資也需要投早投小,這已經成了科技投資者們的共識。

而在哪裡尋找到這些投早投小的機會,鼎和高達合伙人於翔認為,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優秀早期項目更多,因為這些地方聚集著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機構和大型國央企,所以能夠產出獨創性、技術性更高的項目的機會也會更大。

除了投早投小這一基礎的投資共識外,哪些細分賽道更被投資機構看好?

對於機構來說,存在較高技術門檻的項目,是投資機構更願意選擇的。例如可用於高端製造的新材料,就正在被投資機構高度關注。

從政策趨勢看,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並出台多部政策鼓勵支持前沿新材料行業的發展與創新。2022年9月,國家工信部、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原材料工業「三品」實施方案》,要求實施關鍵基礎材料提升行動和前沿材料前瞻布局行動,完善新材料生產應用平台,優化上下游合作機制,提升高端產品有效供給能力,強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國家重大工程的支撐作用。

從市場規模看,近年來我國新材料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增長,2011年全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僅0.8萬億元,但在政策驅動下,新材料市場實現快速增長,到2021年全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6.4萬億元,相較2011年新材料總產值增長了約5.6萬億元。

在政策的扶持下,新材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自然也吸引著投資機構們的關注。據IT桔子數據統計顯示,從2021年開始,國內新材料領域的投資就超過了220起。儘管今年數量有所下滑,但也依舊有189個新材料項目拿到了投資,總投資額約為189億元,平均每個項目拿到了1億元投資。

除了新材料領域外,人工智慧自然是今年的投資熱點。前文提到,儘管今年人工智慧行業的投資數量與去年基本持平,但投資金額則翻了3倍,高達1471億元。

但需要指出的是,儘管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在今年成了熱門,投資人依舊要識別人工智慧領域真正的投資機會。

對此,鼎和高達合伙人於翔認為,目前,人工智慧的投資已成為風口,但投資人需要警惕風口投資。智能化必然是未來趨勢,但純軟體與算法層面的投資或許並不適合所有投資人。

在於翔的觀點中,人工智慧的價值點在於未來如何在產業端實現自動化,也就是所謂的「軟硬體結合」,AI驅動的未來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因為從整個中國的產業鏈來看,中國是現在世界的製造大國與製造強國,作為全球的製造中心,中國製造業的產業鏈升級一定會催生出巨大的投資機會。

顯而易見,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政策扶持和國家戰略導向以及跨行業、跨學科的融合與創新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投資機會。然而,市場環境的變化、競爭壓力以及投資風險等問題也給科技投資帶來了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與機遇,投資者需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緊跟科技發展趨勢,不斷優化投資策略。同時,投資機構之間應加強合作與共享,以提高投資效率和抓住更多的投資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產業集團、投資機構和創業者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投資生態,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e1b9a4dca4e9312211e14dbd84e0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