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地級市,看見中國孵化器的激盪三十年|甲子光年

2024-01-17     甲子光年

原標題:在一個地級市,看見中國孵化器的激盪三十年|甲子光年

很多偉大的公司,早期都誕生於孵化器。

作者|八度

編輯|劉景豐

90年代後期在國內興起的產業園、孵化器無疑是一個地區產業發展的縮影。

30年前,蘇州創業園從高新區一個老舊商場、一座廢棄廠房、一家倒閉飯店的舊址上崛起。

30年來,這座孵化器長成參天大樹,4296家創業公司在其孵化下破土而出;11家上市企業,從這裡成長,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阿特斯光伏、天孚通信、國芯科技等等;這些年,創業園自身又開枝散葉,為蘇州科技產業提供強勁的創新動能。

蘇州創業園30年里走過的每一步,是高新區乃至整個蘇州市科技創新生態、營商環境的縮影。

蘇州創業園正門,在顯眼處有「蘇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中國蘇州留學人員創業園、中國蘇州國際企業孵化器」三塊招牌

對於想要科技創業的人來說,蘇州創業園是一個綜合考慮之後的妥帖選擇:吳俊輝本是杭州一家電子企業的總工程師,南京大學博士畢業的他,在2004年第一次萌生了想要創業的想法,他跑遍了上海張江、徐匯、南京、寧波北侖等多處產業園,最終落腳蘇州。

連他一共7個年輕人,就這麼背著包來到了陌生的城市。六月的天,盛夏難擋,蘇州創業園的工作人員幫他們安頓好了辦公地、甚至還幫忙找好了住處,提供給他從公司註冊、財務諮詢、渠道招聘等一系列服務,在「九死一生」的殘酷創業路上,這是蘇州創業園給到創業者最初的一份安全感。

有創業者對蘇州創業園做出的評價是「很旺我們」——安必軒微電子創始人蔡激文先後在深圳、矽谷、北京工作,因為想離客戶更近,從北京一路南下,選擇到蘇州創業,致力於高精度光電編碼器晶片及整體解決方案。

三年時間,公司業績成倍增長,走出了陡峭的向上曲線。在蘇州創業園,創業者切身感受到時代與趨勢的推背感。

2023年是鄭茳在蘇州創業園的第23個年頭,公司也從幾個人擴張到了500多人,從最初的想法到完成一家公司的上市。幾十年如一日,在蘇州創業園,創業者身上流淌著一份可貴的信念感。

2023年恰逢蘇州創業園成立的三十年,細數它的發展脈絡,也能讓我們進一步洞悉蘇州對於民營經濟、創新經濟的高度重視,觸摸到蘇州延續千年的親商文化,見證敢想敢幹的企業家精神。

圖片來源:蘇州高新區發布

1.從0到1:播下創業創新的種子

90年代的蘇州,正在全力沖工業、搶經濟,而孵化器就是企業創新發展最好的承載地,承擔著產業轉型以及帶動就業的重要使命。

蘇州創業園請來了國際著名孵化器專家、聯合國計劃開發署高級顧問拉卡卡現場指導,挑燈夜戰,摸索蘇州如果要做孵化器,該定怎樣的標準、實現怎樣的目標。

在硬體選址上,蘇州創業園並沒有選擇郊區新建,而是選擇盤活城區資源,完成騰籠換鳥,產業更替,這為創業園的人才們提供了更為便利的交通條件。

國芯科技董事長鄭茳對此有感而發:「蘇州這點做得很好,從來不把創業園放在一個荒蕪的地方,而是放在一個有發展前景的地方。」這就使得企業和員工都有歸屬感——不僅上下班方便,中午吃個飯都不用走遠。

蘇州創業園內自帶一片湖景

在軟體環境上,蘇州創業園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資源,去創造更好的孵化條件。這也讓它載譽而歸:

1993年,作為蘇州市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蘇州新區科技創業中心正式成立;

1996年10月,經原國家科委批准,成為全國首批3家「國際企業孵化器」之一;

1997年,被原國家科委認定為全國首批10家「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之一;

1998年,由教育部、原國家科委、江蘇省科委、省人事廳聯合組建「中國蘇州留學人員創業園」;

2001年,被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認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

1993年,作為蘇州市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蘇州新區科技創業中心正式成立;

1996年10月,經原國家科委批准,成為全國首批3家「國際企業孵化器」之一;

1997年,被原國家科委認定為全國首批10家「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之一;

1998年,由教育部、原國家科委、江蘇省科委、省人事廳聯合組建「中國蘇州留學人員創業園」;

2001年,被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認定為全國首批「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

幾塊響噹噹的「金字招牌」,為蘇州創業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人曾評價:「很多偉大的公司,早期都誕生於孵化器」。而蘇州90年代以創業園為主的孵化器事業,同樣播下了很多創業創新的種子,造就了很多偉大的「傳奇」。

90年代後期,紐威閥門創始人王保慶聯合團隊內一共四個人,緊巴巴湊了10萬元,入駐蘇州創業園,開始工業閥門的研發與製造;東菱振動創始人王孝忠在國有企業乾了20多年後,抱著一腔熱血決定創業;科達通信創始人龔天羽和團隊帶著要做「視訊與安防產品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想法,也進了蘇州創業園……

對於創始人來說,前方是未知的,創業初期是一次從0到1的過程,團隊規模小、初始困難多是其共性特徵。對於蘇州創業園來說,孵化器到底該輔助哪些內容,也要摸索向前。

那段時間,蘇州創業園的工作人員挨個走訪園內企業,一聊就是一上午,了解公司狀態,調研企業困難和痛點。然後再回辦公室開會討論,如何幫助創業者們走出迷局。

蘇州創業園時任副主任梁海回憶,當時蘇州創業園工作人員直接參與包括東菱振動在內多家公司的重大合同簽訂。很多時候,公司人不夠,蘇州創業園員工就會頂上——幫助註冊公司、裝修搬家都是常態;市場用戶群不清晰,蘇州創業園的人會幫忙一起頭腦風暴,給出力所能及的建議。

所有的創業路並非一帆風順,彼時的紐威閥門正在謀划下一步該怎麼走;東菱振動面臨借窩生蛋,三年搬兩次家、產值過不了600萬的瓶頸期;科達通信則潛心研究市場客戶在哪裡。

2005年,蘇州創業園為持續助力創業公司的發展,啟動1000畝畢業企業基地計劃。事實證明,蘇州創業園的這一步,又走在了市場的前列:

在加速器的助推下,紐威閥門於2009年啟動股份制改造,2014年上市,作為全球知名的閥門製造商,紐威打造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閥門航母;

而科達通信在畢業企業基地啟動後,僅用了三年時間,產值就實現2億元的突破,2016年12月1日,科達通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如今團隊規模擴大到2000多人,分支擴充到了31個省市。

在加速器的助推下,紐威閥門於2009年啟動股份制改造,2014年上市,作為全球知名的閥門製造商,紐威打造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閥門航母;

而科達通信在畢業企業基地啟動後,僅用了三年時間,產值就實現2億元的突破,2016年12月1日,科達通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如今團隊規模擴大到2000多人,分支擴充到了31個省市。

這些「有意瞄準、無意擊發」跑到上市的企業,給蘇州創業園開了個好頭。

2.引人才:找到最靈光的頭腦

2010年科技部發布《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和管理辦法》,其中提到,孵化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

但在這之前,蘇州創業園已經開始主動出擊,大力摸索如何找到創新人才、建立人才生態。對此,蘇州創業園採取「廣撒網、精選擇」的漏斗模式,全力打通產業上下遊資源、校友資源。

比如依託歐美同學會、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外國人才創業驛站、美國矽谷、復旦雙創基地等等一系列社群組織,向全世界人才張開懷抱。

與此同時,高級別的創新創業賽事,也成了蘇州創業園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就拿中國海歸創業大賽來說,這是在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協等共同指導下舉辦的一項面向海歸創業的全國性活動,賽事規模及影響力可以媲美廣州的春暉杯,也填補了蘇州留學人員「國字號」賽事空白。

這場賽事自2015年首次舉辦以來,已經吸引4000多個海歸項目團隊參賽,湧現出了很多科技含量高、創新性突出的項目。

中國海歸創業大賽服務基地將在蘇州高新區實體化運營,這個基地將由留創園工委會、省創業服務中心、蘇州留創園(蘇州創業園)三方共建。這也意味著,蘇州國家級海歸創業賽事的這塊版圖,將交給蘇州創業園來承接。這項賽事的背後,可以預見,是大量科創資源、海創資源的紛至沓來。

類似這樣的「向上爭取」,蘇州創業園已經不是第一次。事實上,是每一次都沖在第一線爭取機會。

早在2000年8月,摩托羅拉與工信部簽訂技術轉讓備忘錄,同意將32位微處理器M*Core及相關技術轉讓給中國,但需要找到能挑起這一大梁的人。歷任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無錫分校副校長、摩托羅拉中國IC設計中心經理的鄭茳,在2001年接下了這一棒的挑戰。

鄭茳帶著國芯科技,在蘇州創業園一待就是22年的時間。他坦言:「在外企,我們只要把研發做好就行。但是到了實際創業過程中,發現國產CPU沒那麼簡單,因為不僅要把性能做上去,你還要找到市場的需求。」

國芯科技定位國產嵌入式CPU核心技術供應商

由於CPU研發費用高、燒錢非常厲害,在2006~2007年期間,國芯科技一度面臨資金鍊斷裂的困境,這讓鄭茳博士犯了難,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聯繫了蘇州創業園的領導。

「他們第一時間聯繫了高新區的融貸機構,給予國芯科技項目資金等等配套支持,這些都是幫助公司能夠很順利克服困難的重要因素。」鄭茳說道。

2022年1月,國芯科技成功上市,成為科創板上的國產CPU第一股。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瞿曉鏵。2003年,國內光伏行業還屬冷門,但這位多倫多大學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博士生,已經看到光伏是大勢所趨,且具高科技和成長性。他放棄加拿大優厚的工作,帶著抵押房產的貸款、幾箱設備和屬於自己的「光伏夢」回國落到蘇州,從「小作坊式工廠」起步創業。

在創業園的孵化支持下,憑藉對行業的深入分析和正確的戰略判斷,阿特斯實現高速成長,僅用三年,阿特斯便成為中國第一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光伏一體化企業。

鄭茳、瞿曉鏵的來臨,讓越來越多的博士、海歸等科研人才,關注到蘇州創業園,並聚集到蘇州創業園。

2008年,美國加州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博士,曾任美國Metabolex生物醫藥公司化學和臨床前研究副總裁的趙祖春,回國到蘇州創業園創立「安凱科技」,一頭紮根原料藥關鍵中間體的生產;同一年,東京工業大學博士許偉剛到蘇州創業園創立「天平先進數字科技」,專注於IOT方向、深耕照明領域;在德國讀博士的黃學民,通過駐德領事館的朋友了解到蘇州高新區及創業園,看到國內的創業氛圍,也滿懷熱情回國創辦「恩巨網絡」,在通信軟體開發及無線網絡規劃領域一路狂飆……

這樣的案例,今天已數不勝數。而每家企業來到蘇州創業園,感受最深的就是創業園的「人情味」。

「在企業的初創期,蘇州高新區和蘇州創業園都給予創業團隊像對我們這樣的扶持和資助,恩巨網絡也是在這些支持下得以走上正軌。」黃學民曾在採訪中說道。

截至目前,蘇州創業園累計引進各類高級高科技人才22150人次,培育各類各級領軍人才682人。蘇州創業園綜合招商部張嫻靜提到:「在蘇州創業園口碑招商的比例很高,慕名而來的人才和企業非常多,上海、深圳、北京的人才都有。」

好的人才生態,成了蘇州創業園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的源動力。

3.人情味:冰山之下的軟性服務

創業公司湧現,高精尖人才入場、資本匯入,蘇州創業園的輝煌序幕轟然拉開。但說到最能代表蘇州創業園實力的,反倒是軟性服務

這一點是最不好具化估量的,但對創業者來說,卻是冰山之下最有吸引力的內容。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資金可以募集,團隊可以招聘,產品可以打磨,但創業者資源、創業園工作人員的經驗卻是難以獲取的。他們走過的路、犯過的錯、認識的人,甚至是對於團隊、產品及商業模式等磨礪出來的直覺,對於早期項目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蘇州創業園主任陳月娟將其歸結為一套完整的「服務指南」:企業在初創階段,蘇州創業園為其提供成長導航,前置預警風險;在成長階段,實時研判企業發展狀態,解決發展痛點;在成熟期,加快推進企業做大做強,助力企業掛牌上市。

這一點,超銳微電子董事長吳俊輝深有體會。2004年,南京大學優秀博士畢業、在杭州一家知名電子企業做了4年總工程師的他,放棄高薪和股權,一腔熱血出來創業。在殘酷的創業路上,他要過五關斬六將,面臨的是方方面面的考驗。

「我是技術出身,但光有技術根本不能做成一家公司,開公司涉及到管理、市場營銷、團隊招聘等各方面的內容,是一個全方位的視角。對當時的我來說,這些是短板。」

幸運的是,創業園不定期開設的相關培訓課程幫了大忙。「課程里有關於財經的講座、也有管理類的定向培訓,聽多了,也就更快悟到了企業經營的門道。」

吳俊輝將創業園的服務比喻為不同的觸角。「比如(創業園)跟我們財務有對接,幫忙申報項目、申報專利;跟我們HR有對接,幫忙物色合適的人選;甚至此前有需要裝修的地方,他都會幫我們聯繫裝修隊。」

如今,超銳微電子已經成為一家具有重要影響力的IC Fabless設計公司,先後承擔國家、省、市級等重要科技項目30多項,還成立了「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

服務橫向擴展,產業縱深向下,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這兩年,在蘇州創業園的「牽線搭橋」下,國芯科技與超銳微電子開展合作,此外,國芯科技還為產業園再引進了一家半導體晶片產品公司——微五科技,並專門投資了園區內一家做新能源電池管理的公司——猛禽科技。

企業家朋友圈的持續擴大,對於後來者企業來說,是千里馬遇上伯樂,是「有他在,幫了我們大忙」。

法奧意威作為蘇州創業園內的一家協作機器人公司,僅用了兩年時間,公司人數從70多人增長為近300人。其中,研發人員的比例占到約70%,也就是說,公司上下有一百大幾十號人在專注產品研發及疊代。

隨著業務的快速增長,公司的硬體環境也亟需擴大。

「我們原先18層的辦公場地不能滿足使用需求了,創業園的負責人就幫我們協調了19層一整層的辦公規模。」法奧意威市場總監韓宇說道,「從配套設施、政策支持到人才吸引、辦公場地方面,蘇州創業園都給了不同程度的支持,讓我們能夠專心致志做自己的業務。」

憑藉要做「協作機器人普及者」的初衷,法奧意威在發布了全新FR3及FR5兩款協作機器人的終端市場指導價——22800、23800元。韓宇告訴「甲子蘇州」:「這主要得益於我們創新的供應鏈模式,讓我們能夠實現公司創立之初設定的』打造各行業應用的基礎工具』的初衷,推動協作機器人價格進入2萬+時代」。

法奧意威公司展廳一角,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23年是法奧意威入駐蘇州創業園後高速發展的一年,公司正不斷拓寬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邊界,積極開拓海外銷售版圖,推廣品牌。

另一家眼科醫學影像人工智慧診斷公司——比格威,對此有相同的感觸。比格威醫療科技聚焦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兩類重點人群,配置有主客觀驗光儀、生物測量儀、OCT、眼底彩照、角膜地形圖等先進眼科檢查設備。

蘇州創業園為了給予企業更好的展示,專門協調場地,協助企業在園內搭建了一個占地約500平米的眼健康科普館。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這在一般的產業園內很難做到。」

2022年6月6日,蘇州比格威醫療眼健康科普館正式揭牌啟用,圍繞全年齡段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開展科普宣傳和公益篩查義診活動,致力於打造成為具有專業性、生動性、普適性的高科技眼健康科普和公益基地。

想企業所想,在企業發展的賽道上幫助他更上一層樓,是蘇州創業園的使命之一。「其實講到底,我們的服務就是設身處地為客戶考慮,在創業前期,大家一定會要面臨很多困難,這些困難不只是宏觀的資金、人才,我們更多是去為企業提供一些這種實際性的日常服務。」蘇州創業園招商部吳纖碩說道。

4.旺企業:「到了這,我們發展更順了」

換一個視角,對於創業項目來說,在有限的時間窗內,做出用戶認可的技術產品,跑通獨立的商業模式,比什麼都重要。

在這一點上,安必軒微電子很有話語權。這是一家晶片設計公司,致力於開發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光電編碼器晶片。在此之前,編碼器的核心技術及高端晶片供應長期被德、日企業「霸占」。

安必軒創始人兼CEO蔡激文畢業於清華大學,1984級微電子系本科,1989級微電子系研究生,有30多年的行業經驗積累,他帶著團隊主攻高精度的光電池晶片。2017年,安必軒的首款光電編碼器晶片流片成功,填補了國內在此項技術上的空白。

2020年,有近十年矽谷、上海、北京創業經驗的蔡激文,一路南下到蘇州。在考察了濟南、寧波、上海等多處產業園之後,蔡激文選擇到蘇州開展事業。他選擇的邏輯是:蘇州工業基礎厚、產業鏈豐富、並且離客戶更近,更有利於技術的量產疊代。

實踐證明,安必軒的高精度光電編碼器晶片及整體解決方案受到了多家上市公司的青睞,安必軒的業績一路高開。

「我們到了蘇州,每年業績翻倍式增長,發展也非常順暢。我們也曾探討過,為什麼到蘇州一下子變得比較順利了?第一是政府和創業園的支持,第二是蘇州當地的人才穩定性比較好,沒有那麼心浮氣躁。」蔡激文說道。

安必軒副總經理胡琳斌也感嘆,一到蘇州,就能感受到政策的友好、蘇州創業園的「親商」環境。

在創業園的幫助下,安必軒連續拿到了蘇州高新區領軍、姑蘇領軍、省雙創等多項榮譽。在拿到了領軍人才之後,銀行給公司授信了各種貸款,比如高新貸、信保貸、科貸通等等,順利解決了安必軒的備貨資金難題。

如今的安必軒,是目前國內唯一量產23位光電池晶片、游標原理解碼晶片的高新技術企業。

在「發展更順」的話題上,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設計公司矽谷數模也很有發言權。儘管其2019年10月才正式落戶蘇州,到現在僅有三年多的時間,但矽谷數模CEO李旭東曾在採訪中直言:「這幾年的發展基本超過了過去十幾年發展的總體體量。蘇州在半導體產業方面,有很好的背景、生態和地理位置條件。」

蓋雅工場董事長章新波則表示:蘇州很符合企業長期主義的發展氣質。

2009年,他與四位夥伴一起到蘇州創立蓋雅工場。從創業初期的十幾家蘇州本地客戶起步,到如今,蓋雅工場的客戶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與地區,每天都有1700多家客戶的600多萬員工使用蓋雅提供的服務。

章新波告訴「甲子蘇州」:「我們是專門為大型企業做服務的,這個行業需要穩健和專業的特質、需要紮實的功力、需要穩紮穩打,甚至我們的產品研發,如果沒有一年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琢磨客戶的需求,你做出來的產品,客戶是不需要的。」

而在蘇州創業園,蓋雅工場實現了研發團隊長足的穩健發展。據章新波介紹:「在我們的蘇州公司,離職率非常低,這就保證了我們的產品能夠持續不斷地往前疊代研發,然後越做越有競爭力。」

蓋雅工場在創業園已經待了14年,成了創業園孵化的大型軟體企業,目前團隊已有800多人,辦公面積也擴展到近7000平。雖然公司為了拓展業務,將辦公室開到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等地,但章新波直言:「我們從來沒考慮過遷移蘇州總部。在這裡,我們和各位夥伴相處得融洽、自然,也希望有機會能夠把蓋雅做成最佳僱主。」

蓋雅工場在蘇州創業園,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身在蘇州創業園,企業們天然感受到更強的動力與活力。比如眼看著鄰居企業相繼上市,快住智能科技聯合創始人葉明感慨:「這就相當於你被分到好班裡面,你被身邊的環境所包圍所影響,周邊的企業都在忙著上市、業績增長也很明顯,這會讓我們企業更有提升的動力。」

一種你追我趕的良性循環態勢在蘇州創業園悄然形成:在集成電路領域,國芯科技、矽谷數模等企業圍繞晶片設計、封測、設備等重點環節,構建了高效協同生態;在人工智慧方面,創業園內集聚了蓋雅、快住等相關企業112家,全面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等產業鏈環節。

可以說,蘇州創業園一定程度上扮演著科創「心臟」的角色——給創業企業提供源源不斷地創業動能,然後將創新產業延伸至城市的各個脈絡,形成一幅獨具特色的科創版圖。

5.新開始:從而立到不惑

從1993到2023,蘇州創業園穿越30年時光隧道,驀然回首,這百畝地上已經成功孵化出阿特斯光伏、紐威閥門、國芯科技、貝克微等11家上市公司,占蘇州高新區總量近1/3,孵化獨角獸企業9家,瞪羚企業34家,高新技術企業301家。

整體來看,蘇州創業園累計引進培育科技企業4296家,食行生鮮、蓋雅工場、快住智能、萬店掌、沈蘇自動化、瑞泰信息等一批企業已經成長為區內產業龍頭,提升了蘇州科創板塊的整體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中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綜合評價排名」中,蘇州創業園位列全國第3名、蟬聯江蘇省第1。

具體來看,在留創企業培育、創業孵化服務兩項指標維度,蘇州創業園排名全國第二,海外人才集聚指標排名全國第三。同時,在孵、新增、累計孵化、專精特新、小巨人留創企業數等31項指標,蘇州創業園均排名全國前五位。

正是得益於像蘇州創業園這樣的科技創新孵化器,提前布局科技產業,積蓄創新力量,才有了近兩年蘇州在硬科技產業上的大爆發。某種程度上,過去兩年「VC湧入蘇州」的熱潮,也是這座城市裡各個創業孵化器崛起的側面印證,畢竟創業孵化器是城市產業創新的最源頭。

當然,相比90年代創業園的「稀缺」,如今的蘇州市共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58家,其中專業孵化器62家,覆蓋電子信息、先進位造、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境保護等專業領域。

對於蘇州創業園來說,這是一個更加拼實力的時代,只有因知而善變者,才能孕育出創業園新的里程碑。對此,蘇州創業園在已有的高地之上,備足人才、技術、資本的「新三駕馬車」。

在資本方面,蘇州創業園設立了總規模5億元的太湖科學城國際創新社區創業投資基金,串聯省市區科創領域重點政策,撬動資金鍊,讓園內企業得到「真金白銀」的支持。

在硬體環境上,蘇州創業園一二期由於載體建設較早,企業的承載量經常受限。在這一點上,蘇州創業園開工建設的四期,在功能劃分上做了充分設計,劃分商務辦公空間、研發空間、多功能中小試車間,滿足從科研到量產的各類需求,項目建成後,將成為蘇州首個能滿足企業在「源頭創新-創業賦能-中試生產-規模量產」不同發展階段和業態需求的載體。

蘇州創業園四期規劃圖

在人才方面,蘇州創業園計劃兩手抓,一方面藉助中國海歸創業大賽,盤活原有的人才生態圈;另一方面,蘇州創業園四期(太湖科學城國際創新社區)將緊鄰南京大學蘇州校區規劃建設。預計到2025年,四期68畝土地建成投入使用的時候,南大蘇州校區的第一批碩博也將畢業,科研資源與應用場景無縫對接,新的科創「血脈」將注入蘇州創業園。

人才,在時代之下,是新技術的機會。2000年後的雲計算、微電子、光晶片,2005年的生物醫藥,每一輪技術紅利都在解鎖新的商業機會。而在新時代的號角下,蘇州創業園瞄準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形成以集成電路、數字經濟、醫療器械三大產業為集群,結合自身發展地位,重點打造人工智慧、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為全世界新入場的玩家、新興技術的滲透創造機會。

從載體空間的硬環境,到投資、服務的軟實力,蘇州創業園從始至終堅持給予企業、給予人才「自由生長」的可能性,未來蘇州科技產業的潛力在哪裡?這個答案也必將由這座城市以創業園為代表的孵化器來書寫。

*文中配圖來自:蘇州發布、蘇州創業園

(封面圖來源:蘇州創業園)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2c7c11297839e80ee40c4be345b60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