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認生」,長大以後就好了?真這樣認為你就錯了

2023-01-29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小時候「認生」,長大以後就好了?真這樣認為你就錯了

小寶寶認生估計是很多新手寶媽棘手的問題,尤其在越說孩子認生,可能孩子就越認生得厲害,甚至有時候一接到別人手裡,就哭鬧得厲害,自己也拿孩子沒得什麼辦法,尤其在加上老一輩的寵愛,眼看著別人家孩子都快要和幼兒園小孩子打成一片了,自家孩子還沒辦法走出小家庭這個舒適圈。

家長干著急的樣子,常常會怪罪隔代過於寵溺而真正地忽略問題的關鍵——認生多半是留給孩子的社交餘地太大了,太寬了。這些源於家庭的社交支持往往會弱化孩子探索外界的持續性。

多體現為孩子在某一次社交碰壁後會出現牴觸甚至攻擊行為。這種看似是認生,實則是一種自以為的保護。不是缺乏安全感,而是缺乏探索新事物的誘發和刺激。

假設在社交一次便得到了一顆糖果,感覺上會比被動的社交要好很多,因為有了開始的動力和話題,便可以實打實的接受別人社交的信號。

小嬰兒纏著媽媽,除了媽媽能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媽媽與嬰兒間的系帶關係,足夠了解便可以讓嬰兒可以成為彼此社交的主動方,便在雙方角度上都有了初步的關聯。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剖析為什麼孩子「認生」會上癮,會依賴?孩子到底為什麼在「認生」的情況下會更加膽怯除家庭外的社交接觸?

第一,首先,之所以會認生,其實是孩子一種較為幼態的心理發展。

如果孩子心理沒有敢於接觸的心思和想法,就很難突破這一局限。大部分家長只是看到外界環境對孩子認生問題的弊端,但是真正閉塞孩子心理是內心所反饋的感受,據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所說:閉塞不足以代表孩子的內心,而只是一種積極的映射,你得會用。

在大部分情況下,不能簡單把孩子認生就當成有外界因素主導的平常現象,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好轉。實質上行不通的,也是愚昧的。

第二,再者,即使退一萬步說,把所謂的認生扣上不熟悉,孩子小的錯因帽子,就很難在第一時刻去幫助孩子走出社交孤僻的怪圈。

厭惡社交的根源或許就來自認生問題的惡化,孩子在認生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暫時性向內的社交熱情。

換句話說,孩子會更膽怯除家庭外的社交圈層,向內的捲縮式社交很難適應增長年齡的需求,反而會陷入閉塞的孤僻性格。這便是為什麼越長大越孤僻的惡性循環。孩子自己是很難在自我層面上破冰走出孤僻,其實家長的一點助力就可以讓孩子擁有勇氣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從而內外發展平衡,更好地促進感官神經網絡的發育。

細化孩子心理發育階段,就會發現孩子認生陌生的不是人,而是一個沒有辦法自我獲取感覺的外在環境。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常常活潑開朗,卻很牴觸外面的人和事物。孩子在心理發展初期需要的大多是情感的歸屬和價值的認同。常常需要借力打力,才能發揮孩子天賦的向外社交能力。

以下四點小細節幫你梳理孩子心理發展脈絡,助力孩子認生問題的順利解決。

第一,孩子一旦有認生傾向,不要大意。

看看孩子是否在生活中有什麼社交問題,多和孩子溝通,發揮向內社交的優勢,可以適當類比向外社交,儘量為孩子打掉堵點、痛點。如果孩子懼怕生人,也不和其他朋友交流溝通,出現比較嚴重的孤僻現象。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性格就是這樣,多找時間去和孩子說說,聽聽孩子的想法,是社交相處過程中有問題,還是孩子就是對社交提不起興趣。一定搞明白,看清楚自家孩子認生的原因,嘗試去聽聽孩子這麼做他的理由是什麼。明白抓住孩子的心,是解決認生問題的基礎。

第二,多為孩子創造話題機會,多幫孩子融入適合他自己的社交圈。

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說社交圈有點早,但家長要有這方面的意識。

比如孩子對象棋感興趣,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孩子的象棋領域,藉此來幫助孩子增加社交場面,引導孩子去溝通,去交流。拓展孩子涉及的圈層和領域,可以為孩子拓寬社交的場合。這招正好利用興趣掩蓋住孩子刻意逃避社交的牴觸感。

第三,在家裡多多模擬在外的社交場合,很多孩子可能因為在外過於緊張而導致對社交的恐懼,在家模擬減低外界因素干擾的敏感度。

同樣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敢說,陽光活潑的社交傾向。小孩子你可以和他做社交小遊戲,大一點孩子你可以和他嘗試以陌生的口吻去試探,慢慢幫助孩子建立一種自信,一種可以在別人面前大方展示自我的自信。相信經過多次反覆的小訓練,孩子多少會得到一些社交交流上的提升。

第四,不要干擾孩子自我社交的過程,孩子與孩子自我的社交,最好家長不要直接干預,你可以跟孩子表達意見,讓孩子與朋友表達訴求。

不要直接忽略孩子社交的能力和素養,有什麼嚴重事情,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足以解決,這時合理介入可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家長要學會臨機應變。社交能力提升可以很好幫助孩子擺脫認生狀態,發揮自我能力,融入集體生活。

只是拿認生來說,它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心理表現,疏通的根源應該在內心的打開,而非閉塞。家長應該多多注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和行為,就不難發現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社交,踏踏實實的疏導和體諒才是真正可以溫暖孩子的內心。

如果認為認生會隨著年齡增大而自然消失的話,僅僅靠孩子自我摸索社交,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閉塞的心理障礙。所以,家長要積極干預孩子認生問題的惡化,讓孩子在與他人一同交流中健康成長。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99fcc8159f0c0fa6882dd0238f4c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