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有什麼區別?

2023-03-08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古代皇帝的年號、尊號、諡號、廟號,有什麼區別?

古時候的皇帝,號稱九五之尊,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皇帝的名字得避諱,不能亂叫,更不能亂寫,比如某個皇帝的名字中有一個「玄」字,當朝的讀書人在寫文章的時候,就要避開這個「玄」字。

皇帝的名字是忌諱,但與此同時皇帝又有很多種的稱號,皇帝擁有「年號」、「尊號」、「諡號」還有「廟號」,這四種稱號各有作用,各有內涵,比如說唐玄宗李隆基,他的年號有「先天」、「開元」、「天寶」,他的尊號是開元聖文神武皇帝,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皇帝

您看,光是要記住這些稱號,都不是簡單的事兒,更何況唐玄宗這四個稱號都還不算複雜,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光是一個廟號就有幾十個字,幸虧讀書的時候不要考這些內容,否則光是皇帝的四個稱號就能難倒百分之九十的人。

古代的皇帝,為什麼要搞這麼多稱號?「年號」、「尊號」、「諡號」、還有「廟號」,這些不同的稱號又有什麼區別呢?

先來看「年號」。清朝的皇帝,現在一般習慣稱他們的年號,比如問:「清聖祖」是誰,你可能一時半會都想不起來,但是說康熙皇帝,你就很熟悉,其實這個「康熙」就是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皇帝

年號的作用,就是用來紀年,比如公元1665年,當時的人不是這麼叫,而是叫「康熙四年」,也就是康熙皇帝即位的第四年。年號的使用,是從漢武帝開始,之後的皇帝,都會在登基以後給自己定一個年號。

明代和清代的皇帝,通常都只有一個年號,比如康熙在位61年,只用了康熙這一個年號。當然這也不是絕對,明清以前,皇帝可以有很多個年號,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卻啟用了14個年號。

總之,年號是皇帝繼位以後、為了和上一任君王區別而設立的紀年名號,進入現代以後,我國全面採用了西方的公元紀年方式,年號的傳統,也就此終結。

皇帝

尊號,是為了尊崇皇帝或皇后而冠以的稱號,尊號也叫徽號,通常是皇帝在世的時候,由大臣想一些寓意美好的詞敬獻而上,當然,皇帝死後由下一任替他上尊號也可以。

最早的尊號,就是秦始皇的「皇帝」二字,尊號不像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在各種禮儀、祭祀、上朝等活動中,大臣和百姓都可以叫皇帝的尊號。比如唐高祖李淵死後,群臣敬上尊號為「大武皇帝」,還有唐玄宗之所以叫「明皇」,就是因為他的尊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而且,唐玄宗在世時曾多次給自己加上尊號,怎麼歡喜怎麼來,並沒有嚴格的限制。

皇帝

諡號,則是皇帝去世以後,後人給他的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不光是皇帝,古代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也可以」享有諡號,諡號可以高度概括一個人生平的是非功過,通常帶「文」字的諡號,比如漢文帝,都是比較好學重文的皇帝;

而帶「武」字的皇帝,比如漢武帝,一般有開疆擴土征戰四方的功績。諡號還可以用來批評,比如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昏君,這個「厲」字就是對他的差評。

最後是廟號,皇帝死後被供奉在家廟,這個時候就要給他取一個廟號。

皇帝

過去,皇帝去世後都會有一個專屬的家廟,但是隨著時間越長,這種廟就越多,很多代之後數量眾多的廟就會造成祭祀的難度。

所以到後來,只有功勳卓越的君王才值得後人給他上廟號,表示永遠給他立廟,世世代代都永遠祭祀,比如太祖太宗、就是廟號,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隨著歷史的發展,廟號也和諡號一樣,起到了給皇帝蓋棺定論的評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