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人考:劉德秀(7)

2023-09-12     小樓聽雨詩軒

原標題:宋詞人考:劉德秀(7)

鍾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榮譽會長(原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台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史丹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者按:

本文是鍾振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全宋詞人年譜、行實考》(項目批准號17ZDA255)的階段性成果。

宋詞人考:劉德秀(7)

賀新郎·西湖

[宋]劉德秀

雨沐秋容薄。瑩湖光、琉璃千頃,浪平如削。步繞湖邊佳絕處,時涌瓊樓珠閣。記一一、經行皆昨。十萬人家空翠里,借姮娥、玉鑒相依約。卷霧箔,飛煙幕。〇天機雲錦才收卻。放芙蓉、岸花十里,翠紅成幄。向晚買舟撐月去,笑引銀漢共酌。醉欲起、騎鯨碧落。試喚坡仙哦妙句,問淡妝、此夕如何著。只雲月,是梳掠。

劉德秀,自號退軒。生於高宗紹興五年。孝宗隆興元年五月後至孝宗乾道三年,南康軍司戶參軍。約乾道九年至孝宗淳熙三年,桂陽軍軍學教授。淳熙六年至九年,提領戶部犒賞酒庫所幹辦公事。九年至十二年,知潭州長沙縣。十二年至十五年,知潭州湘潭縣。十五年至光宗紹熙元年,四川制置安撫使司參議官。紹熙元年至五年,權發遣重慶府。

紹熙五年(1194)四月或稍後,除大理寺主簿。七月,階官轉朝請郎。十一月,山陵使屬官。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丁集《慶元黨·考異》曰:劉德秀仲為為大理司直,會治山陵於紹興,朝議或欲他徙,丞相留公正會朝士議於其第,劉亦往焉。是早至相府,則太常少卿詹體仁元善、國子司業葉適正則先至矣。詹、葉亦晦翁之徒,而劉之同年也。二人方並席交談,攘臂笑語,劉至,顏色頓異。劉即揖之,敘寒溫。葉猶道即日等數語;至詹,則長揖而已。揖罷,二人離席默坐,凜然不可犯。劉知二人之不吾顧也,亦移席別坐。須臾留相出,詹、葉相顧,厲聲而前,曰:宜力主張紹興非其地也。乃升階力辯其非地。留相疑之,曰:孰能決此?二人曰:此有蔡元定者,深於郭氏之學,識見議論,無不精到,可決也。劉知二人之意在蔡季通,則獨立階偶(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階隅」,是),默不發一語。留相忽顧之曰:君意如何?劉揖而進曰:不問不敢對,小子何敢自隱?某少歷宦途,奔走東南,湖湘、閩廣、江浙之間,歷覽盡矣。山水之秀,無如越地,蓋甲於天下者也,宅梓宮為甚宜。且遷易山陵,大事也。況國步多艱,經費百出,何以堪此?公慨然曰:君言是也。諸公復向趙汝愚第議之。至客次,二人忽視劉曰:年丈何必爾耶?劉對曰:愚見如此,非敢異也。既而劉辨之如初,易地之議遂格。劉因自念曰:變色而離席,彼自為道學,而以吾為不知臭味也。雖同年,如不識矣。至樞府而呼「年丈」,未嘗不知也。矜己以傲人,彼自負所學矣。而求私援故舊,則雖遷易梓宮勿恤也。假山陵以行其私意,何其忍為也?曰曾曰詹曰葉,皆以道學自名,而其行事若此,皆偽徒也,謂之「偽學」何疑!未幾,劉遷御史,於是悉劾朱氏之學者而盡逐之。「偽學」之名自此始。劉之帥長沙也,親為昺言甚詳,特記其顛末如此。昺字明遠,姓樂氏,湘中人。

按,「山陵」,此指孝宗永阜陵,簡稱「阜陵」。

「樞府」,此指「趙汝愚第」,可知汝愚時任樞密使。

《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曰:紹熙五年甲寅,寧宗七月甲子即位。七月癸未,趙汝愚自知樞密院事除樞密使。

又曰:八月丙辰,趙汝愚自樞密使除右丞相。

又《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四《葉適傳》曰:孝宗崩,光宗不能執喪,軍士籍籍有語,變且不測。適又告正曰:上疾而不執喪,將何辭以謝天下?今嘉王長,若預建參決,則疑謗釋矣。宰執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為皇太子。帝許之。俄得御批,有「歷事歲久,念欲退閒」之語。正懼而去,人心愈揺。知樞密院趙汝愚憂危不知所出。適告知閣門事蔡必勝曰:國事至此,子為近臣,庸坐視乎?蔡許諾,與宣贊舍人傅昌朝、知內侍省關禮、知閣門事韓侂胄三人定計。侂胄,太皇太后甥也。會慈福宮提點張宗尹過侂胄,侂胄覘其意以告必勝。適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請必勝議事,遂遣侂胄因張宗尹、關禮以內禪議奏太皇太后,且請垂簾。許之,計遂定。翌日禫祭,太皇太后臨朝,嘉王即皇帝位,親行祭禮。百官班賀,中外晏然。凡表奏皆汝愚與適裁定,臨期取以授儀曹郎。人始知其預議焉。遷國子司業。

又,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七《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行狀》曰:公諱體仁,字元善,姓詹氏。除太常少卿。阜陵將覆土,公爭,以為地勢卑,不足以妥神靈。時宰故知公,及是議不合,除太府卿。

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卷一五《司農卿湖廣總領詹公墓志銘》亦曰:公姓詹氏,諱體仁,字元善。召為太常少卿。永阜陵當覆土,公言本營思陵,非高爽地。自思而西,勢益卑下,非所以安神靈也。宰相不聽,公爭之力。

據上引諸文獻可知:紹熙五年六月,孝宗崩。光宗疾,不能執喪。七月,趙汝愚、韓侂胄等擁立嘉王即皇帝位,是為寧宗。汝愚以擁戴功除樞密使,八月又除右丞相。葉適與謀其事,遂遷國子司業。如此,則《四朝聞見錄》所載劉德秀、詹體仁、葉適等議孝宗山陵於丞相留正、樞密使趙汝愚府第一事,應即發生於此年七八月間。其謂劉德秀為「大理司直」,似誤。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宋·佚名《兩朝綱目備要》皆紀劉德秀除監察御史前,仍官大理寺主簿。

(未完待續)

作者/鍾振振 編輯/馮 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b22feb84f4411b06714771d772bbf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