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媽媽都是愛孩子的,也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好媽媽。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媽媽,情不自禁地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
虎媽嚴厲,孩子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男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總是最頑皮的。有一段時間,我就覺得孩子特別皮,好好跟他說話,一點作用都沒有。於是,晚上寫作業的時候,我在吼他。早上,起床的時候,我也在吼他,中午吃飯的時候,還在吼他。
兒子在我的高聲教育下,好像是聽話了很多。可是,在一次他和奶奶的談話中,我忽然覺得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
兒子和奶奶說:「奶奶,不如我和你一起回老家去吧,反正媽媽有了妹妹也不愛我了,我學習不好,吃飯不好,睡覺不好,我媽說我是最差的、最笨的,反正我也好不了了。」
吼孩子是因為我很著急,說過的話可能自己早就忘記了,可是孩子對於媽媽每一次說重話,說的內容是什麼,他都記得一清二楚,而且都認為媽媽說的都是真的。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從媽媽這裡感受不到肯定和關愛,這是非常可怕的。幸虧,我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媽媽,不會讓自己的錯誤延續下去。
孩子最終會變成媽媽口中的樣子,如果你也是一個經常大聲吼叫孩子的媽媽,小心會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性格,變成你最瞧不起的樣子。
孩子膽小敏感,缺乏自信心
有句話說,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其實就是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對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是有巨大影響的。在家長的鼓勵支持下,孩子會更加自信、活潑,願意做各種突破自己的嘗試,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取得好成績。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語言打擊,批評教育的方式過多,孩子的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就會變得自卑。所以,父母經常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感情受傷,變得敏感脆弱,自信心總是被打擊,變得自卑懦弱。
孩子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
可能父母一開始大聲吼叫對孩子是有一些明顯的教育效果的,但是長時間用這樣的方法,有些孩子就會對父母的「高分貝」教育產生免疫力了。孩子對父母的批評無所謂了,他一旦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再大聲也就沒有用了。
孩子脾氣不好,人際關係也差
父母的行為舉止,孩子一邊在接受,一邊在不斷模仿。孩子的說話方式會和父母變得越來越像,所以有的孩子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總是喜歡對別人掌控,說話的方式也是比較暴躁。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交朋友的方式,會讓別人遠離你,漸漸地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差。
孩子和父母關係緊張,不喜歡父母
孩子對父母有著依賴感,但是這種依賴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變小。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總是不好,沒有給孩子親切、溫暖的感覺,就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距離感。沒有人會喜歡別人的批評,特別是方式比較粗暴的家長,會影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
在家庭里,孩子應該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這對孩子的性格成長是非常需要的。所以,父母和孩子應該有良好的溝通,而不是總是大吼大叫,父母應該做到和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應該是雙向的,引導孩子說出來。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總是父母在說,孩子單方面地接受和承受,這種溝通方式就是有問題的。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說話的態度、語調和肢體語言,親切的態度會讓孩子有和父母溝通交流的意願,孩子願意回答問題甚至是提出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引導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
父母的態度,應該溫柔而堅定。
如果孩子犯錯或者無理取鬧,總是會讓家長惱火。但是,我們最好不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作為一個成年人,爸爸媽媽應該是冷靜地向孩子說出自己生氣的情緒,然後堅定自己的態度,不妥協,讓孩子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
善於傾聽,積極鼓勵,經常表揚。
自我認同感可以讓孩子走向自信,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積極地鼓勵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經常表揚孩子。
好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在父母的引導下會越變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