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IP改編作品都是相似的,失敗則各有各的不幸

2019-11-15     人間是劇場

近年來,影視作品依舊沒有擺脫「IP熱」,一個個頂級IP的爆火,讓諸多內容行業被推到了台前,備受大眾及資本關注。但在數量眾多的改編作品中,成功的仍是少數,為人津津樂道的依舊是《甄嬛傳》《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等幾部。

套用文豪列夫·托爾斯泰那句最為經典的話,在IP改編中,可以說,「成功的作品都是相似的,失敗的作品各有各的不幸」。

知名IP雖然有著強大的受眾群,但離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比一部原創的劇本更需要投資製作者的耐心打磨、去粗取精。

那麼,IP改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離不開以下幾點:

信奉「工匠精神」的製作團隊

什麼樣的家庭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同理,什麼樣的團隊,就拍攝出什麼樣的作品。 難以想像一個粗製濫造、只為賺錢的團隊,會拍攝出精品。

只有抱著把每部作品都做成經典的態度,抱著拍」良心劇「的目的,才會出手不俗。所以,拍攝了《北平無戰事》《琅琊榜》《偽裝者》《知否知否》《闖關東》《生死線》《父母愛情》《戰長沙》《歡樂頌》《大江大河》的「正午陽光「才會被稱為「國劇標杆」。

《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也如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建築、音樂,芙蓉冠、咬唇妝、叉手禮,美食、兵器等等,都做了極大考究,展現出大唐的文化底蘊,而真實,就是導演曹盾從一開始就追求的:「我們力求拍攝唐朝中最真實的一天,要在這一天裡面看到之前發生了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2017年11月開機,耗時7個月拍攝。為了真實還原大唐的一天,劇組在象山影視城建了座70畝的唐城,還原了原著里規整的長安一百零八坊。前期籌備花了一年兩個月。美術組在置景、道具、服裝、化妝、造型等等方面,基本上都是準備了一年多,開機之後還在不斷地製作。

《陳情令》同樣用心。在開機之前,所有演員都進行了為期20天的訓練,對傳統樂器、書畫、形體、禮儀、武打等項目也有專項訓練,劇組還專門請了一位非常好的禮儀指導,教演員禮儀基本功,包括站容、坐容等,結合著角色,禮儀指導會按照君子十容的要求去訓練演員的儀態。

改編用心門道多

硬體準備好了,剩下的軟體,也是重中之重就是劇本的改編和演員的挑選。

將文字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過程中,遭遇的第一個關卡就是劇本與原著故事的差異性。有的IP故事完整,人物豐富,改編起來相對容易,有的IP雖然熱,但是改編起來難度很大,如何將其改編成功,甚至可以」拔高「原來IP的水平,可以說改編學問很多,改編之難這也是作品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之處,簡單的拿來主義只會加速這塊富礦的枯竭。

好的IP改編項目首先要尊重內容本身的定位,回歸內容的本心,然後去做最適合它改的方向,而不是刻意地去改編,去顛覆原著。

《琅琊榜》的改編是原著小說作者海宴,最大限度還原小說的故事情節與精神內核,還原度至少有80%以上。故事的構架、人物的設定和劇情的走向都沒有大幅更改,同時對主線有所填充。

與《琅琊榜》「完整」的改編不同,《陳情令》動的刀就很多,這也是為何該劇一開播,遭遇的卻是飽受詬病,豆瓣評分只有4.8。好在,《陳情令》上演了漂亮的逆襲,編劇的用心很快展現出來。

編劇團隊用在構思分集大綱上的時間,就花了五個月,並且先後做了三個版本的分集大綱。最終定下的播出版本,在不折損原有故事核心的基礎上,儘可能豐滿故事層次,無論是兩大主線人物魏無羨、藍忘機,或者五大世家中江厭離、江澄、溫寧、溫情、金光瑤、聶懷桑等支線角色,都力求做到人物色彩分明,立體豐富,彼此之間又能做到一種平衡,充分調動觀眾對於人物經歷的共情心理。原著部分隱諱的內容也被巧妙地改編,溫情的戲份改編得也很合理,總體來說,可以說是高度還原了原著精髓。

另一部大熱的《親愛的,熱愛的》改編自墨寶非寶的《蜜汁燉魷魚》,這本網絡小說篇幅不長,故事也簡單,除了甜就是甜,電視劇改編為其」豐滿「了不少情節、線索,成了一部討喜的高甜劇。

選對演員就成功了一半

演員是IP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陳情令》里的肖戰和王一博,《琅琊榜》里的胡歌和王凱、《親愛的,熱愛的》里的李現和楊紫,《長安十二時辰》里的雷佳音等等,他們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奉獻出了精彩的表演,留下了經典的螢屏形象,而同時,這些作品也讓這些演員的事業進入了新的高峰。

「IP改編+流量明星=票房保證」,這一娛樂影視業定律一度讓電影市場充滿泡沫,如今,這個流量時代已經過去了。在作品面前,其實沒有演員與「流量明星」的分別,演員就是演員,只要他適合這個角色、能認真鑽研、把角色演好,就是好演員。

好的演員能夠把生活中最基本、最能引起共鳴的元素放到表演中去,用細節引起觀眾的代入,就像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張小敬一樣,雖然是大唐中的人物,但是,一言一行都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與其說他在表演,某若說他在還原於生活。

情懷接地氣,有普世價值

網絡IP的確有很多愛情傻白甜、玄幻仙俠劇,但是若企圖用跳躍的邏輯、狗血的劇情來矇混過關,那就太小瞧觀眾的審美了。任何作品都離不開時下社會的標杆。三觀得正,得符合大眾傳媒最基本的指數,這些問題是對改編的考驗。

觀眾觀看影視劇時除了願意「感同身受」外,潛意識裡更希望對自己有所啟迪,也就是說,好的作品應該有好的世界觀設定,給觀眾提供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所以,正午陽光講究拍出「正劇范兒」,《闖關東》、《老農民》、《北平無戰事》《大江大河》可以兼具歷史厚重與故事情節,《琅琊榜》在偶像劇的CP感之外,也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而這對觀眾來說顯然是新意十足。

《花千骨》除了虐心的純愛,還講述了少女花千骨在修仙道路上的學習、成長與抉擇。

《陳情令》也如是,魏無羨和藍忘機一路追尋真相,鋤奸扶弱,守護百姓,最終完成自我成長。但《陳情令》所要表達的遠不止兩位少年俠士的個人傳奇,劇中全景式的故事,講述一群人在大環境下的命運浮沉,《陳情令》想要告訴觀眾的,是不忘初心、不畏強暴、勇往直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正確態度。作為一個「新武俠」世界,不只是愛恨情仇,其傳遞的主流價值觀依然是「邪不壓正」、「懲惡揚善」這些普世觀點。

歸根結底,IP好劇出現得越多,說明國產劇製作水平日益精良,但熱門IP雖然是一種助力,卻不是必然的成功之路。

正如《陳情令》導演陳家霖所說,對於劇作而言,品質是第一位的,沒有IP也無所謂,在他看來,做戲就像用手捧水,每個指頭都不能松。如果指頭松一點,水就漏一點;松的多了,到觀眾那裡就不剩下什麼了。所以,做戲要嚴、要認真、要不能放鬆,這才是影視作品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規則。

所以,不要以為有了IP就成功在手,在作品未完成之前,IP改編和原創作品可以說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有IP,同樣需要精心打磨劇本。中國影視依然處於充滿希望但仍需成長的階段,未來對IP的要求不僅僅是熱度,而是從內容/製作等精品化路線邁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a4scG4BMH2_cNUggJH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