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今天,外語教育在全世界都進行的如火如荼。中文,作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卻常常被吐槽為最難學的語言。
美國的中文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在美國學中文真的很難嗎?
中國有多少人在學英語?答案是超過3億!中國學英語的人數超過了全美國人口的總和。
在中國,為什麼這麼多人學英語?除了英語是全世界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學會英語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外,英語幾乎是中國普通大眾唯一能系統學習的外語。
中國的英語教育是普及的,從初中(城市裡面基本從小學就開始了)、高中到大學都有系統的英語教育,任何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都至少會系統的學習8年英語。
與之相對,在中國想要學小語種的門檻就高了很多,除了幾大語言類高校里的小語種專業學生外,就只有在極少數大城市裡才可以學。
那美國有多少人學中文呢?6萬!
6萬對3億!
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因為在美國學外語有更多的選擇。美國人的母語英語本身就是世界性的語言,他們在選擇一門外語的時候就可以有更多的多樣性,也可以更跟隨自己的興趣。
美國和中國一樣,從中小學就開始就有外語教育,但與中國主要教授英語一種外語不同,美國的外語教學從一開始就是選修課,包括中文在內的多門外語都有在美國各地的中學和大學開課,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外語來進行學習。
在眾多的外語課程中,西班牙語、法語等語言和英語一樣都屬於印歐語系,有些詞彙甚至都有相互通用,美國人學起來自然要比中文容易的多。
而這些歐洲的主要語言之間又多少有些相似,如果學會了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也就懂了三分,學一得三這樣的好事兒大家都喜歡干。
雖然對美國人來說,選擇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要比選擇西班牙語等難得多,但中華文明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國際貿易合作的頻繁仍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生選擇學習中文。
美國人學中文的起源其實從18世紀就開始了,當時在美國本土還學不了中文,學中文需要來中國。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不遠萬里,乘風破浪來中國學中文的美國人就分兩類,一類是為了傳教、一類是為了來中國做貿易。
美國傳教士是早期美國文化輸出的重要勢力,中國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東方大國,來華傳教的傳教士一直都占據著美國傳教士總數的很大比例。18世紀末,來華傳教人數已超過200人,到19世紀末,來華傳教人數已經攀升到1500多人。
清光緒年間,美國宗教人士哈特韋爾與福州8名中國女基督教信徒合影
傳教士來華傳教,需要將傳教內容《聖經》譯成漢語,還要同中國民眾交流,學習中文也就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除了傳教士,很多來中國做貿易的美國人也成了最初的漢語人才。從美國商船首航中國廣州開始,到十九世紀中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到中國做生意。
1840年代,廣州十三行的「美國花園」
「談生意」需要交流。通商之初,美國商人很多是找更早來中國的英國人和傳教士作為翻譯來協助他們進行溝通的。
漸漸的,美國商人意識到,在中國做生意,還是懂中文最好使,中文能使他們更多更全面的的了解中國市場和風俗習慣,美國商人們學習中文熱情高漲,逐漸變成了熟練掌握中文的「中國通」。
傳教士和想來中國做生意的美國人的需求越來越大,美國本土開始出現了中文教育。最先開辦中文教育的是耶魯大學,他們於1876年聘請剛從中國歸來的傳教士衛三畏來講授中文課程。隨後,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多所著名高校也相繼開設中文課程。
衛三畏
雖然部分美國高校開設了中國課程,但由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都一直奉行「孤立主義」治國政策,即美國專注於自身發展,而不要把精力耗費在關心世界其他地方事物上。這一時期,中文和其他非英語語種一樣,在美國並沒有被進一步的發展和推廣。
衛三畏於1874年編著的中文教學書籍
說起來有點令人匪夷所思,真正開始助推中文和其他非英語語種在美國教學的竟然是為了國防建設。
二戰後期,企圖保持中立的美國被日本拖入了二戰,美國終於認識到「孤立主義」是行不通的。戰爭需要盟國之間合作,外語人才的缺乏嚴重影響了美國軍隊的作戰能力,美國政府這才開始「臨時抱佛」。
二戰結束前美國成立了外語速成計劃委員會,推出了一系列外語學習計劃,在哈佛大學等美國各高校開設了中文速成班在內的各種外語速成班,中文也成為了美國人外語教育的重要語言之一。
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競爭是從軍事到經濟的全方位競爭。上世紀50年代,蘇聯的外語教育要明顯好於美國,美國意識到外語教學的落後會使美國在爭奪第三世界國家支持上處於明顯劣勢,這進一步刺激了美國發展外語教育。
蘇聯中小學學習英語的宣傳海報
1958年,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國防教育法》,特彆強調了要大力培養外語人才,尤其是國防、貿易等領域所急需的外語人才;並將中文等七種語言列為美國最迫切需要提升教學的外語。
《國防教育法》制定後,聯邦政府和各州立政府開始大力推廣中文教育,撥款資助開辦培訓中小學漢語教師的培訓班。一些社會各界力量也紛紛推動和資助漢語教學以及漢語教師的培訓。
這一時期,基於中國在冷戰中的特殊戰略位置,在美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美國開設漢語教學的學校數量和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都有顯著增加。
美國是除東南亞外,華人移民最多的國家,華人也是美國亞裔中人口最多的種族。有著強烈文化認同感的在美華人,一直是推動美國漢語教育的重要力量。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口種族多元,本應遵從和包容各方文化。然而,很長一段時間,美國文化導向一直被西方的主流文化思潮所占據,早期華人移民的傳統文化被認為是被排斥的不入流文化,華人子女很難進入主流學校學習,更不可能在學校內學習中文課程。
為了使自己的下一代既能靠近美國主流文化,又能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美華人自己開辦華人學校,一邊教授英文,以使下一代熟練掌握在美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技能,同時又教授漢語,用於傳播傳統民族文化。
經過華人們的世代努力,華人在美國各領域的地位逐漸提升,特別是美國華人華僑的高速增長,使得華人社會中爭取在美國公立教育中增加漢語教學機會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藉助《國防教育法》等法規條例對在美國推行外語教育的支持,在華人學者們奔走呼籲之下,漢語逐漸進入美國公立中學的課堂,為新一代華人移民在美國主流學校內學習中文提供了便利。
不過,由於早年間赴美的華人,操廣東話的居多,不少人根本不會普通話,而且也多使用繁體字。他們推動的美國華文教育與現在需要的普通話簡體字中文教育尚有差距。這樣導致了美國華文教育中至今還派系林立、相互內耗。
美國同一本漢語教學書,用簡體和繁體並排排版以免得罪不同的華人群體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聯邦政府的注意力和工作重心放到了應付國內反戰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等國內事務上,加上同時期其它國際因數,美國政府大幅削減了對外國語言教育和研究的財政資助,美國的中文教育也進入了一個短暫的停滯期。
1979年中美建交後,兩國關係趨於穩定。80年代,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額逐年攀升,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聯繫都愈加密切,美國民眾也開始認識到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對中文的學習熱情與日俱增。
在這樣穩定的兩國關係背景下,美國再次開始大範圍開展漢語教學。美國的一些教育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也大力提倡發展中學漢語教育,中學漢語教育還獲得了美國一些慈善基金會的資助。
美國各大學所開設的漢語課程的設置也日趨嚴謹和規範,全美高校中也形成了一次漢語學習熱潮。
伴隨著中文教育在美國中學裡的廣泛開展,美國大學理事會終於決定將漢語列為美國高考(SAT)中的一門科目,其成績可用於申請美國大學入學資格及獎學金。
1994年,美國高考舉行了首次漢語考試。
新世紀以來,為了給美國民眾提供更好的學習外語的環境,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都加大了在中文教學上的投入。美國聯邦政府將中文列為「國家安全與美國競爭力語言計劃」的重點外語之一,並多次從聯邦預算中撥付資金,用於鼓勵發展中文教育。
中國政府也順應時代潮流,加強了與美國在中文教育領域的合作。其中由中國政府和美國大學理事會合作創設的的AP中文項目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個。
AP中文項目是美國大學理事會針對學有餘力的美國高中生,在高中時期提前選學一些大學水平的課程,中學生完成課程並通過考試,即可獲得大學承認的課程學分。
AP中文項目可以將美國中學的漢語課程與大學的漢語課程有效的銜接起來了,從2006年首次開設 AP中文項目以來,全美學中文人數爆炸性上升。
美國的漢語教科書內容
雖然中文仍然是大多數美國人心目中最難學的語言之一,但越來越多的美國青年為了提升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的獨特競爭力,開始學習中文。
不過,傲嬌的美國人,相信美國是天選之國的美國人,在整體上仍然缺乏對漢語文化圈的重視和尊重。美國半官方機構經濟發展理事會就有結論,美國企業每年因為缺乏跨文化交往的技巧,而造成的損失就達20億美元。
如果美國人對學外語的熱情有中國人的十分之一,這20億的損失顯然都會降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