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定居日本多年的梁朝偉在採訪中罕見曝光了自己在日本的真實生活,引來議論紛紛。
61歲的梁朝偉坦言,自己在日本生活了許久,加上之前滑雪常來,前前後後待了已經快30年了。但因為不想和他人交流,自己從沒有學過一句日語。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日本定居,梁朝偉則說自己最大的愛好是滑雪,而日本剛好適合滑雪,於是便在此定居。
其實,梁朝偉不僅在日本鮮少與人交流,早些年和妻子劉嘉玲一起生活時也時常喜歡一個人呆著。
張國榮在訪談上曾經這樣提到過梁朝偉:「偉仔是一個很怪的人。我、王菲等一幫朋友經常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只有偉仔不參加。他竟然一個人躲在一旁喝茶。」
劇組收工後,大家商量出去喝酒唱歌,而梁朝偉總是說:「你們玩,我回家。」
看過梁朝偉的採訪後,許多人疑惑這樣一個人的獨居日子真的快活嗎?
現代社會心理學通過對人際交往的跟蹤研究發現:
「人即便在完全獨處的狀態下,也能感到滿足。相反,只有當我們社會接觸的數量或親密程度的質量未能達到預期時,我們才會產生孤獨感。」
一個人相處時,所能享受的美好,超乎許多人的想像。
就如劉嘉玲曾經所說:「我就是欣賞他那份享受孤獨的隨性自由。」
2
蔡康永曾經被一位朋友拉進了一個群聊,群里都是一些知名的明星。
但進群不久,他就被這個群搞得心情十分煩躁。
群里10秒一條的信息,伴隨不斷響起的手機提示音,讓人十分崩潰。
無意於群內的任何信息的蔡康永,最終他做出選擇,果斷退出了群聊。
蔡康永曾說過:
「我們常聽人勸別人:你要把心打開,卻從來沒聽過有人勸別人:你要把心關上。
別忘了有時要選擇把內心的門關上,這是一種能力,說穿了,就是跟自己相處的能力。」
可惜的是,當下的人們大多一心追求合群,卻忽視了獨處的意義。
心理學中有個毛毛蟲實驗,向人們闡釋了過度合群的危害。
實驗人員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首尾連成一圈,你就會發現,它們一隻跟著一隻往前爬。
1小時過去了,1天過去了,又1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還是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直到最終因為飢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令人唏噓的是,就在花盆的不遠處有著它們愛吃的松針。
作家王開嶺曾經說:「人群往往是人的墳墓。」
那些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的人,就猶如毛毛蟲,只會跟隨他人的腳步盲目前進,而忘了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
唯有適當關上心門,一個人靜靜地呆一會,你才會更加清醒地知道,自己真正應該做什麼。
3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有一句話:
「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為迷人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就像頭頂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發著寧靜又平和的光芒。」
2條建議,讓你更好地學會一個人的相處。
1、強化自我傳播
自我傳播就是個人不以交際為目的的內部信息處理的活動。
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傳播者和受傳者都是同一個人,也就是自己與自己溝通交流。
例如日記、vlog,都是自我傳播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
自我傳播是其他傳播的基礎,也是認知自我的思維過程。
《胡適日記》中,胡適批評自己浪費時間,三天兩頭打牌。這讓我們知道,如胡適這樣的大學者,也有和我們一樣的壞習慣。
《蔣介石日記》中,蔣介石或是批評自己脾氣暴躁、「見艷心動,記大過一次」,或是想學共產黨那樣實施土地改革。諸如此類,讓我們看到更為立體的蔣介石。
他們在日記中反省自己,這種內省,是人們對自身的一種反思,是自我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
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實際是要把內省,培養成為日常的、長期的自我反思習慣,具有明顯的長期性和連貫性。
獨處的環境,給了我們更有利的條件進行自我傳播,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加速我們的成長。
2、增加自身趣味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華人在美國奮鬥了很多年,經過艱苦的打拚,終於用自己的血汗錢買了一幢豪宅,可他沒有時間打理,就雇了一名傭人,而他仍舊每天早出晚歸拚命工作賺錢。
傭人住在他的豪宅里,每天享受著美食,在花園裡散步,在他的健身房裡鍛鍊,在他的游泳池裡游泳,他在拚命賺錢,傭人替他享受勞動成果。
如果沒有生活情趣,難以發現生活的美,無論你在哪裡生活,你有多富有,你都會覺得生活無趣。
記得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寫到寂寞的三種狀態:
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漸漸習慣寂寞,安心建立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等來驅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誘發出關於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願你我都能擺脫低級的獨處,養成高級的獨處能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