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老屋

2024-10-28     山西新聞網

《余秋雨評傳》江學恭著 磨鐵/華文出版社

少年時,余秋雨先生受到家鄉民情風俗的滋養,懂得了中國民間的人倫物理。在成長中,於飢餓和災難中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冷冽,而在半山老屋中的苦讀古籍和在外文書庫中的冒險翻譯,讓他遍歷中西傳統經典,寫出了一系列論述世界人文科學的重要著作。本書側重於闡述、分析余秋雨先生的作品特色和價值,及其所引發的社會影響,有利於讀者了解余秋雨先生的生平、創作以及當代文學史。

2018年6月的一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們一行四人,先乘飛機到寧波,然後租車前往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車頭村(今屬慈溪市),去探訪心儀已久的秋雨先生的舊居——余家老屋。

作為他的讀者,眼前的景物似曾相識,顯得格外親切。這真是秋雨先生行走過的阡陌嗎?鬱郁的蒼山是否就是他初次認識世界的天際線?帶著一系列好奇,我們向余家老屋奔去。

車行駛一小時左右,我們來到了橋頭鎮。這裡地處寧紹平原中部,位於上林湖和鳴鶴古鎮之間,東鄰五姓村,南接四明山余脈,西通上林湖,北靠潭河沿。

下車後,我們沿著小巷石板路,一路問去,七彎八拐,終於來到了一座古樸的老屋面前。老屋為木結構兩層,與周遭大多新蓋的磚瓦房一比,顯得十分老舊,但作為本地姓氏的一個祠堂,倒也顯出莊重氣派。

老屋門前不太寬敞的坪院裡,立著一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慈溪橋頭余氏祠堂」的金色碑文,落款為「世界余氏宗親會名譽會長余秋雨」。老屋正中,是一間比較寬敞的堂屋,上書「余氏宗祠」四個大字。進得裡間,則有一「優然堂」,祭壇上排列著祖宗塑像、牌位、余氏族譜。

通過詢問和閱讀,我大致了解了余姓的歷史。余姓雖然不屬於大姓,其氏族卻源遠流長。

據考證,余姓可能是從姜子牙家族派生出來的,秦代時便有「由於氏」,一直沒有出過什麼顯赫人物,倒是到了宋代,出過幾個重要的遠行者。一位是出使高麗的余姓外交官,一位是出使契丹的官員余靖。前者留在了高麗,繁衍了近三萬餘氏子弟。直到前幾年,一位高齡的韓國大企業家還專程找到秋雨先生,商討籌建世界余氏宗親會。

到了13世紀,余氏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英雄將領余闕。據《元史》記載:「余闕,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唐兀人是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項人,來自古羌民族。

在一次次改朝換代的危局中,總有一面焦痕斑斑的「余」字帥旗讓人震撼。宋蒙戰爭時,余玠在合川釣魚城謀劃抗擊宏圖;而在元朝面臨滅亡時,余闕又在安慶城頭壯懷激烈。

余闕是甘肅科舉史上唯一的榜眼。他治軍嚴明,與部下同甘共苦。劉伯溫曾作《沁園春》稱讚余闕,稱其「清名要繼文山」,文山,即文天祥的別號。劉伯溫把余闕同文天祥排在同樣的歷史地位上。

余闕有子余淵,中過明朝的舉人。他繁衍了余氏三支:一支在合肥,一支在桐城,一支在四川。後來,安徽的兩支後裔流寓到了浙江。秋雨先生這一脈,便是浙江余氏。

當年流寓到浙江的余氏有好幾批,人數不多,地點也不一。來到秋雨先生家鄉的有兩撥,一撥去山上種茶,一撥在山下養蠶。

19世紀以來,海外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幾次侵略戰爭,使秋雨先生家鄉鄰近的上海變成了畸形繁華的冒險家的樂園,吸引周邊破了產的人們前去謀生。秋雨先生的曾祖父余鶴鳴先生和曾外祖父朱干利先生,也在其中。

到了上海之後,曾祖父和曾外祖父奮鬥二十年成了上海灘上的一代巨富。他們花大力氣培養自己的後代,都把自己的兒子送進了當時最好的學校去讀書。

不久,曾祖父和曾外祖父相繼去世。祖父和外祖父不得不中斷學業,接手了父輩的產業。可不到十年,企業敗落,家產散失。

祖父去世之前,給祖母交代了自己欠下的債務,一筆一筆累積起來,數字不小。

祖母為余家生了十個男女。在缺醫少藥的環境里,前後死去了七個,只剩下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秋雨先生的父親余志敬成了家中的老大。祖父死後,為了還債,祖母辭了女傭,賣掉了家中的住房,帶著兩個兒子,一家一戶地去還債。

到最後一家,祖母把所有的錢疊在一起交給兩個兒子,要他們去還債。兩兄弟把錢交給掌柜,正準備離開,一個女人叫住了他們。當女人知道祖母是賣掉房子來還債時,便將錢退給了兄弟倆,並說:「回去告訴你媽媽,我敬佩她這樣的女人!」

1942年的上海,已經全部被日本鬼子占領。也就是這一年,秋雨先生的父親余志敬,與外祖父家的二小姐訂了婚。

因為在上海難以立足,余、朱兩家的好些人搬回了餘姚老家。

1945年1月9日,秋雨先生的父母在鄉下大婚。余、朱兩家相距也就半華里的路程,一頂小花轎,將一位美麗賢淑的上海小姐抬進了這棟余家老屋。

(責編:溫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79da00075b95dcfacb14961dc12eb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