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的古典文學離不開四個字——唐詩宋詞。唐代的詩,宋代的詞,我們把這二者稱作為中國文學史的兩顆耀眼明珠。
但是,宋代的文學,絕不僅僅只是「宋詞」,其實宋代的詩也毫不遜色於唐代的詩,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蘇軾蘇東坡,他的「詩」與「詞」都是同樣的精彩,很難說到底是詩更好或者詞更好。
詩人
如果從整個古典文學的高度來看,唐詩與宋詩的文學價值,應該來說也同樣是不分伯仲,只不過唐詩的光彩會更顯耀眼,那麼,唐詩和宋詩,雖然同樣是詩,但它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到底有啥不一樣呢?
關於唐詩與宋詩的區別,我聽到過兩種比較有意思的解釋,一種認為:唐詩走的是感性路線,而宋詩走的是理性路線。
詩人
比如同樣是寫廬山,李白一開口就情不自禁地讚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非常直接地就表達了自己當時的感受;
而蘇軾寫廬山卻完全不同,他在面對廬山美景時,更多的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所以他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麼從李白和蘇軾對廬山的不同表達來看,唐詩與宋詩確實存在感性與理性之別。
詩人
還有第二種解釋認為:唐詩就像中國畫里的大寫意,而宋代的詩,則更像是小寫意。比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像這首詩給到我們的畫面就是大塊的留白,那種寒冬曠野的蕭瑟之感撲面而來。
但是宋人寫景則更為細膩,比如范仲淹的《江山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宋詩的表達有種含蓄而細膩的質感,不像唐詩那樣大開大合有很大的想像空間,而且宋詩的描寫也更為細緻、更為具體。
詩人
唐代的詩與宋代的詩,不僅是感性與理性的區別,還有直接與含蓄的區別,因為唐和宋這兩個時代的文人個性和作風,都是截然不同,我們說唐朝比較開放,所以唐詩的表達當然也就更為直接爽快,有種直抒胸臆、暢快淋漓之感。
比如還是拿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舉例,他是一看到這種雄奇的景色,馬上就在詩里直言景色之壯闊,當時是什麼感受就寫什麼感受,同樣還有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人
張繼的楓橋夜泊,寫的就是一個「愁」,再看宋代的王安石,他寫《泊船瓜州》: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看,王安石的詩里同樣也有「愁」,但王安石偏偏就不把愁字寫出來,而是用了一個問句「明月何時照我還」來讓讀者去猜、讓讀者去思考,所以宋人寫詩,在情緒的表達方面,會顯得更加的含蓄和內斂。
總結這麼多,但我想還是很難把唐詩與唐詩真正的區別講清楚,也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