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有言:「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這真真假假的世界裡,人都是善於偽裝的,單從表面確實無法看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反而生活中那些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暴露出一個人真實的品行。
正如人們常說的那句話:「一個人生活的細節里,往往藏著他的教養。」
生活中,如果想要絕對地看透一個人,從細節之處去觀察,便能了解一二。
司馬遷曾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芸芸眾生都是為了利益而交往的,在利益前的抉擇,通常能反映出一個人真實的人格。
看明白一個人的人格,就要觀察他在面對利益時,是否唯利是圖,是否能對得起良知。
南北朝時期,有位叫孟信的臣子因為一點小事被罷了官。
回鄉後,靠經營一點小生意養活一家子,日子過得不寬裕,生意不好時家裡人溫飽都是問題。
有一次,家中老母親病了,媳婦就把病牛拉到集市上謊稱好牛賣了。
傍晚,孟信回家得知此事,非常氣憤,把媳婦責備了一通,便立刻趕到買主家把錢退給了人家,把病牛領回了家。
此後,孟信家的事便在周邊傳開了。
很快,這件事也傳到了皇帝的耳邊,因為此事,皇帝覺得他值得信任能夠重用,便立刻派人召他進城,還給他封了官。
忙碌一生,孟信為官清廉,正直愛民,深受百姓愛戴,直到年老才榮歸故里。
古人說:「利之所在,無所不趨。」
人活著,終究是為了生活而在追逐利益的路上。
但是在利益前的抉擇和做法,卻能看出一個人的人格的丑與惡。
德行好的人,從來不會因為蠅頭小利,拋棄原則,違背良知,放棄做人的底線。
德行差的人,哪怕一點小利,把良知和原則拋之腦後,只在乎自身的利益。
曾國藩曾說:「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真正人格高尚的人,面對利益時,都能經得住誘惑,守得住本心,捨得了利益,還能換位思考,絕不會違背原則,這樣的人便值得深交。
《呂氏春秋》中說:「喜之以驗其守,怒之以驗其節。」
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是可以偽裝的,但是他面上的喜怒情緒卻無法掩飾。
看明白一個人的修養,就得看他在生氣的時候是如何處理情緒、如何對待周邊人的。
看到過一個 「海歸教授毆打環衛女工」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環衛女工在小區清理垃圾,沒有注意到教授出行的車輛,擋住了教授的路。
教授著急去參加重要研討會,見此景勃然大怒,立馬下車打了環衛工,還踢了擋在路中央的垃圾車,大聲叫囂道:
「我掙多少錢?你知道浪費我的時間對我的損失有多大嗎?看不清前面的車來車往,你幹嘛吃的?」
環衛女工被教授辱罵,被連踢帶踹打倒在地,目擊者聽到環衛女工的哭聲,趕來阻止了教授進一步地打罵,並立馬報警。
正是此事件的傳播對教授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公司便對他做了停職觀察的處理。
據網友陳述,這個教授是美國學成歸來的教授,在美國工作多年,目前擔任某上市公司項目帶頭人。
但就是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成功人士,憤怒之下,竟然對一位起早貪黑的環衛女工大打出手來消除心中的怨氣。
有人說過一句話,深表認同:「一個人能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弱者,透露著他對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反應。」
面對一位底層勞作的女工阻礙了出行,一個人是以禮相待或者怒出拳頭來解決問題,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品行。
拿破崙曾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確實如此,一個人生氣時的行為舉止,最能看清楚他的修養。
真正有修養的人,無論多生氣,都能守得住分寸。
無論多憤怒,都能掌握好尺度,不會亂發脾氣,他們往往都懂得善待他人,永遠能對他人保持善意和謙卑之誠意,這樣的人便值得信任。
知乎上有人在問:「什麼情況下最能看明白一個人的人心?」
非常認同一個回答:「一個人在落魄時的所作所為,最能看出他真實的內心。」
晚清時期,有個叫胡雪岩的商人。
有一次,錢莊老闆發現錢莊的錢少了,而在此之前只有胡雪岩去過,便認定他拿了店裡的錢。
即便胡雪岩一再地解釋,錢莊老闆仍舊不相信他,生意夥伴都對他產生了質疑,自家生意也陷入了危機。
後來,杭州被太平軍攻打,胡雪岩被委託去上海購買糧食,儘管自己的處境已相當落魄,但他二話不說,毅然答應了。
冒死趕到上海的時候,胡雪岩整個人疲憊不堪,衣衫不整、蓬頭垢面,連走路都走不穩。
糧食購買成功後,他擔心糧食不能安全運到杭州,放下尊嚴向昔日的朋友下跪請求支援,就這樣一路成功地避開了關卡,最終糧食到了杭州。
經過此事,當年那錢莊老闆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以前是錯怪他了,主動前來道歉,杭州的百姓,都對他誇讚不已。
胡雪岩也沒有記恨錢莊老闆此前的行為,和好如初,之後還合作了好幾筆生意。
《爭報恩》中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個人的人心是惡還是善,是貪婪還是無私,往往能在落魄的時候最能見證。
心善的人,不會在落魄時權衡利弊,自私自利,只有心惡的人,才會見風使舵,見利忘義。
或許,每個人都有看走眼的時候,但是一個人再怎麼偽裝都會有露出破綻的時候,唯有真心能無懼歲月的考驗。
真正心善之人,無論處境有多落魄,他的內心還是懂得以大局為重,不計較、不抱怨,坦然接受當下,豁達從容,這樣的人便適合共事。
《論語》中講:「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人生漫漫,看的人多了,經歷的事多了,我們發現與人交往,從言談舉止中,可看出一個人的品性。
面對利益的抉擇,可觀察人格;
在生氣時的表現,可了解修養;
身處落魄時的作為,可知曉人心。
點個【在看】,願你帶著慧眼識人,與良人相伴,與賢人為伍,活得坦蕩,過得順遂。
作者 | 糖糖,來源:富書(ID:kolfrc)。
主播 | 文倩,喜馬拉雅電台:主播文倩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