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久沒有出現在螢屏上的海戰大片終於重出江湖。由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的《決戰中途島》在影院上映,從目前該片的評價來說,稱為經典談不上,但也算戰爭片中還可以的了。
而隨著這部二戰大片的熱播,關於歷史上的那場巔峰之戰也被很多人拿來討論。
在歷史課本上,中途島之戰被稱為是太平洋戰場上的轉折點,而對於很多歷史迷和遊戲迷來說,中途島之戰的種種細節都可以說是如數家珍了吧!
其實,中途島之戰美軍獲得如此大的戰果,顯然出乎自己的預料;同時日軍沒有達到作戰目的,反而還損失那麼大也出乎了自己的預料。
兩個出乎預料帶來的結果就是,美日兩國在太平洋上實力對比逆轉的那一天早日到來了。
請注意,我們說的是早日到來,也就是說這一天遲早都會到來——即便中途島之戰打成了平手,甚至日本打贏了也無法改變日本必將失敗的結局。
因為這種全方位的國戰,最終比拼的是國力,而非幾場戰役的成敗;退一萬步來說,日本即使占領了中途島,甚至占領了珍珠港,但對美國的損傷能有多大呢?更何況,日本當時還沒那麼強的實力。
就以中途島之戰來說,山本五十六設想的目標是拿下該島,同時引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艦隊來援,並將其殲滅。之後呢?日本想的是通過殲滅美太平洋艦隊主力,來使得自己跟美國談判時居於有利地位。
所以說,中途島之戰日方的終極目的,在於如何體面地跟美國停戰。
在近代日本崛起關鍵性的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黃海海戰、對馬海戰確實是迫使清朝及沙俄與之講和的關鍵性戰役。
上述兩場戰役之後,無論是清朝還是沙俄已經拿不出相同陣容的艦隊與日軍交鋒。而美國則不然,日軍即便在中途島得手,其依然不具備拿下珍珠港的實力,更難以跨過整個東太平洋,對美國西海岸發起攻擊。
而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儘管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創,但其依然可以在短期內造出更多的軍艦,並徵召更多的軍人入伍,按照美國本土當時的資源能力,新造艦船開抵太平洋戰場只是時間問題,日本在打了這個大塊頭幾記悶棍之後,想讓其與自己坐下來好好談,除非對方是二傻子。
說到底,既然選擇了跟美國這樣的對手開戰,那麼必然就不存在日本幻想的結束戰爭的方式。
可以說日本的失敗在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甚至往遠了說,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註定了。
為什麼這麼說?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一大誘因是,該國國內資源貧乏,而且嚴重依賴海外市場。
1930年代,日本進口的戰略資源中65.6%的石油、67.1%的機器、90.9%的銅、82.7%的鈦合金、45.5%的鉛,都是從美國進口的;而美國自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以來,大幅度提升了關稅額,日本商品對美國的出口並不順利。
其最初設想的是快速打敗中國,將中國大陸獨吞為自己的殖民地,然後獲取資源、掠奪人力和財富。
然而,日本低估了中國軍民奮起抵抗的意志和決心。
在正面戰場上,日本雖屢屢獲勝,但國民政府始終不投降;而日本本想依託占領區「以戰養戰」,但八路軍、新四軍廣泛活躍在其占領區,導致日本也不能如願。
而當預期的短暫戰爭轉變為大規模長期戰爭之後,日本不得不在中國戰場保持100萬人的兵力,這些軍人的傷亡不說,進行戰爭則要消耗日本大量的資源;但日本一方面無法在中國戰場獲取想要的資源;另一方面,反倒還消耗著其本就不富裕的戰略物資。
日本主要戰略物資是進口自美國,而後者並不希望看到在太平洋西岸日本獨吞中國並整合成功;因此在1930年代末期,美國開始援助中國,同時也對輸往日本的戰略物資進行限制。
這就使得日本處於困境之中,開始向資源富裕的東南亞下手,該地區本為美英勢力範圍,雖然日本直接開刀的是法國控制下的越南地區,但美國還是反應強烈。
1941年7月,美國全面禁止對日本出口廢鋼鐵,並禁運大多數戰略物資;同時美國則給中國數千萬美元的貸款。
為解決戰略分歧,日美兩國在1941年開始正式談判,已經走上不歸路的日本並不願意吐出侵華戰爭中的「戰果」,並停下染指東南亞的行動。既然如此的話,美國還會對日本禁運物資,那麼日本就選擇了戰爭道路。
正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時幻想中國軍民屈服一樣;其仍然幻想在殲滅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軍隊主力後,後者與自己談判。
這也可以說是比較獨特的日式思維了——因為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GDP超過了2000億美元,日美兩國的實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當時美國的工業產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42%,而日本卻只占到了4%;
1940年時,美國鋼產量超過了6000萬噸,日本為685萬噸;美國煤產量為4.9億噸,日本為5300萬噸;美國發電量為1980億度,日本為330億度;美國石油產量為1.82億噸,日本為39萬噸;美國船舶噸位為1420萬噸,日本為560萬噸。
經濟實力是可以轉化為軍事實力的,而且當時美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還有1.3億人口,這都是進行戰爭的硬實力。
太平洋戰爭是以海空戰和奪島戰為核心的,就以1941年時的日美海上實力而論。
美國海軍共擁有艦隻345艘,總噸位143萬噸。其中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19艘、驅逐艦165艘、潛艇106艘。
當然了美國海軍有兩洋艦隊,其中太平洋艦隊擁有9艘戰列艦、3艘航母、12艘重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50艘驅逐艦、33艘潛艇。
而當時日本海軍共擁有艦隻254艘,總噸位106.8萬噸,其中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以及其它輔助艦船。
以在太平洋地區的實力而論,日本海軍要超過美軍的太平洋艦隊,這也是其最初敢於開戰的底氣。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當時美國保有超過140萬噸的常備艦隊,是比較輕鬆就可以養得起的,而且美國的生產能力強大,一年之後即會有大量新軍艦及培訓好的軍人可以作戰。
日本則不然,其為了養這支不到110萬噸的艦隊,其海軍預算一度占到了日本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進入了全面動員,並正式參加世界大戰。
美國的生產能力是十分恐怖的,但是從和平時期轉為戰爭時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1942年這種國力優勢還沒有體現出來。
日本在中途島之戰中就是希望儘可能打掉之前沒能殲滅的美太平洋艦隊的航母主力,使得其保持優勢的時間延長。而藉助這個時間,日本一方面在占領區域穩固防禦;另一方面利用攫取的資源開動馬力生產,以更完備的軍事力量來應對美國。
其認為到這一步後,美國很可能因日本已經得到的優勢與其講和。
然而日本沒想到的是中途島之戰的計劃已經被美軍得悉,日軍在具體部署上出現了分兵的錯誤,而在作戰中,其犯的錯誤也不少。最終被美軍抓住機會,一舉擊沉了其4艘主力航母,並消耗掉了大批日軍精英飛行員。
這就使得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優勢不再明顯,美軍只要再熬幾個月時間,便可依靠自己遠遠超過日本的生產能力和兵員培養機制來虐殺對手了。
1942年,美國鋼產量7804萬噸、造船噸位為800萬噸;同年,日本的數據為701萬噸和66萬噸;
1943年,美國鋼產量8059萬噸、造船噸位為1930萬噸;同年,日本的數據為765萬噸和106萬噸;
1944年,美國鋼產量8132萬噸、造船噸位為1800萬噸;同年,日本的數據為672萬噸和173萬噸;
1945年,美國鋼產量7320萬噸、造船噸位為1000萬噸;同年,日本的數據位196萬噸和51萬噸。
基本上,美國是以10倍於日本的產量來開動戰爭機器的,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先不提當時的軍艦,以美國萬噸級的「自由輪」運輸船為例,僅僅3年多時間內美國就造出了2751艘,平均每天就有2艘萬噸運輸船造好。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加上德國的攻擊,一共使得美國損失了1000萬噸的艦船,但美國的補充量卻達到了5600萬噸,擊沉一艘船,那就用五艘同樣的船補上。
以至於到戰爭結束時,美國保持了3000萬噸的民用船舶和1300萬噸的海軍艦艇,此外還可以給盟國輸送大量艦船。
儘管美國要應對歐洲和太平洋方向兩線作戰,但隨著大量新艦的到來,太平洋艦隊的極具擴充已經讓日本難以承受了。
1942年12月到1944年1月,8艘新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編入美國太平洋艦隊,此外美國還大量建造護航航母。
埃塞克斯級航母的加入讓美軍航母戰力能得到充分發揮。
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和同年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中,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艦載機先後擊沉了日本飛鷹號、千代田號、千歲號、瑞鳳號、瑞鶴號航空母艦和武藏號戰列艦;
1945年,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擊沉了海鷹號航母和榛名號、伊勢號、日向號、大和號戰列艦。
日本軍艦在被擊沉後,很難得到補充。
據統計,美國在1941年之後一共建成了142艘航母,其中埃塞克斯級航母17艘、中途級航母2艘、獨立級輕型航母9艘、塞班級輕型航母1艘、博格級護航航母45艘 ,康門斯門特灘級護航航母18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50艘。
而在此期間,日本新造或改裝的航母總數僅為15艘。
此外美國新建戰列艦10艘,日本為2艘;美國新建巡洋艦48艘,日本為9艘;美國新建驅逐艦355艘,日本為63艘;美國新建潛艇203艘,日本為147艘。
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日本海軍戰鬥艦艇的噸位僅剩不到30萬噸,而美國海軍戰鬥艦艇噸位為500萬噸,此外還有輔助艦艇800萬噸。
這還僅僅是海軍艦船上的對比,而戰爭是全方位的,那麼在空中的飛機和地面的坦克製造方面,美日兩軍的對比如何呢?
1942年,美國製造了48000架飛機、23000輛坦克;日本製造了10000架飛機、1300輛坦克;
1943年,美國製造了85000架飛機、29000輛坦克;日本製造了20000架飛機、800輛坦克;
1944年,美國製造了96000架飛機、30000輛坦克;日本製造了26000架飛機、300輛坦克;
1945年,美國製造了49000架飛機、21000輛坦克;日本製造了5800架飛機,坦克已不再生產。
而縱觀太平洋戰爭兩軍的表現,1942年前半年日本占據主動權,後半年已形成均勢;1943年,美國已經逐步奪回了主動權;1944年,日本海軍主力已被消滅,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已經大規模反攻;
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海外駐軍已處於被消滅或被圍困的窘境,美軍已動用大批戰略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另外海軍戰艦多次抵近日本本土轟擊。
此時日本本土已經跟海外隔絕,工業生產已被癱瘓,各大城市都遭到空襲洗地,整個國家到了崩潰邊緣。到當年8月,隨著兩顆原子彈的落下,日本本土決戰的勇氣終於蕩然無存,投降也是必然的。
而此時,距離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天僅僅不過3年零9個月的時間,滿打滿算日本在太平洋上風光的時間只有7個月。
即便日本在中途島獲勝,可能會將風光時間從7個月延長到10個月,甚至一年,但美國的動員能力在那裡擺著,最終失敗的還是日本。
至於日本揍了美國一頓還幻想能坐下來心平氣和談判的想法,實在是一廂情願。美國是綜合國力遠勝於日本的國家,它不是當年虛胖的大清,打一頓就沒了主心骨,當時的美國是真的壯。
日本這個小不點偷踹了美國這個壯漢一腳後,等來的必然是壯漢劈頭蓋臉的暴打。而且打完還不算,日本之前侵占的土地全部吐出來,美國還要坐在日本家裡當太上皇,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