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羅輯思維名聲大盛之時,個人脫口秀節目蜂擁而入,吳曉波頻道出現,作為一檔財經類視頻內容,依託吳曉波本人的過往出版書目的書友與人脈積累,以及運營策劃與選材內容,得以躥火。
14年開始看吳曉波頻道,此前曾對吳曉波的《大敗局》、《激盪三十年》印象是深刻,故對這一節目也比較關注,隨後加入書友會社群。
15年前後,正值社群蜂擁,羅胖號召的社群時代,現在想來,倒是很少在羅友群互動,更多的是參與吳曉波頻道下的書友社群,尤其是線下活動。畢竟線下活動要比線上活動給人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完全不同。
第一次參與吳曉波書友會的線下活動是在15年的元旦,當時二十幾位書友集聚望京一家咖啡館,分享各自讀過的書、各自的看法,這種線下的交流讓我當時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好書,並一一記下這些書目。更難得是認識D兄,佩服他小小年紀的膽識與閱歷,體驗他手上的Kindle後,我就入手一部 ,開始一段電子屏閱讀器的時光。
參與吳曉波線下書友會活動,能夠發現吳曉波頻道社群與羅輯思維社群呈現兩種不同的社群經營風格,羅輯思維社群更多的是去中心化的羅友社群,沒有來自官方的組織策劃。而吳曉波書友會社群更多的是得到吳曉波頻道官方認可,而做出的中心化的經營與活動。
一個去中心化,一個中心化,所帶來的效果自然完全不同,明顯吳曉波書友社群顯得更有質量與體系,並能夠得到來自吳曉波頻道的品牌資源與合作資源。
我對於社群的理解與參與,更多的師從於吳曉波書友會社群,自第一次參與線下活動後,目睹書友會的力量,於是當時加大力度建設一個書友會社群,通過流量與經營慢慢做大,自此更能理解社群的力量,並開始運營社群,調動社群成員間的積極性與參與感。
後來,吳曉波頻道從一檔視頻節目轉為音頻節目,並在喜馬拉雅與微信發售,以為發售的對象更多的是來自於龐大的書友會網絡,吳曉波書友會以城市為單位,在每個城市建立組織,並定期舉辦活動。再加上是社群時代前幾個吃螃蟹的,所以在建立之初,就吸引大量人群。
根據社群三近一反原則,基於同一城市同一志趣同一年紀的人群,更容易建立一支優質的社群,而吳曉波書友會顯然在當時環境做到這一點,再加上吳曉波本人的IP形象與影響力,書友會的力量也在加強與壯大。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在吳曉波線下書友會,通過線下,認識一些組織認識一些人,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在16年元旦時,認識L兄,自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參與L兄所做的歷史沙龍。還有一位就是J隊,聽到侃侃而談話宏觀經濟,見地見解與信息量都值得人學習。
當然,可以看到,隨著知識付費的到來與發展,吳曉波書友會漸漸成為眾多社群的其中一支,不像社群時代到來時略領風騷。但其這些年對書友會的經營,也使得這些流量更加的私域化,按照當前的流行語,即私域流量,而這支私域流量依然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