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去槓桿在路上,警惕今年樓市的三大風險

2023-08-18     簡z設計

原標題:人口紅利已經消失,去槓桿在路上,警惕今年樓市的三大風險

樓市面臨的慘澹氣氛大家都看到了,從一線到三線都面臨量價大跌的情況,購房者的觀望情緒達到了近幾年的頂峰,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專家仍然在渲染樓市的投資價值,這樣就會誤導很多的購房者,危機的到來往往不會引起人們大的警惕,潛在的風險才是目前樓市最值得重視的危機

人口紅利已經消失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根據近期發布的人口數據,我們發現,不光是新生兒數量出現下降,連二胎的生育率也沒有達到預期,放開政策已經好幾年了,而從我們身邊的例子來看,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生育。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購房群體大部分年齡在25歲到35歲之間,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在1980-1995期間出生的人群。這一部分人群產生的購買力,才造就了現在的樓市上漲,如果我們把樓市看作一個輪動周期,這一代人的新生兒數量急劇萎縮,那麼20年過後,樓市所面臨的拋壓是難以想像的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另外請看一個數據,今年二胎的出生率首次超過了新生兒,怎麼理解?很明顯反映了當下年輕人的生育恐懼,很多人連第一胎都不想要,二胎之所以出生率增長,基本都是那些之前已經打算要改善型住房的人群,把這部分增量去掉,未來樓市能夠承受的壓力也將會大大增加。

這種情況在大城市可能會少見一些,因為北上廣深的剛需群體實在太多,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但是在三四線城市,生活成本同樣非常高,房價在去年上漲之後維持高位,很多家庭要面對高昂的月供,同時又要養育兩個孩子,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在小城市,現在普遍每個家庭有兩套房子以上,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經歷了2017年去庫存運動之後,根據最新公布的土地數據,現在又開始出現了庫存積壓,如果再考慮這個因素,未來樓市面臨的壓力會更大。

去槓桿會繼續對樓市施壓

今年大部分購房者都碰到了利率上浮的情況,少的有10%,多的30%都不算罕見,有人對比2011年的購房利率,說現在的利率並不高,即便上浮20%也沒有超過6%,這種看法大錯特錯,如果說你現在買房,利率上浮20%,一旦今年開始加息,未來還貸壓力更大,要知道在2012年時買房的人,僅僅過了幾年就開始實行現在的低利率了,而且當時他們享受的還是折扣利率,現在的成本要比大多數人要低得多

但現在購房者的尷尬是,房價已經這麼高了,又在利率上浮的時候去接盤,如果開始加息,未來這部分人群面臨的是近十年以來最大的壓力,咱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現在你手裡有兩三套房子,房產稅也開徵了,你的月供還是高居不下,而且這個利率也一直在上浮,你是不是要考慮出掉其中的一套?這是很正常的思維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去槓桿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並不光是購房者這一塊,其實開發商受影響更大,中小房企在今年會大批量倒下。我們大房企公布的業績,在今年1-2月達到了巔峰,融創二月創造了近180%的銷售增速,而保利也有80%的增速,但要明白一點,他們都是在一線和二線城市深耕的大開發商,在三四線布局非常少,所以業績仍然很靚麗

但是像恆大碧桂園這種高負債的房企,現在連五線城市都能見到,他們的現金流其實很緊張的,這樣大家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恆大最近要降價,正是因為這種高負債的公司對成本和現金流是非常敏感的

這麼一看大家就明白了,去槓桿並不是要針對某個單一的市場參與主體,而是針對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這也是樓市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反過來看,對短期樓市就會造成很大壓力

住房觀念開始發生變化

以前我們買房子,居住屬性其實是放在第二位的,大部分人逢年過節回家,親朋好友討論的都是房子的問題,唯有買房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你說在縣城或者地市買了一套房,會令人刮目相看,但你說只是在外租房,連自己都覺得自尊心有點受不了,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住房觀念的問題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不過現在隨著90後群體的壯大,這種觀念正在逐步轉變,租房已經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現在樓市定調房住不炒,就是要回歸居住屬性,不管你住廉租房還是經濟適用房,住城中村或長租公寓,在別人看來沒有任何區別,只不過是在外打拚的一種過渡而已,因為租售同權的放開,未來即便有了孩子,需要有上學,上戶口,交社保這樣的需求,也仍然享受和買房同樣的待遇。而租房的需求空間打開了,供給也就會跟上,去年深圳和上海拍出了不少只租不售的地塊,要知道這個只租不售是完全沒有任何流通屬性的,炒房客面對這種房子沒有任何辦法,所以未來商品房市場最大的壓力來源並不是調控政策,而是來自租房市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3efe264aa90a52650a90ee8f37f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