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危機波及李嘉誠,長和系也遭沽空,公司緊急回購2.12億港元
貶值、貶值,還是貶值!
由於李嘉誠家族在英國有大量的股票資產,所以英鎊的貶值拖累了李嘉誠家族。不僅如此,近期港股市場的表現不如意,李嘉誠旗下的多家港股公司也遭到了「暴擊」。
9月26日,英鎊貶值危機拖累了重倉英國市場的李嘉誠家族上市公司。截至26日收盤,長和系港股市場集體跳水,長實集團(00113.HK)股價下跌8.63%,長和(00001.HK)跌5.83%,港燈-SS(02638.HK)和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跌幅相對略小,下跌4.12%和約3%。同日,港交所數據顯示,市場沽空長實集團以及長和力量大增。
長實集團公告稱,9月26日耗資2.12億港元回購437.45萬股。
英鎊急跌
英鎊危機波及李嘉誠
上周五的公告顯示,英國實施了自1972年以來未見的大量減稅措施,並且毫不掩飾地回歸了隆納·雷根和瑪格麗特·柴契爾等人提倡的「涓滴經濟」。
今年以來,英鎊兌美元匯率整體呈現下跌趨勢,年內已累計下跌22.61%,9月26日英鎊對美元急速下跌5%至歷史新低1.0327,隨後有所回升。
受此影響,周一凌晨,英鎊兌美元觸及歷史低點,跌破1.04美元,而英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花旗歐洲外匯策略主管Vasileios Gkionakis表示,市場表現出對英國作為主權發行人的「信心下降」,並導致「教科書式貨幣危機」。
摩根大通指出,英國政府建議取消企業稅率上調,可能導致遞延所得稅負債撥備撥回(長建及電能於2020至2021年為此各計提32億及13億港元),估計此措施可以抵消英鎊逾10%的貶值影響(若英鎊貶值約10%,料會拖低長建及電能今年盈利均約5%)。
香港股市的基石資產滙豐控股和渣打集團亦集體暴跌。匯控股價下挫7.5%收42.25港元,渣打股價收盤大跌7.1%。新加坡銀行發表報告,形容英國經濟脆弱,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危機正帶來衰退威脅,亦刺激通脹升至雙位數水平。英國正面對猶如新興市場危機。可見,俄烏衝突對英國的影響非常大。但令人許多投資者沒想到的是,俄烏衝突會以這種「曲線」邏輯影響香港市場。
上周由英國新任財政大臣Kwasi Kwarteng的小型預算引發的英國資產大減價,已將英格蘭銀行政府債券投資組合的市場損失推高至超過2000億英鎊。英國保守黨議員表示,英國央行可能需要緊急加息,以平息市場對政府經濟計劃的緊張情緒。但截至目前,英國央行的態度依然比較模糊。
據悉,Kwasi Kwarteng還公布了高達450億英鎊的減稅措施,被稱為「近50年最強減稅」, 以提振即將陷入衰退的英國經濟;另外,最新公布的發債計劃顯示,英國本財年計劃發行1939億英鎊的國債,比原計劃多出600億英鎊。市場憂慮不斷,英國股市、匯市大跌。
由於英國面臨增長放緩和雙重赤字,投資者疑慮英國政府能否解決「滯脹」困境。調查顯示,英國企業活動下滑趨勢加劇,企業要應對成本飆升和需求疲弱,經濟衰退風險攀升。
高盛分析師指出,由於英國財政方面的廣泛無資金支出,無法通過貨幣政策來抵消通脹衝動,因此英鎊可能會進一步走弱。花旗預計,英國減稅增加英鎊兌美元跌至平價的風險,預計英鎊兌美元將在1.05-1.10區間內交易。
另一方面,英國央行日前宣布加息50基點至2.25%,並計劃10月起開啟量化緊縮,以應對高位通脹,但減稅意味著財政政策上寬鬆,加息則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收緊,兩者出現矛盾。招商宏觀張靜靜團隊認為,新首相與新財長的寬財政政策、英國脫歐等因素引發的通脹上行壓力與貨幣貶值對英鎊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掣肘,令英央行陷入了「不可能三角」。預計英國新首相的寬財政政策最終難以行遠。
早在10幾年前,李嘉誠就注意到了中國樓市的微妙變化,選擇大規模從中國開始撤退,並持續將套現資金注入英國,一度被稱為「買下了半個英國」的男人。
據《金融時報》,李嘉誠家族曾控制著英國約1/4的電力分銷市場、近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超40%的電信市場、近三分之一的英國碼頭、超50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
2010年10月,李嘉誠旗下的電能實業、長江基建、李嘉誠基金會及李嘉誠(海外)基金會斥資58億英鎊買下了法國電力能源巨頭EDF Energy手中持有的英國電力資產,並組建了英國電力網絡公司進行管理,10幾年的時間過去了,這家公司早已經成為了英國最大的配電公司。
但從2022年開始,李嘉誠頻繁出售英國資產,其中最大的一筆資產出售便是英國電力網絡公司。
有分析認為,英國脫歐後,部分政治人物鼓吹將公用事業收歸公有,此外,俄烏衝突和美國加息均使英國經濟遭受嚴重衝擊。
今年3月4日,彭博引述消息人士稱,英國電力網絡公司估值高達150億英鎊,當時摺合1260億人民幣,近乎12年前李嘉誠家族買入價的3倍。
消息傳出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一度逆勢上揚,如果此次能夠成功出售,李嘉誠的財富規模勢將踏上新的台階。
就當所有人都以為項目會成功出售之際,7月4日,這筆150億英鎊的資產出售計劃宣布告吹。原因在於李嘉誠臨時想要加價,由國外財團牽頭組成的買方無法就此達成一致。
為什麼李嘉誠突然要加價?市場分析,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英國目前的通脹形勢嚴峻,原有的定價使李嘉誠沒有辦法接受;第二則便是因為英鎊大貶值的趨勢持續進行,這會顯著攤低原有的資產出售利潤水平。
最終,李嘉誠套現失敗,150億英鎊資產「留在」了英國。
如今,隨著英鎊相對美元和人民幣一路貶值,按照原來的交易價格計算,僅僅是自3月以來的階段匯率損失,就分別高達38億美元和105億元人民幣。
不過,亦有分析認為,英國電力網絡公司擁有壟斷地位,且它抗通脹、抗衰退、抗疫情衝擊,這給了李嘉誠「坐地起價」的資本。
在英國,電力等私有化基礎設施資產在面臨通脹時,收益通常會高於成本。此外,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壓力,也有機會讓電力行業資產成為「現金牛」。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財年中,該公司實現了17.6億英鎊的收入,以及6.148億英鎊的稅前利潤。
長和系港股集體重挫
英鎊重挫背景下,9月26日,港股市場滙豐控股下跌7.55%,渣打集團跌超7%;長和系上市公司也紛紛下跌,其中長實集團下跌超過8%。
針對長和系股票,市場沽空實力大增。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收盤,長實集團沽空金額高達2.16億港元,較上一交易日上升267.84%,較最近30個交易日均值上升385.48%;在香港市場可沽空股票中,沽空金額排名第13位。另外,長和沽空金額為8771.69萬港元,較上一交易日上升586.62%,較最近30個交易日均值上升207.85%。
同日,長實集團發布公告,9月26日公司斥資2.12億港元回購437.45萬股,價格區間在47.25-51.05港元/股,斥資金額接近當日沽空金額。據統計,自今年8月5日至9月26日,長實集團累計回購約36億股。
定期報告顯示,長實集團2022年中期實現凈利潤129億港元,同比增長近55%,2021年凈利潤實現212億港元。Wind顯示,近年來長實集團來自英國的收入占比持續提升,來自英國收入占比從2020年末18.9%,至今年中期提升至41.9%,金額達到150億港元;相比中國大陸收入占比最新降至22.21%,金額79億港元。
另外,長和來自歐洲收入占比一半,電能實業收入主要來自英國和澳洲。
不過有分析機構依舊看好長和系公司。摩根大通發布研究報告,長江基建集團和電能實業獲 「增持」評級,目標價均為60港元。
來源:證券時報、侃見財經、財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