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經濟底基本確立,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基本面落地。
自7月24日高層定調「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一系列重磅舉措相繼落地。8月18日,證監會發布答記者問,明確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方向。(詳見《活躍資本市場,有何底牌?》)
8月27日晚間,財政部、證監會發布政策「組合拳」,A股迎來多重利好。8月28日開盤,上證指數漲幅一度超過4%,超過3200點。此後,A股持續回暖。(詳見《政策「四箭齊發」,A股為何高開低走?》)
展望後市,一系列活躍資本市場相關舉措將帶來哪些影響?還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A股是否真正走出底部?未來有哪些投資機會?
8月30日,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官陳果做客《財經》雜誌與《財經》讀數聯合呈現的《首席連線》節目,暢談A股投資策略和後市機會。
以下為本期《首席連線》精彩內容:
政策底、經濟底基本確立
《財經》讀數:7月24日政治局會議定調「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之後,一系列政策舉措出台,包括印花稅減半、規範減持等「組合拳」。如何看待近期一系列資本市場相關舉措帶來的影響?
陳果:首先,資本市場的走勢是很多因素導致的,包括大家對盈利的預期、流動性的環境、市場的情緒以及風險偏好等,所以短期可能沒辦法看出政策的效果。
其次,從現在各方面因素來看,市場基本面本身在不斷變化,政策主要是影響估值,影響股票的供給和需求、流動性,以及提振市場情緒。我們需要等待基本面的落地,基本面預期強化也需要耐心。
具體到政策,短期市場表現還是不錯的。雖然第一天(8月28日)我認為市場高開過頭了,但上漲這個結果本身就說明市場認為這些政策是有正面意義的,提振了市場信心。
就印花稅減半而言,在證券交易印花稅下調之前,市場實際上是比較悲觀的,想要大幅改變大家對市場的看法,我認為難度是比較大的。雖然邊際成本確實略微下降了,並且能讓大家感受到政策層面穩定市場的信號,但是單就印花稅而言,市場預期要合理,不能把這個政策的效果過於放大。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舉措是規範減持,我認為規範減持非常重要。只不過這些動作市場不一定能馬上消化,還需要通過中長期具體地評估上市公司業績情況。所以規範減持帶來的影響,不要看當天的市場表現,而是需要拉長時間來看,要放到未來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看。
我們經常講,如果股票的短期需求沒有增減,但短期供給減少,其實是有利於股票價格上漲的。所以從股票的價格來說,至少從供求關係來說,能夠帶來短期的改善。
拉長時間來看,至少有一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現在確實被約束了。這個約束也會產生一些連鎖效應,例如他如果評估自己離達到減持這個要求比較近,跳一跳還能夠得上,那麼可能就會觸發他的一些行為,包括提升業績、解決破發破凈問題、推動分紅等。
另外,規範減持對一級市場的定價也會有影響。破發會導致減持難度上升,因此發行價就很重要,肯定不能定得太高。這對二級市場是有利的,因為二級市場投資者比較怕整個企業盈利空間被發行價給吃掉。
《財經》讀數:您認為現在A股已經算是見底了嗎?您對未來行情有什麼樣的展望?
陳果:我傾向於現在市場是見底的。當然,底部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只是對比我們主要指數的一些位置,我認為比當前位置更低的難度是很大的,需要非常強的超預期的利空。
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政策底是非常明確的。政策在這個位置上發出希望提振投資者情緒的信號已經非常強烈了,所以我認為市場的風險偏好,或者說投資者情緒最低點已經過去了。
第二,經濟底或者盈利底也很明確。就房地產而言,7月的銷售數據是低預期的,但到8月就已經開始出現一些邊際改善,同時房地產相關政策也在持續落地中,9月、10月房地產的銷量還會進一步改善。就消費而言,最近兩個月,居民消費傾向也在上升,尤其是出行,重點城市的旅遊人數、酒店價格、高鐵人流量等恢復得都不錯。經濟恢復是一個過程,疫情疤痕效應影響最大的就是出行鏈,人流恢復了,消費也會隨之恢復。就價格指標而言,對於大家擔心的通縮問題,我們在持續寬鬆、降息,PPI(生產價格指數)、CPI(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也都已經企穩,只是恢復需要一個過程,但趨勢是往改善的方向走。
綜上,總的來說,市場現在就是一個底部,政策底、經濟底基本上都確立。
《財經》讀數:今年是債券大牛市,權益或偏股型基金大多表現不佳,展望未來,投資者在應該偏向於股票還是債券?
陳果:就未來半年的時間來看,股票和債券都有機會,債券盈利的確定性更大,股票盈利的彈性更大。債券方面,未來利率還有下行空間,美聯儲加息完成之後,我們可能還會進一步釋放降息空間。股票方向,除了利率下行有利於估值提升,政策利好也能夠提升股市風險偏好。
賽道會分化,聚焦在贏家上
《財經》讀數:股市的調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對經濟的預期,悲觀情緒很大一部分來自房地產市場。近期地產支持政策不斷出台,如果未來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買房子,一個是買房地產的股票,您覺得哪個更值得買?
陳果:總的來說,如果要自住就買房,如果是投資就買房地產股票。
就投資而言,房住不炒,房地產股票的機會更多。舉個例子,很多地產股的價格,可能是按照目前的房價或者凈資產價格打了7折甚至是5折。如果你覺得房價是平穩的甚至還有上升空間,那麼相較買房,股票能提供的預期收益空間會更大。反之,如果你認為房價會下跌,地產股肯定也漲不了,買房子至少還能自住。我個人認為,未來房價總體保持平穩的,但有一些結構性分化,核心區域目前依然有需求,房價還有上漲空間,房地產股票同理。
《財經》讀數:今年上半年表現搶眼的AI概念股近期持續回落,此前機構抱團的新能源等賽道股也持續調整,熱門板塊調整到位了嗎?
陳果:賽道投資比較適合產業發展初期,相對來說行業格局還不是很清晰,行業發展空間比較大。
就AI賽道而言,如果你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很看好AI的發展,去布局AI是沒問題的,此時你是相對領先市場的。但等到整個市場都已經認知到了,AI板塊也已經出現明顯上漲,這個時候你要麼等一等估值消化,要麼明確其中有公司未來大機率會是贏家,才能最後獲得收益。
賽道投資需要評估供求關係和行業格局。首先,不是投單個公司,而是一個賽道,行業格局不清晰,剛開始沒有誰有把握挑中的就是賽道中最牛的公司,所以需要針對賽道做布局。其次,你需要接受賽道投資有時候回撤幅度會非常大,但回撤幅度大不代表賽道終結,後面可能會走向分化。
簡單地說某個賽道已經過時了,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任何行業的滲透率到了30%之後就沒有投資價值了」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網際網路行業的滲透率早就超過30%了,但網際網路企業的股票還在創新高。新能源等各個領域都是如此,哪怕滲透到了100%都還是有投資價值的,因為裡面的龍頭企業依然還有盈利增長空間,只是需要評估哪些是龍頭,哪些是追隨者和可能被淘汰者,這時候更應該聚焦到贏家上。
外資並沒有高人一等
《財經》讀數:北向資金持續流出近期備受關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信心,有知名投資人更是戲稱其為「攪屎棍」,您怎麼看?
陳果:國內有些資金過去確實特別重視外資的流入流出,但實際上外資的量並不大。A股一天的交易量很多時候都在萬億元級別甚至更高,外資多的時候也就一百來億元。所以理論上來講,我們應該有十足自信,定價權肯定掌握在內資手中,外資影響力沒有那麼大。
那外資為什麼對大家的情緒影響這麼大?因為過去大家的印象就是,外資更價值投資更理性,甚至他們可能判斷得更準確。實際上,過去幾年A股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一直在壯大,個人投資者也變得越來越理性,而外資的判斷相比也並沒有更準確。例如去年市場有一個大底部,但那個時候外資就是流出的。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外資又開始明顯流入,對中國經濟判斷過於樂觀,預期設定得很不合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外資並沒有「高人一等」。
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外資,既不能說外資全部都是對的,也不要矮化,外資就只是代表一部分資金、一部分觀點。我反倒是認同「A股市場是外資的客場」這個觀點,外資對中國了解的立體性、全面性、前瞻性和敏感性可能還不如內資。
《財經》讀數:今年A股和海外市場的表現對比明顯,美聯儲加息一直牽動著市場,但美股科技股一路上漲,國內的QDII基金也受到投資者追捧。對於海外市場,未來需要關注哪些風險和機會?
陳果: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很多時候都是基於比較,所以我們做投資要儘量減少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假設今年美股是一個顯著的熊市,A股投資者的情緒可能就不會那麼差。
從長期全球資產配置的角度而言,關注美股是沒問題的。但在現在這個時點,從交易性或者戰術角度來講,我建議不要輕易去追美股相關的資產。
實際上A股和美股的周期是不同的,不能因為現在QDII基金收益領先A股基金,後面就盲目去追,這種投資方式很容易被兩邊打臉。現在美債利率處於歷史高位,對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滯後性,雖然美國經濟目前看上去還比較舒服,但往後看三個月,各項數據就會有所體現了。
我反倒更傾向於去關注A股的基金,因為現在是低位。或者關注與A股市場高度相關的港股市場,因為接下來如果美債利率往下走,美元走弱,資金會流入港股市場。另外,港股現在也在醞釀改善流動性、提升估值的相關政策,對港股也是一個利好。
價值投資不符合A股實際情況
《財經》讀數:今天(8月30日)正好是股神巴菲特的生日,您怎麼解讀巴菲特今年大手筆買入日本股票的動作?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是否適用於A股?
陳果:巴菲特並不只是今年才大手筆買入日本股票,之前就有持倉,過去幾年一直在增持。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日本股市一大特點是,日本本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非常低,這導致日本股市整體估值比較低;第二,日本資本市場整個行業格局相對比較清晰,基本都是幾大財團占據,所以整體份額非常穩定,能夠提供相對比較確定或者偏高的股息。
對比日本股市,我認為A股的成長性和投資機會更多。短期來說,大家對中國經濟基本面預期比較悲觀,日本則相對平穩;但從長期而言,日本的約束和挑戰都比較大。每個經濟體都有自身的優勢和問題,中國有日本不具備的優點,比如人口、創新動力、市場內部的騰挪性等。
價值投資比較適用於資金來源長期穩定的投資者。拉長時間看投資標的能夠看得更清楚,投資者可以通過偏定量的方式去估算價值,在低點買入,不懼波動。
價值投資不能簡單機械地放到A股市場,不能直接套用美國模式或者日本模式,A股的投資一定要是動態思維,太靜態了不適合A股實際情況。
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是巴菲特,沒有足夠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就算是公募基金或者保險,它們的錢也來自於基民等個人,錢的波動性也很大。第二,中國經濟總體還在發展變化中,中國社會和日本社會也不一樣,中國的企業家、消費者甚至整個社會生態都在變化中,很難清楚地預測某個行業或者某個公司未來30年的發展,更不用說去進行估值測算。
文|張生婷
編輯 | 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