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不過,
不可置否的是很多父母在對待子女時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偏心」。
父母們自以為自己給予孩子們的是絕對公平的愛,但是殊不知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對某個子女選擇性忽略。孩子對於父母愛的感知是最敏感的,大人們不以為然,孩子心裡卻一清二楚。
努努是家裡的老二,姐姐比她大兩歲,弟弟比他小一歲,家有仨娃,身處於中間的她常常被父母選擇性忽視了。也許父母不是有意而為之,
可是努努卻常會被「區別對待」。
因為家裡有三個孩子,總會有人問父母最疼哪一個?而父母每次都會說,
「三個孩子一樣疼!」
一開始努努對於父母這個回答很滿意,可是時間長了,她心裡卻很不是滋味,因為她越發覺得父母說的不對。
於是當父母再次說起「三個孩子一樣疼」時,努努忍不住搶白道,
「你們明明就很偏心!你們連我的生日都不記得!」
原來父母為了能夠省下一次給孩子過生日的花費,便一直讓努努和姐姐一起過生日,時間長了,父母兩個人真的有點記不清努努的生日了。
在家裡,姐姐和弟弟每年都有新衣服穿,而她卻只能撿姐姐剩下的衣服穿,因為媽媽說「姐姐的衣服又沒有穿壞,扔了可惜!」一家人吃燒雞的時候,姐姐和弟弟一人一個雞腿,而努努卻只能分到雞翅,爸爸很自然地說,
「一隻雞隻有兩個雞腿,雞翅上的肉也很多!」
是啊,也許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家裡的老二總是會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地位,他們被父母選擇性忽視,明明和其他的子女一樣都是父母親生的孩子,但是卻又是那麼地沒有存在感。
通常情況下,父母對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都會感情更深一些,可以說父母在養育第一個孩子時,他們自身又完成了一遍成長。對於最後一個出生的孩子,
父母們又會因為自身的年齡大了一些而更加有耐心,對孩子也更為寵溺。
而對於中間的老二而言,父母對他們既缺乏重視又缺乏耐心,這使得夾在中間的他們存在感薄弱。
因為老二總是被「區別對待」,所以他們常常會表現的更加懂事一些。
於是他們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看父母的眼色,更懂得委屈求全。偏向於討好型人格的他們,總是能夠很好地壓抑自身的慾望,努力地討父母歡心,而這也使得父母們常常會忽視老二的心理需求。
身處於中間位置的老二,他們想要通過做的更好的方式來讓父母滿意,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家裡老二都非常的要強。
可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過分要強的老二很有可能會因為什麼事都做得很好而被父母所忽視,
因為父母們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身上。
不被偏愛的孩子,他們在成長中總是會承受一些不必要的委屈,而這份委屈全然來自於父母的不公平對待。
父母們想要給予孩子公平的疼愛,就一定要做好時間和精力的分配,不要因為有的孩子懂事便對他們的需求選擇性忽視。
謙讓是美德,但是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要把握好孩子們彼此之間謙讓的尺度。如果家長們總是強迫某個孩子謙讓,那麼這對於這個孩子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姐姐並不一定要讓著弟弟,大的也並不一定要讓著小的,
被勉強的謙讓只會讓孩子覺得很有負擔。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父母們不要因為自己狹隘的認知而拿孩子們隨意地做比較,不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評價沒有任何的發言權。
父母在比較中很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偏好而影響到對孩子的對待,顯然這也是一種隱形的偏心偏向。
不管孩子是否乖巧懂事,父母們都不應該忽視他們的內心需求。雖然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在孩子們身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有的孩子需要為父母的「不周到」而買單。父母們做不到絕對公平,但是卻應該嘗試去做到相對公平,不要讓小小年紀的孩子承受被父母區別對待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