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黃土風網評:倡導節約新「食」尚

2024-10-16     山西新聞網

自1979年始,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珍惜糧食」已成為全球共識。在我國,節約糧食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婦孺皆知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到「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再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古人無不感慨糧食收穫的不易,警醒世人要節約糧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著力強化食品安全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制度機制的作用,引領和激勵全社會參與到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行動中來。從制定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推出《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到出台反食品浪費法、發布《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印發《反食品浪費工作方案》,以一系列的重要機制舉措為強化糧食減損和制止糧食浪費提供了堅強保障。

宴請賓客大操大辦,就為講排場、好面子、比闊氣,不知您是否「見怪不怪」;吃飯點多了,吃不了,剩菜剩飯又不好意思打包帶走,不知您是否「習以為常」;為「湊滿減」「拼團」,一次性購買超出實際需求的外賣食品,吃不完只能直接丟掉,您是否為此也「糾結」過;為圖網絡流量,更有一些網紅故意胡吃海喝、暴飲暴食,污染社會風氣,您是不是也覺得「看不慣」。「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好似浪淘沙。」不論國家物質豐富到什麼程度,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什麼高度,節約糧食的傳統美德和優良作風永遠都不能丟。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關係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人民生活已從缺吃少穿到豐衣足食,從滿足生存需求到追求幸福生活,但我們仍然要在「過好日子」的同時,保持應有的憂患意識。儘管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充裕,但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大家缺乏危機感,不知節約糧食,那麼每年浪費的糧食數量必然十分龐大,長此以往,生存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對待節約糧食問題既需要思想高度,也需要行動力度。由於如今吃穿不愁,一些人難免在節約糧食上認識不深刻、做得不夠好。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中國人遠離飢餓才幾十年,我們絕不能忘記先輩們經歷的艱苦歲月,更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越是生活條件好,越要繃緊「過緊日子」這根弦,把節儉之風發揚好、傳承好,身體力行地把節約糧食貫徹到日常生活之中,自覺參與「光碟行動」,抵制吃飯講排場、講面子的陋習, 按需取餐、點餐,養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消費觀念。倡導節約糧食,反對糧食浪費,非但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反而有益於在全社會營造節約有度的飲食文化,幫助人們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於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有的地方通過加強節糧惜糧教育引導,讓社會公眾切實了解糧食生產的艱辛過程;有的地方將對糧食的情感同鄉愁聯繫起來,為節約糧食增添文化內涵;有的地方將節約文化與公益文化相結合,通過探索「食物銀行」等機制,引導食品零售和餐飲經營主體捐贈富餘食品或為有需求的群體提供較低價格的膳食服務,在更好滿足不同社會群體餐飲消費需求的同時,大力營造理性、適度的健康消費文化,為以勤儉節約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樹立了正確導向。通過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食」尚,興起生活方式的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全民正攜手向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進發。

倡導節約新「食」尚,清粥小菜自縈懷。愛惜糧食不僅是一個習慣,更是一種觀念;節約糧食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份責任。我們要爭做「愛糧節糧」的宣傳者、倡導者,爭做「愛糧節糧」的踐行者,從現在做起,從一日三餐做起,以「光碟」為榮,以「浪費」為恥,堅決杜絕「舌尖上的腐敗」。只有我們堅持從每張餐桌、每個人發力,在每個家庭、每個單位踐行「舌尖上的清廉」,不棄微末、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糧食的合力,中國14億多人的飯碗也一定會越端越牢。(饒文波 李思齊)

(責編:馬雲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1045bcf76dc6f47db1969b3674803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