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天價學區過道」「高三陪讀媽媽」「安全上岸」「一分就差出去一操場的人」「不能輸在起跑線」「中產階級的焦慮」。。。。。
這些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上的敏感字眼,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里,正以真實生動又喧囂熱鬧的生活圖景,引發著不少家庭的強烈共鳴。
故事背景
《小歡喜》以方圓、童文潔夫婦的視角,講述了方家、季家、喬家等幾個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這一年發生的故事。
看著幾個70中產家庭的父母,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中,因為孩子高考而把生活過得「雞飛狗跳」,一批90後的「准中產」包括80後的「新中產」們都紛紛發出了方圓同款感慨:
都不容易啊!
這一切都源於教育焦慮。
比如,方家為了多讓孩子睡會兒,空著郊區寬敞的老房子不住,一家人搬到了離學校只有四分半路程的書香雅苑「學區房」,折後月房租1萬2,四口人共擠一個衛生間,硬是把孩子的高三過成了全家人的高三;比如季家父母與兒子長期異地,為了孩子高考重回三口之家,同樣在學區房開始了陪讀生活,再比如學區小區里擁有五套房產的培訓機構老師宋倩長期高壓控管女兒喬英子,臥室裝隔音牆開監視窗,娛樂上嚴防死守,飲食上也是霸道強制。整個一「渣滓洞」。
這都不算什麼,對於喬英子的成績,「考了第二有什麼可高興的?」這句話才看得不知道多少觀眾一口老血差點吐了出來。那可是700+分的第二啊。
又是搬家又是補習又是苛求成績,看來別人家的孩子一點都不好當。
有網友問:至於麼,不就是個高考麼?
再看看劇里那些每天在學校門口等著給孩子送飯、帶孩子去聽網課,上一對一輔導班的那些陪讀爸爸媽媽們。
還真的至於。
你不爭分奪秒,自然有別人在刷著你不會的題,上著你沒報上名的補習班。
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北京駐紮著新東方、學而思、立思辰、高思、傑睿等數十家課外機構的大本營,常年擁堵嚴重。
為了讓女兒有機會進入到水平還可以的小學,北京張先生花費300萬向東城區前進150米。
。。。。。
考生在比成績,家庭在比教育投入,像喬英子一樣,雖然壓力山大,但你不可否認,這些努力進行教育投資的中產家庭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越來越優秀。
讓人不由地想起去年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接受採訪時說的一段話:
父母都是外交官,跟劇中一樣,出身於中產家庭的熊軒昂,無論是家庭內部還是培訓機構,從小享受到的教育資源,得天獨厚。
可想而之,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其背後上有多少補習班和家庭的投入。
越是家境尚可,對於教育越是會投入更多的成本。「有錢人比你還努力」背後關於教育的焦慮,當時著實激起了網友一陣熱議。這種焦慮如今在《小歡喜》里,再一次通過幾個中產家庭蔓延開,戲裡戲外,關於教育的焦慮真是無處不在。
那麼,拿劇中的父母舉例來說,為什麼作為已經有了一定物質基礎,有錢有閒的中產家庭,對教育會如此焦慮?
就在童文潔「央求」兒子好好學習時說的一段話,其實早就揭示了一個稍顯殘酷的答案——中產階級對於自身身份和社會地位的焦慮,即唯有通過教育晉升,自身階層才能不被「滑落」。
童文潔在跟兒子語重心長談這段話時,有多少人跟方一凡一樣,覺得媽媽太誇張了?
「高考是一場關鍵戰役,打不贏終身遺憾」
但其實,仔細想想,這話並不誇張。
原因就是,隨著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均衡,非但寒門再難出貴子,就算是師資力量雄厚的大城市,也因為中產們紛紛在教育上砸下真金白銀而愈加激烈。能不能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往往看家長們到底能拼到什麼地步。而這種激烈的比拼背後則是這個社會已經越來越呈現出階層固化的趨勢。看似各方面條件都好了,其實高考更難了。這也就是熊軒昂說的那句「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是不能改變命運的」。
而一旦掉隊,失去了通過教育晉升的機會,隨時都有滑落階層,因為沒什麼上代基礎一起承擔風險,憑著首輪「教育紅利」才努力實現了自己階級提升的第一波中產們,其實相當脆弱。
「因為資本可以『遺傳』可是知識卻無法遺傳,最容易跌落的階層就是靠知識和技能躍升階層的中產。」
中產階級科普:
「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中產階級標準是:年收入1萬-7萬美元,生活在城裡,25歲到45歲之間,有大學學位,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和草根階層不同,中產階層在住房、汽車、生活方面追求更為舒適和精緻,在子女教育方面更為苛求完美,恨不得子女一出生就通曉8國語言。中產階層上漲的工資永遠追不及中產生活上漲的價格。中國中產階級,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後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後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
拿劇中的父母舉例來說,雙方各自的職業中有領導、有白領、有商人、有教師,但無論是身居高位的季區長,還是政法大學畢業在醫療器械公司任職的方圓,當年都是通過努力考大學,認真工作,一步步奮鬥才有的現在的中產生活。出門座駕是中產標配之一的福特,全家聚餐去的是山之川、大董、工體湘愛這種人均200——400的餐廳,能為孩子額外付的起1萬+月租的「學區房」,一切看起來都還算體面。
但是一旦遭遇事業、生病等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打擊,維持中產家庭的正常運轉就會受到大的影響。比如年紀43,突然「被失業」的中產方圓。找工作不順利,一度都動了送外賣、開滴滴的心思。
方圓雖然是政法大學名校畢業,但他不是那種有魄力的事業型人格,而是40多歲沒有混到總監,本本分分賺著固定的收入,沒想到一朝被辭退,鐵飯碗瞬間沒有了,被拋入社會和更年輕的人殘酷地競爭,才發現是尷尬的。
所以
「對於既無資本又有特權的中產階層而言,教育是他們最值得信賴和依靠也幾乎是唯一可以帶來巨大潛在收益的社會地位投資方式。
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對學而思、新東方之類的教育培訓機構趨之若鶩,
為什麼南京市鼓樓區一套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的13.2平米違建學區房,能以單價17.5萬/平米的天價成交。
以及為什麼北京海淀小升初成為了一場「戰爭」
。。。。。。。
他們不惜一切成本要把孩子培養好,為孩子傳遞人力、文化和社會資本,希望他們能夠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腦力勞動者,繼承他們的地位,並往更上一層流動。
這是「有錢人比你更努力」背後教育焦慮的真正本質所在。
《小歡喜》劇集裡書香雅苑「學區房」一到畢業季就出現大半個小區搬家的的「大換血」、12點家家還燈火通明挑燈夜戰的「壯觀」景象,再真實不過了。
《小歡喜》借幾個高考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中國中產階層的真實生活樣貌。你說這種狂報補習班、爭搶學區房的焦慮會不會影響到觀眾,其實是肯定的,但焦慮之外,對於中產生活的「脆弱」性、焦慮背後隱藏的「階層滑落」和「階級固化」等問題、以及「高壓」下的考生狀態所引發的一系列教育反思,才是大家真正應該思考的。
無論你是作為70、80、還是90後,在《小歡喜》中都能窺見自己、或者說未來自己可能出現的一些生活狀態。這是一面反射鏡,同樣也是一架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