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3月27日,人們戴著口罩走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上。 (新華社 郭克/圖)
遠方,除了遙遠
一無所有
——海子
過去兩周中,美國新冠肺炎感染病人數和死亡數指數級暴增。比如,3月9日,累計757人確診,但到了3月27日,已超過10萬人被確診。同期美國股市因股價大幅度下跌,引發4次熔斷。
3月21日,即美國股市第四次熔斷後兩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發了條推特,宣布「醫學史上最重要的規則改變者之一」(One of the biggest game changer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被發現,那就是聯合使用羥氯喹與阿奇黴素治療新冠肺炎。隨後,在每日的總統疫情發布會上,特朗普不厭其煩地多次介紹這兩個藥物(尤其是羥氯喹)對新冠肺炎的神奇療效。
為何羥氯喹突然成了特朗普的新寵?這源於3月17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法國臨床研究。此研究包括了36名新冠病人,20人接受羥氯喹治療(其中6人是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用,14人羥氯喹單獨治療),16人被納入對照組,使用其他治療方案。第6天鼻咽拭子病毒測試中,兩藥聯用者全部轉陰,羥氯喹單獨治療者轉陰率57%,對照組轉陰率只有12.5%。
一眼望去,此試驗結果堪稱完美。但可商榷處頗多。第一,樣本量太小,只有6人接受兩藥聯用治療,100%轉陰的結果完全可能出於巧合。貿然把這個基於6人的短期試驗結果推廣到數十萬新冠病人身上,完全是孤注一擲的賭博。第二,3組病人開始試驗時,平均病程4天,屬於新冠初期。其治療效果是否能夠適用於嚴重病人,不得而知。第三,試驗設計有重大缺陷,它採用了開放式非隨機試驗,病人知道自己的治療方案。因此,我們無法排除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指給病人提供沒有治療效果的片、劑(如糖豆或普通生理鹽水)後,由於對醫生的信任和心理自我暗示,患者症狀得到緩解。在1955年的一個經典研究中,約三分之一的病人在使用安慰劑後病情能得到有效改善。雖然此結果尚存爭議(此處恕不贅述),但多數科學家認同這一現象的存在,並有不少醫生利用安慰劑對病人進行治療。
令人欣喜的是,在為期6天的試驗中,20個接受羥氯喹治療的病人無副作用。但是,對此結果,我們需要格外謹慎。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均為老藥,此前無數臨床研究表明,使用不當,病人會出現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因本次試驗時間太短,我們無法知道是否新冠病人長期使用後,依然不會出現副作用。另外,本次研究的病人相對年輕(治療組平均年齡51歲)。而新冠重症病人中,老年人(尤其70歲以上者)比例極高,且死亡率高。眾所周知,老人往往伴隨有心血管疾病,故更容易在使用此兩藥物後誘發心血管症狀。
綜上所述,這項新冠臨床試驗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並為醫生治療新冠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臨床治療方案。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其結果不宜被過分誇大乃至神化。此藥是否能推廣到數十萬新冠病人,並成為醫學史的「規則改變者」,還言之過早。
美國國立過敏性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了「傳聞」(anecdotal)和「未被證實」(non-proven)等詞彙來描述這一治療方案。有意思的是,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福奇博士委婉解釋道,總統對該藥的描述,是未來的希望;而我所談,是目前的現實,兩者並不衝突。
不過,在特朗普及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力推下,此藥已經開始在紐約、法國等地大規模使用。我們期待新的數據能證明此藥對新冠治療是安全而行之有效的。
在過去兩個月中,另外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新冠治療藥物是克力芝(即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一種用於愛滋病治療的抗病毒藥物。3月23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來自中國的新冠臨床研究顯示:和常規治療相比,克力芝療效略好,但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
新冠的一個常見症狀是發熱,所以不少人會求助於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物。然而,3月11日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的一封來信指出,布洛芬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可能會增加體內ACE2(新冠病毒的受體,並借之進入細胞)水平,並進而增加新冠感染的可能性。但是,美國FDA認為,目前的證據不足以建議大家禁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近期《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賓州大學的來信也持此觀點。不過,我以為,雖然沒有足夠證據,但在發熱時,使用其他解熱藥物(如撲熱息痛,商品名泰諾等),或為一種較安全的選擇。
新冠疫苗研製雖然進展迅速。但是,由於疫苗未來將在健康人群中大規模使用,其安全標準極高。因此,在沒有足夠的、高質量的人群試驗數據之前,疫苗是不可能投入實際應用的。而人群試驗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否則無法獲得疫苗長期安全性數據。
在最新的《美國醫學會會刊》上,凱里爾(Andre Kalil)博士以伊波拉病毒疫情為例,指出在這類新的急性傳染病肆虐之時,人們往往在疫情結束前都無法發現一套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案。
情況似乎很糟,仿佛所有的希望都在遠方,而疫情迫在眉睫。
但是事情永遠不是絕對,這次抗疫戰役可能就是一次例外。從絕望中尋找希望是科學進步的源動力。科學家沒有放棄,只爭朝夕地勤奮工作。他們明白,即使失敗,其工作也能為未來類似疫情的應對,提供寶貴經驗。
在無治療神藥的當下,防控疫情傳播理所當然成了重中之重。與其他一些嚴重傳染病相比,新冠傳染性強、致死率較低。找到並隔離病人,切斷傳播渠道,這是中國成功抗疫的經驗。目前,美國已有27個州發布禁止出門的命令。但由於試劑盒檢測能力相對不足,現在還只能優先檢查有症狀者,故還有大量無症狀感染者沒有被發現。從1月到3月29日,76萬人進行了新冠病毒測試,15.9%的測試者陽性。可喜的是,3月27日,美國FDA批准了雅培公司研發的新冠快速診斷方法,約5到15分鐘即可以得到檢測結果。可以預測,未來數周內,美國檢查能力會突飛猛進。
由於疫情發展迅猛,醫療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嚴重短缺。紐約州長庫莫呼籲退休醫護人員重返醫院,加入抗疫隊伍。鑒於老年人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不少人對這一呼籲持反對態度。但是,截止到3月27日,有6萬餘名醫護人員簽署了志願工作協議,並陸續從全美各地飛到紐約。
這些永不言棄的科學家和無私無畏的醫務工作者,才是抗疫成功的真正神藥。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高翔(賓州州立大學教授、流行病學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ij-aXEBfwtFQPkd8o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