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叛亂,一位小人物及時告密,皇帝御駕親征,避免了生靈塗炭

2019-11-18     博史通今

公元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在濟南前往北京的必經之路上,幾名訓練有素的黑衣武士正在追殺一位中年人,中年人心急如焚,他拚命拍打胯下的黑馬,多麼希望這匹馬能夠長出兩個翅膀。這位被追殺的中年人名叫李浚,時任山東濟南道監察御史(從五品)。李浚之所以拚命逃跑,並不是怕死,而是怕自己一旦被殺,就會有更多的人死去。因為他此行是去京城報信的,一旦報信失敗,必將天下大亂。

李浚,又名李濬,字伯淵,山東樂安州人。朱棣時期,李浚因為博學被推薦入太學,後來被朱棣任命為濟南道監察御史。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明仁宗繼位。李浚因父親去世,便向朝廷申請丁憂,回家為父守孝。在明朝,道監察御史是從五品官,李浚既不是地方督撫,又不是朝廷大員,沒想到會有一件天大的事,落到他這個小官身上。

在當時,樂安是漢王朱高煦(朱棣次子)的封地。幾天前,漢王朱高煦意圖發動叛亂,在舉兵之前,大肆收買人心,李浚也被朱高煦派人邀請「共謀大事」。李浚接到朱高煦的邀請後,假意答應,然後偷偷派人通知濟南指揮使靳榮,希望靳榮能夠用八百里加急通知朝廷。不料,靳榮早已和朱高煦串通一氣,竟然派人來抓李浚,李浚僥倖逃過靳榮的抓捕後。親自前往京城告變。一路上,朱高煦派人沿途追殺李浚,所幸李浚躲過追殺,喬裝打扮,改名換姓,最終到達京城。《明史·朱高煦傳》記載:

御史李浚以父喪家居,高煦招之,不從,變姓名,間道詣京師上變。

朱高煦是太祖之孫,成祖之子,因軍功卓著,被封為漢王。朱高煦早有不臣之心,朱棣在位期間,朱高煦就覬覦太子之位,屢次設計陷害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再加上朱棣偏愛朱高煦,因此朱高熾的太子生涯過得如履薄冰。朱棣本來封朱高煦去雲南,可朱高煦就是不肯離開京城,因為他知道,只要他在京城,就有實力和哥哥朱高熾一爭。可惜的是,朱高煦的野心過早暴露。《明史》記載:

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

朱高煦屢次打壓太子,還屢次成功,非常得意,於是就自比為唐太宗李世民。他和李世民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皇帝的次子,都是戰功卓著,都有一個當太子的大哥。所以,朱高煦要向李世民學習,要扳倒(除掉)大哥。這引起了朱棣的重視,因為萬一朱高煦來一場「玄武門之變」,朱棣豈不成了「太上皇」李淵了?

正在此時,朱高煦突然上奏請求為自己增加兩個衛的兵力。朱高煦手中的兵權越來越大,朱棣越來越不放心,最終,將朱高煦封到樂安,強制朱高煦離開京城。朱高煦心有不甘,一直在等待機會,重奪皇位。父兄在位時,朱高煦沒有等到機會。直到侄子朱瞻基登基時,朱高煦終於按捺不住,起兵叛亂。只是朱高煦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預謀已久的造反計劃,竟然被一位從五品的小官給告發了,不得不倉促起兵。

明宣宗朱瞻基在接到李浚的消息後,大驚失色,確定朱高煦的確在發動叛變,於是在大臣楊榮等人的建議下,連忙御駕親征,這場叔侄之爭打響。

朱高煦雖然自比李世民,但當明宣宗御駕親征時,朱高煦卻沒有表現出多麼出色的軍事能力,最終被明宣宗圍城,朱高煦不得不投降,最終被侄子活活烤死。

朱高煦之亂是明朝歷史上第二次藩王之亂,這次叛亂被迅速平定,明朝百姓免遭生靈塗炭。但是,很多人只知道明宣宗御駕親征,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場叛亂的背後,有一位叫李浚的小人物,他在關鍵時刻不顧生命,冒死前往京城報信,最終立下大功。李浚身為小官,完全可以不用背負如此重要的使命,但他卻為了天下蒼生,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此人值得敬佩。

本文參考:《明史·朱高煦傳》《國朝獻征錄·漢庶人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czXgG4BMH2_cNUg-ih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