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了一則視頻,很受觸動。
視頻標題名為 《有對不掃興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一打開,是作者和父母在一起時,各種其樂融融的畫面:
「大晚上嘴饞了一起下樓買冰棍吃。」
「心血來潮畫了奇怪的妝,不會被教育不會被說奇怪。」
「帶他們出去外面吃好吃的,不會被說浪費錢,大家都很開心。」
……
就是這麼一條簡單的視頻,不狗血不獵奇。
怎麼就火了呢?
一個評論點明了背後的真相:
「273.5萬個點贊,代表273.5萬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瘋狂羨慕著。」
「羨慕」這種情緒:
往好聽了說是「嚮往」;
往現實點說,卻是因為很難夠得著,或者幾乎得不到。
不同於視頻中一家三口的和諧融洽。
更多讀者和身邊的朋友,遭遇到的是「被父母各種掃興」:
每次家人聚餐,到最後總會演變成「飯桌教育」,而自己就是被批鬥的對象;
某次考試成績不錯,拿著成績單向父母「炫耀」,換來的卻 是一頓數落和打壓;
就連出去玩得太開心,也會被父母教訓「亂花錢、不務正業」;
……
每次家人聚餐,到最後總會演變成「飯桌教育」,而自己就是被批鬥的對象;
某次考試成績不錯,拿著成績單向父母「炫耀」,換來的卻 是一頓數落和打壓;
就連出去玩得太開心,也會被父母教訓「亂花錢、不務正業」;
……
如果把快樂的情緒比作一個個氣泡,那父母掃興的話語,就像一根根刺。
總是在你情緒高昂的時候,冷不丁冒出來戳破你的泡泡。
「別得意忘形!」
「有什麼好開心的!」
那些經歷過的人,自然會深深懂得,這個短視頻背後強大的情緒價值:
擁有「不掃興」的父母,究竟有多爽。
「掃興」這個詞,說出來可能有點不太好聽。
但十點君身邊的朋友,甚至網上很多人分享的故事,都在不斷印證這一點。
「我的父母,總是能在我跟她分享我快樂的時候,出言打擊。
關鍵是,她自己還不覺得那是打擊,真的很傷心。」
過年期間,她為了讓父母放鬆一下,便提議帶父母去動物園玩。
「當時他們明明也高高興興地答應了。」
但因為人太多,他們排隊等了很長時間。
媽媽逐漸不耐煩起來,轉頭朝著她喊道:
「煩死了,要不是因為你,我才不來遭這個罪呢!」
原本期盼著父母能開心的網友,臉一下就垮了下來。
「那一刻,我覺得好委屈。」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
很多父母都會特別喜歡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然後讓孩子背上一種莫名其妙的負罪感。
一旦發現孩子過得「太舒服」,就會把這些付出拿出來再說一遍,以此來確定自己的權威。
在網上刷到過一篇帖子,帖主說:
自己因為忙工作,常年不著家。
有次爸爸生病了,爸爸媽媽不想讓她擔心,就瞞著她做了手術。
結果,在一次很小的家庭爭吵中,媽媽直接掀開了爸爸的衣服,讓她看肚子上的疤,然後狠狠地指責她:
「你只知道自私地過你自己的生活,我們就算死在街上你也不會在乎!」
那一刻,她的心裡充滿了愧疚和自責,還有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壓在我肩上的好像不僅僅是關於家庭和性別的重量,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我說不清,只覺得很累。這些疲憊在絕大多數時候只像一聲嘆息一樣輕,又在某些時刻像一座山那樣重。
壓在我肩上的好像不僅僅是關於家庭和性別的重量,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我說不清,只覺得很累。這些疲憊在絕大多數時候只像一聲嘆息一樣輕,又在某些時刻像一座山那樣重。
這些被不斷「掃興」和「潑冷水」的孩子,內心總是背負著對父母深深的愧疚,以及深深的自我懷疑:
聽到爸媽訴說自己的不容易,心裡會覺得很難受;
自己出去玩,一想到父母在奮力幹活的場景,內心就會被狠狠刺痛一下;
取得了一些成績,第一反應不是雀躍,而是提醒自己「謙虛使人進步」。
聽到爸媽訴說自己的不容易,心裡會覺得很難受;
自己出去玩,一想到父母在奮力幹活的場景,內心就會被狠狠刺痛一下;
取得了一些成績,第一反應不是雀躍,而是提醒自己「謙虛使人進步」。
因為每次他們快樂的時候,父母總會強調自己的苦難。
慢慢地,他們就會在腦海里形成一種認知:
快樂是不被允許的。
好壓抑。
除了訴說自己的不幸外,「掃興」的父母還總是下意識地否定你。
分享美食,他們會說「垃圾食品」;
分享遊戲,他們批評「玩物喪志」;
分享電影電視劇,他們毫不理解「啥玩意兒?又不是真實歷史,瞎編亂造」。
明明是最親近的人,明明是想通過分享拉近彼此關係,收到的卻是比利刃還傷人的話。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失望性隔離」。
它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當孩子一次次失望積累,就不願意再跟父母接觸,以免自身遭受傷害。
久而久之,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便會越來越淡漠。
更有甚者,會在不斷碰壁中,模糊甚至喪失自我的價值。
著名的作家三毛,在才情被大眾認可和喜愛的同時,卻花了大半輩子與父親抗爭。
因為她發現自己無論怎樣優秀,都難以得到父親的讚許。
她曾寫信給父親,言語中充滿了悲涼: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每一個被否定的孩子,都是如此。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父母的認同。
敏感而自卑。
那麼,為什麼父母總是會習慣性地「掃興」呢?
「我的父母,是不是打心眼裡不希望我過得好啊?」
很多人說:
這是「挫折式教育」,打壓你是為了你好,讓你不要太得意。
還有心理學家說:
認同孩子,就意味著自己權威的消失。
出於這種恐懼,父母會下意識地給孩子潑冷水。
但比起這些,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也很根本的原因:
你的父母,他們自己也被困在上一輩的人生劇本里。
他們習慣打壓你、否定你、潑冷水,很大程度,是在「搬運」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前陣子,刷到了另一個家庭出行遊玩的視頻。
標題是 「帶掃興的父母出去是什麼體驗」。
視頻里的父母,更貼近大多數家庭的真實情況。
去了某個景點,父母會不斷說「太貴了太貴了」;
吃一頓飯,他們知道價格後,會驚訝道「這麼貴啊?還不如回家做飯」。
但不同的是,面對父母的掃興,這位作者沒有隻顧著抱怨和委屈。
而是選擇認真去觀察、聆聽父母「掃興」話語背後的意思。
她發現,父母幾乎每一句都是回落到金錢上。
「他們窮怕了。」
是啊,父母「掃興」的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從小到大苦慣了。
定期犒勞自己、出行遊玩、看到喜歡的事物就買買買,換作是父母年輕時,那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他們早已把「委屈」和「虧欠」自己,刻在骨子裡。
當負面情緒成為了常態,快樂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一種過於陌生的情緒。
所以,與其說他們「掃興」,倒不如說:
他們只是被困在了父輩遞給他們的人生劇本里。
一味地指責,顯然是不公平的。
其實仔細想想,又有多少人的父母,不是從苦日子趟過來的呢?
他們從小沒有體驗過快樂的童年,甚至早早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扛起了生活的重擔。
為家庭付出,為他人付出。
有太多的不得已,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憤懣,卻只能藏在心裡。
久而久之,他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一個沒有體會過真正快樂的人,要怎樣才能認同快樂,並發出自然的笑聲呢?
一位心理工作者說的話,我聽後仿佛被擊中一般:
「他們不只是可敬、可愛或可恨的父母,他們也曾是可憐的小孩。你與父母之間,從盲目的愛,到激烈的恨,再到深深的看見。」
「藉由看見,你終於成為了一個成熟,能理解複雜性,與世界和解的成年人。」
所以,我們不妨嘗試著看看父母曾經走過的路,然後把自己代入進去,或許我們就能提前找到解題的思路。
看到這裡的你,也許是曾經被不斷潑冷水的「孩子」,或許是正在思考的家長。
十點君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抨擊那些「掃興」的父母嗎?
並不是。
十點君並不希望它變成大家純粹宣洩情緒的陣地。
就像上面說的,或許真的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更多情況下,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我曾經和很多朋友聊過,發現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過原生家庭的傷害。
如果選擇繼續困在過去,只會徒增傷害。
主動改變,才能擁有更加自洽平靜的心境。
被潑冷水的孩子,在長大後,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和父母相反的劇本。
在這裡,十點君整理了兩個小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多關注別人的讚許
被不斷否定的孩子,長大後總是缺乏自信、自卑感重。
但如果試著回想,你就會發現:
還是有很多人曾經誇讚過你的。
可能是某一次,你穿了父母討厭的裙子,卻被朋友誇讚好看;
也可能是你那份被父母瞧不上的工作,卻讓你賺到了很多錢、獲得了不低的成就、獲得了朋友的艷羨。
請深深記住這些讚許,因為它們都在證明著,你身上有很多閃光點。
(2)停止向父母尋求認同
作家洪晃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我們的存在感,必須來源於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喜歡。」
從前,我們只能承受父母「潑冷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但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可以通過別人和自己,建立起更完整的認知體系和價值觀。
當然,不向父母尋求認同,也並不代表要和他們站在對立面。
而是嘗試著接納他們,接納自己。
允許父母暫時找不到表達快樂的方式,也允許自己有表達快樂的權利。
如果你現在還做不到「不被影響」,可以先試著「隔離」;
當你有足夠能量,不會被輕易影響和打壓,再去試著帶動父母。
或許那時候,他們就能通過你的帶動,走出父輩人生劇本的苦悶,也能嘗嘗快樂的滋味。
當然,這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另外,十點君也希望看這篇文章的父母,能試著去理解孩子想要和你分享快樂的心情,哪怕一點點。
一直喜歡的畫家黃永玉老師說過這樣一段話,放在結尾,希望大家都能夠:
「明確的愛,直接的厭惡,真誠的喜歡。
站在太陽下的坦蕩,大聲無愧地稱讚自己。」
要常常記得,你值得一切的美好。
往前看吧,那裡有光。
點亮文末的 【在看】,動手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早日走出父輩劇本的怪圈。
也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自己和父母的故事~
作者 | 阿慌,慌慌張張,不只為碎銀幾兩。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