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教我發展金點子·共同富裕 | 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民扶一把

2022-03-03     廣州日報

原標題:總書記教我發展金點子·共同富裕 | 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農民扶一把

把總書記關心的村裡件件「小事」做好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陸河縣河口鎮營下村黨支部書記 李金東

今年是我第五次進京參加全國兩會,心情特別激動。五年來,我最期盼的就是在每一年的全國兩會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我最開心的就是走進田間地頭宣講,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凝聚父老鄉親共識;我最努力踐行的就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紮實推進高質量鄉村振興,帶領村民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一步步堅實的腳步。

我對自己第一次進京履職並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的情景記憶猶新。2018年3月7日上午,總書記來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我作為唯一一位在會上發言的農民代表,以「實施美麗鄉村戰略,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為題向總書記作彙報。總書記不僅非常認真聽我講村裡的件件「小事」、種種變化,還邊聽邊記,並且問得非常細緻。

作為來自海陸豐革命老區的一名村支部書記,能夠見到總書記並得到教導,我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同時,我也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倍加珍惜這寶貴的履職機會,學深悟透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並在農村工作實踐中堅決貫徹落實到位。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我們陸河縣河口鎮營下村位於海陸豐革命老區核心區域,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山村,這裡生態環境優越、農業資源豐富、文化資源尤其是紅色資源獨特,可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條件和優勢,但是交通信息還比較落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村民們渴望富裕、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願望十分強烈。

這幾年,對標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我們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營下村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美麗客家新山村」為發展目標,重在打基礎、突出高質量,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實施。

同時,我們也注重做好農業主業文章,營下村山多地少,我們通過土地流轉800畝推動成立了兩個新型經濟種植合作社,打造「三溪稻花魚米」中高檔糧食品牌,還舉辦「稻魚之樂農耕文化節」,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體驗農耕文化和客家民俗風情。在推動村裡道路升級改造方面,我們開展了占道違建拆除行動,拓寬了村民出行道路;同時,我們新農村理事會倡議,以政府鼓勵獎補、在外鄉賢捐資、村民集資投勞的方式,對圳口環村村道進行了擴寬、硬化改造。此外,我們還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修建雨污分流管道10餘公里,修建村民公園2個、村民文化廣場1個,全村綠化面積近7000平方米,基本達到「乾淨整潔村莊」標準。

除了改善村裡人居環境外,村裡還完成了兩大幸福工程:營下村濱江公園已於去年7月正式建成開放;村民安全飲用水工程完工,成功地解決了乾旱季節沒有水源供應的問題,村民們喝上了優質、放心的山泉水。

現在,營下村已發展成為擁有常住人口6000餘人,環境優美、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客家新山村。我的心中有了一個更為清晰的藍圖:要憑藉眾多鄉賢在珠三角地區舉辦民營教育的資源優勢,深挖紅色、農耕、客家、實踐等元素,籌備建設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此外,我們將開發陸河八景之一「南屏雄獅」——獅子嶂,依託綠色生態的山區腹地,打造知名戶外運動旅遊基地;同時,積極引進數位技術,實施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

每天思索如何帶領村民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廣州市海珠區派駐梅州市豐順縣潘田鎮新聯村第一書記 潘衛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21年7月我被派駐豐順縣潘田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工作,併兼任潘田鎮新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新聯村位於潘田鎮南部,屬「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林區地帶。駐村7個多月來,如何帶領村民早日實現共同富裕是我每天思索的問題,我與村「兩委」幹部共同研究制定了《潘田鎮新聯村鄉村振興5年規劃》,並設立「鄉村振興項目庫」,通過培育主導產業,帶動傳統農業升級轉型,全面打通生產鏈、加工鏈和銷售鏈。這幾個月我牽頭的項目共計幫助新聯村經濟聯社銷售農產品約77萬元。同時引進光伏產業和鄉村旅遊業,以期增加村集體收入。

我們推動新聯村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發展農業加工產業。經各方努力,豐順縣稻穀烘乾廠、大米加工廠等簽約落戶新聯村,廠房建設工作正有序推進中。同時,注重加強教育培訓,實現人才強村。引入「初心優品消費幫扶驛站」以及多個著名電商平台,開設鄉村振興大講堂,邀請電商平台為村民開課傳授銷售技能,讓優質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更好地對接大灣區市場。

下一步,新聯村將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力爭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組織銷售、統一策劃宣傳,打造新聯村農產品品牌,擴大銷售渠道,引導扶持經營能手帶頭組建聯合銷售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帶動實現產業富村。

喜歡去田間地頭做服務做調研

廣州市人大代表、90後返鄉新農人 沈燕芬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作為農二代,在鄉村振興的號召下,以及受父親的影響,我於2020年2月從深圳辭職返鄉,成為一名新農人。我們一群90後大學生返鄉成為新農人深入到農村一線田間地頭,做服務,做調研。圍繞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問題,不斷探索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

通過主導規模流轉農村閒置田地,實施規模土地綜合整治和復耕舉措,我們有效盤活了近2000畝農村閒置田地的利用,並協助增城區、黃埔區等多個鎮街完成撂荒地開荒復耕種植面積超1000畝,先後完成了7條村的整村推進機械化試行工作,年度服務面積超32520畝,服務農戶數3786戶。在「網際網路+農業」趨勢下,我們以網紅女農機手為品牌IP,在各大媒體和短視頻平台輸出;並著手「遇稻里」增城絲苗米品牌建設工作,自主開發「增城農特產館」小程序,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自產自銷模式,逐步發展本土絲苗米特色品牌。

展望未來,我們將聚焦農業綜合服務的示範帶動,以「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鏈條,走專業化作業、規模化生產、資源共享之路,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條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把小農戶引入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發展軌道,以服務帶動助推鄉村振興,助農增收。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家源、廖靖文、徐靜 通訊員增宣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家源、廖靖文、徐靜 通訊員增宣

一圖設計:劉贊文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b146d73d714f2d89d8349e7d31ea268.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