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行:濕地心 名勝情

2019-11-07     最憶是巢州

作者:方培龍

今天是周日,是我覺得非常輕鬆的日子,總想好好玩玩,放鬆一下。周一至周五,上班時間趕得緊,今天一定要出去走走。到那裡去呢?東南西北,方圓幾十公里我幾乎都跑遍了,好像都沒有什麼誘惑的了。今天是陰天,深秋的寒氣讓我放棄了騎摩托車出門的計劃,決定開車出門。把車子開出校園的一剎那,我才明確了要去的地方,計劃先到月亮灣濕地公園走走,然後到忠廟看看,如果時間許可的話,再到長臨玩玩。

一、獨步月亮灣

到月亮灣的路我不知跑過多少遍了,從我出門到欄濱路口約1公里,從331省道到105省道11公里,從105省道到濱湖大道4公里,從欄濱路與濱湖大道交叉口沿湖濱大道向西跑8公里就到月亮灣。到了月亮灣,我停車下來,看到停車場空蕩蕩的,除了一輛固定的城鄉班線的公交車外,就沒有別的車了;廣場上見不到遊客,只有邊上有幾個當地的農民在擺攤子,攤子上賣的就是我們最為常見的山芋、花生和農家的小菜或乾菜。此情此景我多少有點意外,今天畢竟是星期天,這裡畢竟也是個國家級的濕地公園,而且這裡還不收費,怎麼會這麼冷落呢?我心中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這裡不收費,該來的人早就跑厭了,再補充解釋就是景的單調和陰天。

雖然今天這裡沒有什麼人,但我卻感到無比的欣喜,正如有句名言所說「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今天走在月亮灣的漫步道上,我有一種久違的狂歡之感。雖然沒有陽光,但我心裡卻是暖暖的;雖然天空灰濛濛的,我覺得比朗照時更富韻味;雖然垂柳葉已凋殘,但我卻覺得更見婀娜……這一切讓我忽然有了久違的親切感。我曾在去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來這裡,在湖邊靜坐了一個下午,坐出了一篇拙文:《獨坐月亮灣》。今天,走到我曾坐著不想離去的地方,只是本能地打量了一下,就默默地邁步向前了。

走在湖邊的漫步道上,左邊是廣闊無垠的巢湖水,右邊是濃密的茂林,獨自悠閒地走在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上,如果失去了方向,邁錯了步伐,向左就走進了萬丈深淵,向右就走進了高聳林莽,唯有不偏不倚,心無旁騖,沿著漫步道才是愜意的徜徉。

今天真是好日子,雖有寒意但無冷風,湖有漣漪但無浪濤,樹有落葉但未凋零,參差綠野但無鳥噪。走在無人的道上,我能清晰地聽到自己舒緩而均勻的腳步聲,我越走就越擔心自己稍不留心,一個大步,就有可能把這讓我心神陶醉的寧謐走碎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說:「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裡。」我忽然覺得大師的話說到了我的心坎上了,今天的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讓我此時此刻在這裡獨享了,這是生活的恩賜,是生命的高歌。

二、 湖水之思

這樣無憂無慮地走著,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這是怎樣的愜意和神爽啊!走著走著,視線還是被遼闊無邊的白抓住了,它的廣袤讓我陷入了沉思。從傳說中的陷巢州,直到此刻我眼前白茫茫的一片,巢湖的水不是一直這樣嗎?古人不見今湖水,湖水曾經潤古人。千萬年,湖水還是一樣的平淡以對,無論是叱吒風雲,還是卑微低賤。蘇軾在《赤壁賦》面對月明星稀、浩浩江水時如此地感慨曹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蘇軾眼中偉大如曹操尚且在歷史的洪流中隨浪花淘去,自感人生之短暫、渺小:「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在我的眼中偉大如蘇軾尚且天地蜉蝣、滄海一粟、須臾人生,那平凡如我者還有什麼呢?最多也就輕風微塵吧!湖水不因春夏而多情,不因秋冬而悲慨,不因高聲而狂舞,不因低吟而消沉,千年一白,萬年一色。在大湖面前,人之渺小、人之短暫不足掛齒。蘇子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也。」今天湖邊的我適,不知是否有蘇大文豪「共適」的況味!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有月亮灣一段獨樂的漫步,有湖邊的「一適」之思,樂其所樂,逸其所逸,夫復何求?

三、步行驚變

離開月亮灣才九點多鐘,直奔下一站——忠廟。忠廟,我去的次數也不少,今天是周日防止人多,車不好停,到達忠廟,在碧桂園的位置我就把車停了,然後再走進去。這樣既好停車又便於走走鍛鍊鍛鍊,還可以看看路邊的風景,真是一舉三得。走著走著,看到路兩邊的景變,我真的非常驚訝。我才隔了不到一年,忠廟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前次來,路還是現在的路,路兩邊還是老舊的樣子;今天路的兩邊有了彩色的人行漫步道,漫步道邊有各色各樣的的休息椅和時尚的帆布太陽蓬,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個造型別致的雕塑,簡直就像一個時尚的公園,我由衷的感慨:忠廟的變化真大!


當我走到那個台階處,好像三扇門一樣,從這裡下去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忠廟,因為寺廟和上島碼頭都在這一塊。這「三扇門」中間改成了柏油坡路,僅容一車上或下,兩邊的「門」都是供行人的。

雖然忠廟的變化是驚人的,但我認為變化最大的就是在進這「三扇門」之前,路的左側開闢了一個旅遊商品經營廣場,廣場上傳來各種叫賣的吆喝聲,加上廣場上有個五顏六色的小風車走廊,很誘人,而這種經營特色旅遊產品的地方也是我最喜歡、最陶醉的地方。從各種設施判斷,這裡投入使用時間並不長,但我很期待,決定還是先看看別處,回頭再來這裡好好地流連一番。

走下「三扇門」,不遠處就是上姥山島的渡船碼頭,今天遊人並不多,碼頭停著兩艘大渡船,大船邊上有兩艘小快艇正在上人。我無意於上島,只是路過碼頭漫不經心地看看。走過碼頭,看到一塊巨大的原石碑,石碑上面鑲嵌一枚圓形的「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金屬徽標,徽標下面有三行字,中間一行大字是「巢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字的右邊是一行小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二〇〇二年批准」,左邊是另一行小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監製」。這一塊原石碑矗立在這裡,是告訴所有來此的人,這裡是個很不一般的地方,只得你來此一游。

四、窾坎鏜鞳之廟

走過石碑就是這裡的標誌之一「忠廟」,忠廟現在是個有三層含義的名稱。第一是指忠廟是巢湖市的一個行政區劃,忠廟鎮,例如:忠廟今年的旅遊業績突出;第二是指風景名勝區,例如:大家相約到忠廟去玩;第三就是指寺廟,例如有遊客進忠廟敬香祈福。這裡當然是第三層含義。據忠廟碑文介紹,因地處廬州和巢州之間而得名「中廟」,又名忠廟、太姥廟。


忠廟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239年),到南唐時初具規模,元朝將廟基圈拱成橋,稱鰲背洞。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李鴻章倡募重修,修建後的中廟分前、中、後三進大殿。後殿在1948年火災中被毀。現存的前殿、中殿為清代建築。我也多次進過中廟,第一次進去看到一口井,從井口向下一看,竟然看到的就是湖水,用桶就可以直接從湖裡汲水,廟居然就是拱建在湖上。住在廟裡的僧人們是否會在「風水相吞吐」的時候聽到蘇軾在《石鐘山記》里所寫的「窾坎鏜鞳」之聲呢?大風颼颼,浪入拱內,會否廟宇震顫,令人不寒而慄呢?我乃俗人,無知俗問。

看碑文才知自己是多麼的無知:「中廟可謂中國古代臨水建築的傑作,其建築結構對自然環境變遷進行了動態的彌補和修繕,體現了古代工匠尊重並適應自然環境的建築理念。中廟橫峙巢湖北岸,凌空映波,樓台承月。其背倚朝霞,面對老姥,東顧巢伯鳳高,西望蜀山嶺秀,湖天一色,景觀奇特。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曾題贊中廟為湖天第一勝境。」

五、粗糙的二胡聲

我未走進廟內,站在廟門前看看舊物賞賞新景,忽然廟的對面商鋪式的房子裡傳來了二胡聲,我雖然是個音樂的門外漢,但從傳來二胡聲可知這應該是個自我陶醉者的粗糙演奏。我的鄉野生活告訴我,鄉下能夠拉二胡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我循聲走過去,看到的竟然是個陌生的熟人。說陌生,是因為我倆並不認識;說熟人,是因為我每次到忠廟都能碰到他,並與他聊上幾句。此人就是很多年一直在距離寺廟大門不遠處的擺攤人,他很善談,也很風趣,他文化不高,但閱歷豐富。每次到忠廟,他的攤位是我必到的「景點」。他的那些所謂的旅遊商品,只適合那些很少出門的人或感到新穎的孩子們。我從未買過他什麼商品,但每次在他的攤前總是逗留足夠長的時間。從他的商品談起,人多時,我就問問這問問那,算是做個廣告;沒什麼人時,我會聽他講一些自以為傲的故事,這樣,他既不影響做生意,也還樂意跟我聊。

今天的忠廟,環境整潔美觀,他失去了攤位,不知在規劃的經營廣場裡是否還有他的位置。當我走近二胡發聲的房子,看到裡面並不是商鋪,我打算好好聽聽這悽厲而粗糙的二胡聲,看是否能聽出春夏秋冬、風霜雨雪中擺攤的況味。遺憾的是二胡聲被孩子的哭聲和女人的喊聲關停了,只見那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擺攤人放下了二胡,嘴裡叨嘮著走向了那個哭泣的孩子,我終於未能與他說上話,也未能再聽到二胡聲,帶著無以言表的失落感悻悻地離開了。走到一拐彎就看不到二胡房子的時候,我若有所失地回頭,未能見到那個擺攤的拉二胡人,我想也許他在忠廟的美麗進程中走進了天倫之樂,也許他正在用粗糙的二胡聲倡揚他含飴弄孫的滿足,我只能在心裡感嘆此行忠廟失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六、最好的旅遊商品

既沒見到「攤」,也失去二胡聲,讓我此行無意中多了一些惆悵,草草地轉轉就準備離開。當我再次走到「三扇門」的地方,腳步好像被無形的磁鐵吸引著,徑直邁向了那個特色旅遊商品經營小廣場。吆喝聲此伏彼起,這裡全是簡易的帆布帳篷式的一間一間連體攤位,我並不打算買什麼東西,但喜歡看。我不管到哪裡旅遊,最喜歡看的就是當地經營的旅遊商品。儘管有人喜歡風景,有人喜歡名勝;有人喜歡吃,有人喜歡喝,而我就是喜歡逛旅遊點的商品店。我其實買的很少,也知道不管哪裡旅遊點賣的東西,顯然要比商場要貴的多,因為遊客和經營者都知道彼此就是一錘子買賣,不是被誘惑到不能自已也是絕對不會出手的。

我喜歡逛旅遊品經營點,是因為我認為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而最能承載和表現這種獨特文化的就是當地的旅遊產品。像那些在這裡有,那裡也有旅遊商品,與超市、商場何異?充其量也就是賣個一般需要,如何談得上地域特色、地方文化?今天轉中廟,讓我感到特別高興,因為經營的旅遊商品就是最能代表忠廟特色的商品,主要是魚和蝦。魚有活魚和乾魚,乾魚有散裝和真空包裝,品種有銀魚、白條、鳳尾魚;蝦有蝦皮和蝦米,品種有河蝦、白米蝦,規格有大有小。看到這些魚蝦想到的就是巢湖,看到巢湖想到的就是這些魚蝦,無論你是不是巢湖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旅遊商品。

老天給了我們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美景,同樣給了我們不同的產出和不同的文化,感受不同才是旅遊的出發點和最大的快樂。這個「不同」無論你接受還是不接受,經歷和體味的過程就是旅遊的美好和快樂。

我曾在25年前一個人到寧波玩,有天我去轉菜市場,發現很多人圍著一個攤位,我很好奇,湊過去看看,原來是賣一種很小很小的烏賊魚。買的人遞上15元,攤主用一個長勺舀上一勺,放到一個一次性的杯子裡,然後放一根篾簽。買的人接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吃起來。看到圍的人也多,吃的人也陶醉,我想一定是這兒有特色而又流行的吃了,好不猶豫就擠上前去買了一杯。我也像當地人一樣,拿起篾簽,戳了一隻小小的烏賊魚就塞到嘴裡,一口咬下去,那種海腥味是我這個不知海產品是啥樣的人無法承受的,隨即吐出,嘴裡還是腥的翻胃。再看看那些圍攏的人和一個接一個往嘴裡塞的人,我很費解地說了句:「這東西怎麼能吃呢?」隨後就把手裡的一杯小烏賊魚扔了。

就是這次寧波之游,我看寧波人最喜歡吃的是泥螺,我離開寧波時毫不猶豫,70元買了兩瓶,瓶比王致和豆腐乳的瓶還要小,這兩瓶泥螺應該花掉了我一個月的工資,可是回家也就一筷子,家裡人都不喜歡那個味,兩瓶泥螺不久就被扔了。後來聽我一位同事說,泥螺在寧波那邊是上品,一般人家請貴客才吃泥螺。不知今天的寧波是什麼樣子了,但是我覺得泥螺就是最好的旅遊商品,因為它是當時當地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產品,它讓我永遠記住了那個地方。

今天,走在忠廟的旅遊商品市場上,最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文化代表的就是巢湖的魚蝦,每個來到這裡的人,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魚蝦,都會因魚蝦而忠廟、因忠廟而魚蝦,所以我認為魚蝦是忠廟最好的旅遊商品。當我看到10元3三串的油炸鳳尾魚或銀魚時,心裡替忠廟高興,因為魚蝦變成了方便的零食,既有利於遊客們及時感受巢湖的美味,又豐富了忠廟魚蝦的經營方式。

在市場內走著走著,忽然被最後兩個攤位震驚了。兩個攤主看上去年歲較大,衣著很樸素。攤上擺著山芋、南瓜、鹹菜,攤位前沒有一個顧客。兩位攤主縮瑟在最後的攤位,既不吆喝也不張揚,只是靜靜地呆在那裡看著別人攤上的忙碌。我隔著一段距離,定定地看著這兩個冷寂的攤子,心想自己不就是吃山芋、南瓜、鹹菜長大的嗎?我媽媽賣過山芋、南瓜、鹹菜嗎?今天在這賣的山芋、南瓜、鹹菜是他們自己種的嗎?即使攤上的山芋、南瓜、鹹菜全部賣掉又能賣幾個錢呢……想著想著,我默默地移開了視線,看到一排全是賣毛蟹的。此時已經11點多了,想到媽媽還在家裡等我回去吃飯,我即刻過去買了幾隻毛蟹,就驅車回家了。

從國家級濕地公園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讓我感受了周日獨行的輕鬆愉快,讓我在行走中感悟時光的荏苒,讓我在領略環境巨變中知曉了生活的美好,讓我在旅遊商品中懂得了珍惜。周末,出去走走,生活比想像的美好和豐富!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WaXQ24BMH2_cNUgzD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