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麟游九成宮旅遊散記

2019-08-07     扶風同城

麟游九成宮旅遊散記

來源:扶風微傳媒

文/劉新科

(陝西師大退休教授)

今年三伏天,天氣酷熱難耐。悶坐在蒸籠似的西安家中真是遭罪。想像當年唐長安城的帝王將相如何消夏,無空調、無冷氣的宮中,大概也不比老百姓舒服多少,且皇上還要上朝理政,批章頒旨吶,也真是難為他老人家了。說起麟游,與我還是有些淵源的。一百多年前,我的祖先就曾在此地生活過。清朝末年,曾祖父因病去世。曾祖母趙太夫人鑒於在老家已無法立足,便在扶風縣北鄉西白龍村娘家人的資助下,帶領三個剛成年的子女(我的兩個爺爺和姑婆),赴麟游縣廟灣鄉三家村,在山區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兩位祖父在山區辛勤勞作,創業發展,使他們在當地小有名氣。1925年,大祖父被當地民眾推選為群眾自衛組織的領頭人,他勤苦學習,舞刀弄槍,很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保護了一方民眾的平安。但也引起了一些打家劫舍的土匪們的忌恨,欲置之死地而後快。1926年,中國大地,軍閥混戰,「撒向人間都是怨」。土匪們趁此機會,洗劫了廟灣三家村,搶劫了祖父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並揚言祖父不離開「三家村」,要殺全家以威脅。

在那國破家亡之際,年事已高的曾祖母迫於無奈,為了給劉家留下根苗,只好忍氣吞聲,含恨又領二祖父返回原籍扶風章村。生性剛強、不向命運屈服的曾祖母用在山區積累的銀兩,在老家買地蓋房,重置家業;卻把自己唯一的女兒(我的姑婆)永遠地留在了麟游山區。

1973年,我已在當時的扶風縣文教局工作,為尋找祖根,借一次出差之機,自告奮勇的和名聞全縣的劉治華老師去了趟麟游。我們是從當時的鳳翔縣西路進山的,道路艱險,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才到了麟游縣城。當時的老縣城好像還在一處山頂上,正在拆遷搬往現址,各處殘垣斷壁,沒有合適落腳的地方,給人留下衰敗,落後的印象。

這裡涼快倒是不假,但一到冬季,家家戶戶牆壁中伸出的煙筒都弔掛著長長的冰凌。全縣不足六萬人口。有句笑話說小孩子從縣城老東門開始灑尿走到老西門還未灑完,可見當時縣城之小。這裡的土地貧瘠,多是不長莊稼的石頭山。加上地方上的大骨節病、大脖子病……讓人聞而生畏。傳說自唐朝到民國以來,該縣特准免於兵役,足見其落後、貧窮的窘境。我的尋根的打算也因此落了空。

40多年過去了,我再沒有去過那個令人失望的地方。

西安近40度的持續高溫終結了我的遐想。「不好看也罷,不受熱才是硬道理」。於是在今年七月下旬,我和夫人終於開始了一周的「尋根之旅」。過乾縣,抵扶風,從岐山東邊新修的山區二級公路入山。

剛進麟游縣境,頓感微風習習,涼氣襲人,樹木林立,滿眼蒼翠。這一點,倒和四十多年前的印象一致。這裡因為氣溫的原因,樹葉大多不同於山外,色深且濃,葉汁飽滿,葉面泛著油光。明顯改觀的是進山的道路,已經鋪上了黑色的柏油,新修的雙車道公路,路面寬敞而平坦,汽車穿行其中,已經完全看不到當年沙石路上塵土飛揚的情景。

進入麟游縣城,豁然見一拱門上所書寫著:「離宮之冠,楷書之鄉」,好大的口氣!但確實要承認麟游新縣城變化極大,高樓林立,道路寬敞,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新開發區、縣人民醫院……商鋪各處都有。公交車、計程車……四通八達。極具現代化的音樂噴泉廣場,吸引著無數乘涼的遊客和街道居民。招賢河穿城而過,特別是在九成宮遺址上恢復的宮殿城闕,以及美輪美奐的「西海苑」,青蓮山公園,亭台樓閣,飛瀑流泉……在夜色的燈光中,猶如仙境一般。

四十年的改革、發展,使偏僻的中國西部山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自小酷愛文史哲,了解「九成宮醴泉銘碑」,更是我來此地的重中之重。這不但是因為此碑已被列入國寶級重點文物,而且它也是我四十多年前,前往麟游「尋根」的一大夙願之一。那塊被常人所說的 「奇物」,便是這塊今日名揚四海的石碑了。四十多年前,我僅知道日本人想方設法想瞻仰它而不得。而麟游城關鎮的農家卻當它為茅廁的墊腳石。此碑未遭文革「粉身碎骨」之禍,大概也因它那不潔不雅的處境也未可知。更想不到的幾十年後它對一個山區貧困縣將意味著什麼,它將會成就這裡怎樣的一種輝煌。

時過四十多載,我再見到這塊碑石時已今非昔比,它已在原址上完整地豎立了起來,雖然碑身布滿裂痕,字跡斑駁,然而卻被很好地保護了起來,周身用角鐵和玻璃鋼完全封閉,顯得高大而尊貴。舊亭子也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兩重檐的宮殿式建築。石碑命運的變遷,也昭示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的尊嚴的恢復,同樣地也還原了傳統、知識和古蹟的價值。

「九成宮醴泉銘碑」通高三米有餘,碑身寬近一米,厚盈尺,石灰岩質。碑首六龍盤繞,額陽刻「九成宮醴泉銘」六個篆字。因上千年人為的印拓和撫摸,通身已成墨黑色,並且發著光亮。仔細拍照,回頭對照古籍查看,辨其全文曰: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天子避暑乎九成之宮,此則隋之仁壽宮也。

冠山抗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轇轕,台榭錯落,瞻仰則迢遞百尋,下臨則崢嶸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暉,照灼雲霞,蔽虧日月,觀其移山迥澗,窮泰極奢,以人縱慾,良足深尤。至於炎井流金,無鬱蒸之氣;微風徐動,有淒清之涼。信安體之佳所,誠養神之勝地,漢之甘泉不及尚也。

天子爰在弱冠,謀劃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兆。始以武功一海內,終以文德懷遠人。東嶽青丘,南逾丹僥,皆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台,北拒玄闕,並地列州縣,人充編戶,氣淑年和,邇安遠肅,群生咸遂,靈貺畢臻,雖籍二儀之功,終資一人之慮,遺身立物,櫛風沐雨,子民為心,憂勞成疾,同堯肌之如蠟,甚禺足之胼胝,針石屢加,腠理猶滯。爰居京室,每弊盛暑,群下請建離宮,孰可怡情養性,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深閉固據,未肯俯從,以為隨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惋惜,悔之則重勞,世貴因循,何須改作,於是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仰觀壯麗,可作鑒於既往;俯察卑簡,足垂訓於後昆,此所謂至人無為,大聖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也。

然昔之沼澤,咸引谷澗,宮城之內,本乏水源,求而無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聖心懷之不忘。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乙亥,上及中宮,歷覽台觀,彷徨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注於雙闕,貫串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盪暇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澂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思之不休。將玄澤之長流,非唯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案《禮瑋》云:「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德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鶡冠子》曰:「偉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醴泉出。」《瑞應圖》曰:「王者純和,飲食不進貢,則醴泉出,飲之令人壽。」《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和元年,醴泉出都城,飲之者痼疾皆愈。」可是神物之來,實扶明聖,即可蠲茲沉痼,又將延彼遐齡,因而百辟卿士,相移動色,我後固懷撝挹,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與當今。斯乃天主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但職在記言,屬茲書事,不行使國之盛美有遺典冊,敢陳實錄,爰勒斯銘。其詞曰:

惟皇撫運,奄一全國,千載贗期,萬物斯睹,功魁梧舜,勤深伯禹,絕後承前,登三邁五。握機蹈矩,乃聖乃神,武克禍亂,文懷遠人,書契未記,開拓不臣,冠冕並襲,琛贄咸陳。大道無名,上德不德,玄功潛運,幾深莫測,鑿井而飲,種田而食,靡謝天功,怎知帝力,上天之載,無臭無聲,萬類資始,品物流形,隨感變質,應德效靈,分焉如響,赫赫明顯。雜遝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宮,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綴工,筆無停史。上善降祥,上智斯悅,流謙潤下,潺湲潔白,萍旨醴甘,冰凝鏡澈,用之日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弗休,居崇茅宇,樂不盤游,黃屋非貴,天下為憂,人玩其花,我取本來,還淳反本,以文代質,居高思墜,持滿戒溢,念念不忘,永保貞吉。

對於上述銘文,而今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醴泉銘碑的「三絕」:一是唐名臣魏徵撰文,二是書法宗師歐陽詢所書,三是明君李世民的功業為名匠所刻。而這第三絕中,更多的人則傾向於銘文的精妙雋永和博大精深。

歐陽詢的楷書自不必說,是公認的楷書宗師,從古到今無人能出其右。當此碑完工伊始,太宗李世民便令將其拓印數十張,交予同行的王公大臣們,要求每人必習之,此後唐朝皇家官方辦事行文,皆以歐體為規範。 2000年5月在此舉辦了盛大的祭碑儀式,全國著名的150多名書法家群聚於此,濟濟一堂,足見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我們仔細地觀看了這塊著名的石碑,框算了一下,銘文共計22列,每列50字,共約一千一百多字。其內容主要是介紹九成宮的來歷、位置和形制。當然免不了羅列、頌揚太宗的文韜武略,然而與以往看到的臣對君的頌揚多是些馬屁文章相比,魏徵的頌揚則有了很多深意:

一是開篇描述九成宮的壯美奢華時,特彆強調了太宗的節儉。當年李世民因長安酷熱,勞疾復發,「群下請建離宮,庶可怡神養性」。但是「聖上愛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產」所以此建議當時曾被拒絕。而提出前朝的仁壽宮「以為隋氏舊宮,營於曩代,棄之則可惜,毀之則重勞,事貴因循,何必改作」。所以就有了修修補補,刪繁就簡,去飾取實的做法,裂開的台階用砂石填上,剝落的牆皮用泥巴糊砌,壞掉的宮殿以茅草房替代,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九成宮。魏徵這裡刻意寫出這一過程,實為彰顯並肯定唐太宗李世民不事糜費,勤政節儉的品質,也是對皇上做法的敬佩和鼓勵。

二是銘文中記載的醴泉的被發現被視為祥瑞,公卿大臣們無不歡欣雀躍,引經據典地證明它為好兆頭,但魏徵強調的卻是皇帝並不因此而高興,反而「以祥為懼」。因為前朝就有祥端出而大隋滅亡的先例。這種寫法一方面說明李世民是一位頭腦清醒的君王,同時也是一種巧妙的提醒。

三是休養於如此美景之中,遊樂於恢宏的宮殿之內,帝王又處於貞觀盛世,萬國朝聖,萬民敬仰,這位魏徵大人還是忘不了他的職責所在,提醒太宗皇帝要「居安思危,持滿戒溢」,且「念茲在茲,永保貞吉」。這是全文最後的幾句話,也是魏徵表達的核心意思,體現了一代名臣的良苦用心。據說當年李世民審閱這兩句話時,刪去又圈回,反覆幾次,終於同意保留。雖然談不上李世民能從善如流,但也是一位聽得進逆耳忠言的明君,比我們現代的某些人強多了。

千百年來,醴泉碑前花落花開,人影交織,風雲變幻中仰慕者、臨摩者、感嘆者往來穿梭,透過這面厚重的石碑,人們仿佛觸摸到盛世大唐一個時代的夢想和輝煌。

隨後,唐高宗李治登基,又將九成宮改名為"萬年宮"。史料表明,他和皇后武則天曾先後到此避暑消夏過8次。

除隋、唐兩代帝王、文武重臣外,一些文人學士也曾涉足九成宮。才子王勃就在這裡曾寫有《九成宮表與頌》,盧照鄰在這裡寫有《病梨樹賦》,王維、杜甫、李商隱、吳融等唐代著名詩人均在這裡寫過詠頌麟游山水的不朽詩篇(參見當地文人趙玉平先生主編的《古今詩人詠麟游》一書,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醫學家孫思邈還在石臼山採過藥,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然而,繼唐玄宗之後,壯麗的九成宮因無人居住、管理和治理而逐漸荒蕪,終於在唐代末年毀於洪水。

然在新縣城以內,除醴泉銘碑外,另一通碑便是唐高宗李治於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親筆書寫的。《萬年宮銘並序碑》。現位於縣城新城區西北角,碑側有唐高宗會見三品以上文武大臣及學士時命他們自書的姓名,碑上文字冼練,書法婉潤,在書法藝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也是很珍貴的碑石之一。此碑立石於萬年宮永光門外。後世移至現址,流傳至今。碑文為駢體文式,對仗工整,聲韻鏗鏘。文中對萬年宮的宏偉建築、山川形勝、風景氣候讚美有加,同時他面對「貞觀之治」借題發揮,抒發了誓作一代英名皇帝的情懷。是他年青時文章書法的代表作和才華橫溢的見證。備受書家和愛好者的讚譽推崇。

看完「萬年宮銘並序碑」,我們便急不可耐地去瞻仰、觀賞「九成宮」遺址。

一進遺址大門,迎面看到能從外面看到的碩大建築,原來是一支倒立的毛筆造型。它寓意著這裡是書法之鄉,也寓意著唐代諫官秉筆直書的剛直不阿。

除了《九成宮醴泉銘碑》、《萬年宮銘並序碑》和碑亭外,景區還設置了唐初的凌波閣二十四功臣的雕像,一個個栩栩如生,非常生動,我熟悉的幾位有:李勣、張公瑾、程知節(本名咬金)、杜如晦等。後面是新修的兩層高大的《九成宮歷史博物館》。採用聲、光、電的技術手段演示唐太宗接見群臣等壯觀場面,使人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歷史博物館左側是高大、雄偉的皇帝居住之所(因太高、太陡,沒上去)。

「九成宮」遺址西側的西海苑是西臨宮殿群的一所精美、開放的現代公園。從史書和畫作上都不能證明它曾經的存在,但隋唐的建築師們確實在公園湖水的水源地建起了人工瀑布,它是由唐代畫師提供了圖形,現代考古工作依圖索驥找到了提高水位的人工水壩才得到證明的。 西海苑被鳳凰,屏山,碧城,青蓮等山所環伺,湖水由北馬坊河和玉女泉所灌注,加以亭台樓閣,飛瀑流泉,碧波蕩漾,樹木蒼翠,濃蔭蔽日,真是避暑消夏的好去處。

這裡目前雖然還有些寂寞人少,但卻安靜閒適,卻是我喜歡獨處的地方。當然有些遊客根本不可能知道腳下是怎樣的一片神奇之地。四十多年前,我曾經到過此地,和那時的荒涼境況相對比較,你就真能感受到什麼叫蒼海桑田、山鄉巨變了。

炎炎夏日成就了我們的「尋根之旅」,但已經全然沒有了四十年前那種壓抑、困惑之苦,卻有了隋、唐帝王般的感覺。山河依舊在,面貌已全新,讓人心曠神怡,讓人感嘆不已啊。

有離宮必有皇帝禮佛的地方,麟游做為隋、唐最為奢華、寵大的避暑勝地,被當時人們公認為「離宮之冠」,自然會有相應的寺院。距縣城東不到五公里的「慈善寺」就是皇家禮佛的地方,這裡深處峽谷之中,東有漆水河繞行穿過,西面直立的崖壁上就是石佛造像的洞窟,現存三大窟19龕造像,分為隋代石雕和唐代續雕,其風格一眼便可區分。

這2號窟中保存完好的一尊唐代佛造像,他不但神態端莊,安然慈祥,且線條流暢,比例恰當。特別是他持佛珠的左手特寫,被很多雜誌書刊登載。其手掌、指甲都與現代寫實的塑像完全一致,對沒有解剖知識的唐代工匠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 側面是千佛碑和幾尊隋代佛造像,它們雖然風化嚴重,且比例線條遠不及唐代石雕藝術的高超,但它們的年代更為久遠些。此寺的設計規模非常之大,可惜的是公元865年的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將正在建設中的佛寺幾乎全部掩埋,時過千載,近幾年才被挖掘出來,這也應了「禍兮福所依「那句話,是泥沙保護它千年之久,避開了多少朝代的腥風血雨。故它保存得比別的石窟完整得多,石佛全身的彩繪依稀可辨。

麟游新縣城地下還有無數已經探明但尚未發掘的古遺蹟,位於縣城正中的唐代「宮廷飲水井」就是一例。一千多年前在建宮殿時最被重視的問題便是水源。縣城正中街道旁這眼唐代水井,過去曾被埋在地下三米深的泥沙之中,近年在工地建設中被「洛陽鏟」所探到,當開挖出來時大家驚呼起來:井台呈方形,井台上部用邊長52厘米的方塊素麵石板和長方形的石條砌成。井口呈圓形,直徑約106厘米,四周雕鑿有八瓣葵花形圖案。井口有4個柱礎石,各相距為300厘米。礎石直徑為28厘米,中有圓形小孔。整個井台保存完整,花形圖案雕刻精美,井台砌石、井口、柱礎石磨研細緻得那麼規整、考究、科學,連內壁的襯磚也被燒製成弧形,井台平整光滑,四角高低不差分毫,其製作之考究,保存之完善,不是因為考古人員根據它所處的地層深度證實了它的年代,你只可能認為它是現今工匠們的傑作。

縣城正北十多公里處還有一奇特的地方,當地人稱為石鼓峽,奇特的地方是它處在兩山之間較為開闊的黃土平川上。平川處突兀地裂開了一道石隙,隙中有水流過。因為有較大的落差,水流湍急,豐水季節便發出巨響,聲如擂鼓,又如馬嘶,數里之外都可聽到。相傳此地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領兵的出征之地,這就更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

關於尉遲將軍在此率兵出征的說法未有史料記載,亦無考古工作者證實,多是聽到水流擊石時的聲音而產生的聯想罷了。但它的地貌之異樣,還是讓人稱奇。此處算不上文物古蹟,所以無人職守,不要門票。因為地處偏僻,鮮有人造訪。但還是建議有幸來麟游的客人到此一游,值得的。

關於石鼓峽,還有一個美麗悽慘的傳說。盛唐時期,有一個宮女對佛教非常信奉,又一次出宮在路上碰到一位僧人在化緣。這位宮女隨身並沒有其他錢物,出於對佛門的敬仰和愛戴,宮女將頭上的金釵捐給僧人。僧人看到金釵不敢接納,說這是宮內飾物,不能接納否則會招來大禍。宮女一心向佛,說道:「這是小女子的一片心意,即使有什麼不妥,小女子願意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僧人備受感動,遂接納了金釵。到了皇帝來行宮避暑之日,宮內眾多宮女在皇后的帶領下,紛紛梳妝打扮準備迎接皇帝的到來。只有這個宮女悶悶不樂,皇后發現後問她為什麼不抓緊梳妝打扮?宮女知道事情很大,不能說慌,遂將真想說出。不料皇后娘娘大發雷霆,認為這個宮女行為不軌,竟拿皇家飾物送人,百般審訊,宮女始終不肯說出僧人。皇后娘娘大怒,下令將宮女出死後拋擲荒山。巧的是,正至觀音從空中路過,看見荒山野嶺中有一年輕女子橫屍山中,便拋下神藥將宮女救活後問出事情原委,很受感動,此宮女神藥幫助人間百姓治病。久而久之,宮女的神醫名聲大振,四方百姓求醫問藥者絡繹不絕。幾年過後,皇后娘娘病重,派敬德尋找這位宮女到石鼓峽一帶。宮女聞訊後躲進石窟不肯為皇后治病。敬德騎著高大戰馬在石鼓峽反覆搜尋宮女,戰馬的足跡在石鼓峽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些印記至今仍十分明顯。後來宮女由於不肯為皇后治病被困死在石窟之中。

麟游是一個偏僻的中國西部小縣,一千四百多年前,這裡的九成宮宮殿群被洪水和泥石流掩埋,經過科學細緻地考察,考古專家一致認為,九成宮的恢復、重建,堪比古羅馬的龐貝古城。

這裡還沒有回答大家一個疑問,麟游之名是如何得來的,這是因為隋、唐兩朝皇帝二十多次幸遊了此地嗎?其實它的得名是唐宮建好以後的事了。傳說唐貞觀六年,唐在隋宮原址上重建的工程剛一結束,南邊青蓮山上忽然跑出一白色的麒麟,這是只眾所周知的吉祥之獸,加上醴泉的發現,無不是引起眾臣歡騰的好兆頭,太宗皇帝便趁興親賜縣名曰——「麟游」。

真沒有想到:在陝西關中平原北部邊緣的地方,藏著這樣一個有歷史、有文化、有風景的地方,像一個藏在大山裡的大家閨秀,青山碧水、環境優雅、含而不露,難怪隋、唐皇帝都要選擇把這裡作為夏季的避暑行宮。據了解,現在,這個好地方也開始被世人所認識,正在變成人們夏季避暑、度假和旅遊的目的地。

景點還未看完,但遊記就要結束。玉女泉,千佛寺因路遠難行,只能放棄。因我們的祖先也算是麟遊人,且是老資格的麟遊人,作為先人後裔的我們,自然對這裡的一山一水都有著深深的眷戀,對這裡的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由衷地感到高興。況且這裡已經是天翻地覆,舊貌新顏。麟遊人民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將這裡建成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它傾注了考古人員多少辛勤的勞動,它耗用了幾屆領導班子多少智慧,他們為家鄉建設作足了功課。我們也已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步入了古稀之年,人的反差和景的變化讓人感嘆歲月的蹉跎。

在本篇短文結束之際,我想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歷史厚重,古蹟輝煌」,這當是麟遊人民的福祉與驕傲。但願未來的名人在歌詠當今和未來的麟游時,使用比「厚重、輝煌」更加炫目的字眼,因為麟游在前進,在演變!願麟游的明天更美好,祝福麟游!

另,做為一篇遊記的網文,應有些「攻略」的內容,現建議於下:

路線:1號線經由鳳翔、兩亭、良舍到縣城,是寶雞到麟游的老路,稍遠。

2號線可由鳳翔直插良舍,行程短,但未走過。除熟悉此路的寶雞戰友,建議不走此路。

3號線從西寶北線到岐山益店後直往北行可到縣城,路途短,且可欣賞麟游境內的美景。但岐山境內有16公里路因載重車的破壞路難行,當然SUV不在話下。

4號線,西安朋友可從六村堡上福銀高速,30元到永壽口下,再經永寧、崔木。是一條很成熟的老路。雖稍繞了些,但還是好走省時。

120元左右的標準間。新區酒店有電梯。

吃飯:賓館可就餐,但應考慮當地的小吃,推薦血條面、核桃包子、豌豆糊、麟游油餅、豆花泡饃(早餐)

景點:九成宮、唐井、慈善寺、西海苑、石鼓峽、金麒麟公園(後三項免費)這些景點均在附近,所有門票加在一起不足七十元,未有園中園亂收費現像。另處,西海苑晚上觀看為好。千佛寺較遠,有幾小時無車路通行。

氣候:較涼,去帶長袖衫即可。七、八月間,晚上要蓋被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UtAc2wBvvf6VcSZ3sF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