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涼亭和樹陰地是農村最佳納涼處。若涼亭就在枝葉交錯庇護的那一片樹陰下,那更是愜意無與倫比。而在大若岩鎮埭頭古村就有一處得天獨厚的涼亭場所……
古亭、古樹、古井相映成趣
涼亭的位置就在埭頭村有名的古樟樹下,背靠臥龍崗。原村支書陳福林告訴記者,涼亭就是原來村中的三官亭。此類亭子除了具有一般的休憩功能外,還具有特殊的宗教色彩,是土地崇拜的延續,用於村民求神拜佛,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在牆面上建壁龕,塑神像,中堂一般還置有香爐和燭台。2002年重建後,破除了原先的封建迷信活動,成了村民聊天、納涼休憩的好去處。
亭呈四方形,與楠溪江其他的古亭相似。一面以石築牆,其餘有木製美人靠座供人休息。涼亭背靠臥龍崗,右邊是一片竹林,正面視野開闊,遠處琴山蒼翠。左邊則是臥龍丘,雨季或是雨水多的日子,山水緩緩流下。亭子的四周均有鵝卵石鋪就。
從亭子的左邊拾級而下,沿著臥龍丘旁的一段石階再拾級而上,沿路柿子跟早香柚果實纍纍,翠綠的顏色給炎熱的天氣帶來一絲清爽。不足百米,便至臥龍崗。臥龍崗,據說因其地勢蜿蜒,俯瞰如一條神龍盤踞在此而得名。崗頂的平台是經過人工修整過的,一棵巨大的古樟樹華蓋一樣將平台覆蓋的結結實實,樹幹大約要六七個人才能合圍。濃蔭蔽日,延伸出的樹幹亭亭如蓋,而涼亭就在這樹幹下。樹下有一條長長石條凳,村人皆樂於此地乘涼。平台的右上方是一個神壇,門裡一棵古樟樹,與平台中央的古樟樹相互呼應,枝葉相交。人們遠在村中,就可以看到團團濃綠。
旁邊就是埭頭有名的臥龍古井,是埭頭村民食用、洗漱水源。沿階而下,盤虯的古樹根酷似一條臥龍探入水中。井直徑2米許,深不可測,但可站著直接從井裡取水。井壁長滿苔蘚,古井的上方立著一石碑,名八卦徑,而因有八條道路可通往此地而得名。
陳福林感慨稱,亭子的造型靈巧、規劃布局恰到好處,協調而自然,合乎整個環境脈絡,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重建恢復古亭原貌
折回涼亭,坐在美人靠上。室外高溫達38度,在亭子裡卻絲毫不覺得炎熱。周圍,茂竹修修,雞鳴犬吠,眺望埭頭村,層層屋頂連綿,頗有桃源之意。
據村民們介紹,亭子始建於800多年前,跟村子一樣古老。現在的亭子是2002年重新修建的。原系木質結構,後因年久失修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部分塌倒,80年代完全坍塌。1997年,被拆掉後經村民籌資7萬多元修造了一座混凝土結構的涼亭。但隨著埭頭旅遊的發展,他們發現跟古村風貌格格不入,應該恢復涼亭舊貌。為此,原先帶頭捐資的村民,現今又帶頭參加拆除,重新捐資建造有古建築氣息木結構的涼亭。
村民陳三聰還記得自己當時就是第一個捐資。陳福林稱只要符合村中集體發展的,村民都能舍小利顧大局無條件服從,特別是在文明古村建設中,全體村民都很積極投入。為了使涼亭的結構跟原來一樣,村民中一些年齡較大的長者,特意從其他存有古亭的村子尋訪,看到哪個部位相似的就記下來,再畫成圖紙,恢復原來的亭子面貌。
村民陳福華告訴記者,在涼亭中原來有一個鼓,直徑約一米,掛在涼亭左上方的位置。因涼亭的位置在村中央,地勢又高,只要鑼鼓一敲起來,整個村都可聽的見。「誰家中著火啦,或者村中有緊急的事情,只要鼓聲一響,村中的男女老幼全都第一時間集中過來。」
在涼亭前有一口臥龍水井,原先是全村的飲水之地。後來考慮到老年人打水不方便,才又有了臥龍古井。自從村民家裡有了自來水後,這口水井就慢慢不用了。如今水井裡依然有水,為了不使髒物掉進水井,也為了安全,平時水井上方都用石板蓋住。但是要是碰到做酒,村民依然用這裡的井水。「這口井水質好,味甘,做出來的酒更醇更香。」陳福華說。
陳三聰則回憶稱,小時候他常常在涼亭里看到有人在這裡練武。村上有位練武師傅帶著喜歡習武的村民,在這裡練武術,渴了就從井裡打水喝。
全村最熱鬧與人情味的地方
說話間,村民陳月亭提著滿滿一籃子農作物過來了,每次去田間勞作完回來的路上,就在涼亭里休息一會兒。每年村民在這兒扎堆納涼,是村中夏日一景。不過人數最多的時候要數中午跟晚上。老人們常在這兩個時間段聚在一起納涼、聊天。村民說,夏天坐在這裡他們都不用點蚊香,樟樹發出的香氣就已讓蚊子跑得遠遠的了。
這裡不但是村中納涼的場所,也是老人兒時童年時光的回憶,更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來此已經成為老人生活的一種習慣。像村民李小蓮老人所說的那樣,每天都要來亭子裡坐一坐,看一看,跟人聊聊家常,才覺得這一天是完整的。
在陳福林看來,這地方曾是全村最為熱鬧與人情味的地方,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之前人們的生活都是敞開式的,在這裡農婦們話家常,男人們聊種農作物,小孩們圍著大人聽故事。到了農作物成熟的季節,大家各自把自己的食物給大家嘗新,一份麥餅,一碗南瓜湯,一碗豬下水……都成了村民美好的回憶。」
現在,閒暇時村民就會圍坐在古樟樹下,或涼亭里一起談古論今,享受著幾百年來古人留下的福蔭。
來源 /中國永嘉微信公眾號
永嘉傳媒集團 記者 柳苗苗/文 實習生 吳南傑/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GrXHnMBd4Bm1__YCIo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