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明明是「山中高士」,薛寶釵為什麼這麼招罵?

2023-09-27     少讀紅樓

原標題:紅樓夢:明明是「山中高士」,薛寶釵為什麼這麼招罵?

讀者們的輿論對於薛寶釵這個角色,一向是非常苛刻的,她的行為常常被解讀為「心機」、「白蓮花」、「邀買人心」等等,人們傾向於認為這個十幾歲的姑娘不管做什麼,都似乎別有深意。那麼,明明作者將她評價為「山中高士」,明明書中對她有反感情緒的人並不多,為何寶釵會獲得如此多的爭議?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其實,讀者們惡評寶釵的根由是非常單純的,就是因為她介入了寶黛姻緣,並且也許最終造成了寶黛愛情的悲劇。其他的關於寶釵「白蓮花」、寶釵「虛偽」等等其他的罪名,其實也都是源自於此——如果你說「寶釵有自己的苦衷」,他們就說「她是小三」,你說「寶釵是很善良的」,他們就說「她是小三」,如果你說「寶釵是為了自己的家族」,他們就說「她是小三」。

那麼,核心的問題便有兩個:寶釵到底是不是小三?如果她是小三的話,她的行為是否是道德的?

什麼是小三呢?蓄意闖入他人的婚姻/感情,並破壞原有的夫妻/情侶的關係的人,謂之「小三」。按照這個定義,寶釵在前期確實可以稱之為小三。畢竟原本寶黛的關係是「言合意順,略無參商」,寶釵一來,黛玉便有「悒鬱不忿之意」,這一個「金玉姻緣」更是鬧得二人前期總是吵架。寶釵順著母親薛姨媽的期望,想要謀求嫁入賈府,自然違拗了寶黛之意,順便也就違拗了讀者之意。

然而,到了後期,在金蘭契這一回以後,釵黛關係非常融洽,二人再也不是情敵的關係,而是好姐妹、好閨蜜,這一時期,寶釵基本可以說是退出了金玉姻緣的計劃。寶釵明確地向黛玉表示:「你放心,我在這裡一日,我與你消遣一日」,言下之意就是表明她是不會一直待在賈府的。寶釵是這麼說的,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儘管在前期,寶釵經常去怡紅院轉悠,而且還對怡紅院的大小丫頭都很感興趣,但在與黛玉成為閨蜜以後,她再也沒有去過怡紅院,擺明了是將寶玉當做一個普通的表弟來對待了。

紅樓夢的結局缺失,我們也許永遠不會知道最後寶玉到底是怎麼迎娶寶釵,走到「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的地步的。有的論者認為,寶釵可能是在黛玉夭亡以後,才嫁給寶玉,甚至有人認為黛玉和寶玉可能曾經有訂婚的經歷,最終卻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二人的心愿。在程高本的結局當中,寶釵聽說要用調包計嫁給瘋瘋傻傻的寶玉,她的反應是「始則低頭不語,後來便自垂淚」,所以寶釵的婚姻也絕不是出於她的本心。無論結局是哪一種,寶釵嫁給寶玉,都不能稱為「蓄意」介入寶黛的感情,自然也就不能稱她為「小三」。

不過,不論過程怎樣,人物動機如何,最終黛玉確實沒能嫁給寶玉,而寶釵卻「捷足先登」了,讀者們就此簡單粗暴地將她稱為「小三」,並加以惡評,也無可厚非。

然而這裡還有下一個看似廢話的問題:寶釵的「小三」行為,是不是道德的呢?

如果寶釵的行為發生在現代,她雖然不願意介入寶黛的戀情,卻因為家族的需要,而去破壞二人的感情,只是為了嫁給寶玉以後能夠用賈家的勢力來幫扶薛家——這個行為的確是很不道德。

首先,且不管是否介入二人的感情,單從她嫁給寶玉只是為了賈家的勢力,就已經很不道德了。羅翔老師的《圓圈正義》當中曾經提到,因為金錢不是愛情的自然結果,所以結婚為了金錢,是非常不道德的。更何況,如果按照程高本的結局,那麼寶釵嫁給了寶玉,寶玉就不能和黛玉結為連理,寶釵的行為犧牲了寶黛二人的利益,那自然是更加值得唾棄。

然而我們都忽略了一點——紅樓夢的故事,並非發生在現代,而是發生在明清時代。在那個禮教嚴苛的時代,寶釵的行為雖然使得寶黛不能在一起,但寶黛二人的利益卻是一種違規的利益:封建禮教,是不允許男女私情的存在的。也是因此,作者在寫到寶黛的情感時,特意用了一些障眼法,例如用「下流痴病」來指代他們的愛情,用「那個呆子」、「呆根子」來指代寶玉和他的心事等等。與男女私情正相反,大家族之間的聯姻,本來就多是為了政治目的,家族的勢力(具象化一點也就是「金錢」)反而是婚姻的正當結果。因此,從那個時代的價值觀看去,寶黛的愛情反而是不道德的,而寶釵與寶玉的婚姻,則反而是正當而道德的。

我認為,這也就是有一部分脂批會顯示出更偏愛寶釵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批書者贊同小三介入婚姻,而是當時的價值觀本就如此。

綜合以上兩個觀點,我認為寶釵只有最初未能清晰認知到寶黛愛情的時候,才有努力試圖追求金玉姻緣的行為,後期嫁給寶玉,也非她所願,所以並不能稱她為「小三」,而且即便她確實「介入」寶黛的婚姻,也不應該就此認為寶釵的人品有什麼缺陷,因為她只是做了那個時代應該做的事而已,並不代表她「內心藏奸」。寶釵的遭遇,就好比現代的女性假如身著短裙穿越到古代,也會被古代人認為淫蕩和有傷風化一樣。

探討到這裡,我還想就紅樓夢這部小說本身提出一點更多的思考。

紅樓夢是不會走上「惡人作梗,棒打鴛鴦散」的才子佳人套路的,我之前在《黛玉的八種悲劇》、《紅樓夢的悲憫色彩》等文章當中對此有過深入的闡釋,作者本人也曾經反覆強調過這一點。紅樓夢要反映的,是一種更為深徹的屬於時代和造化的悲劇,而且站在作者的時代,這種悲劇幾乎是無法可解的,也正是因此,他才會感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實際上,程高本的結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這種深刻的思考。寶玉的娶,是糊裡糊塗的;寶釵的嫁,是不情不願的;黛玉的死亡,更是悽慘異常的。這三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成為贏家。

那麼,這場悲劇究竟是誰主導的?是迷信金鎖的玄學功效的賈母,是急於求賈府挽救薛蟠性命的薛姨媽,是忽視兒子內心世界的王夫人,是盲從高層權威,還幫著出謀劃策的鳳姐,卻唯獨不是薛寶釵。然而即便是以上這些主導悲劇的人,卻也沒有一個壞人,她們只是麻木,只是獨斷,只是不理解人性和人的內心世界。她們只是封建禮教的一顆棋子,一隻執行的機械手罷了。她們只是認為,寶黛釵三人都是沒有生命的工具,只要她們認為誰應該嫁給誰,誰就應該嫁給誰。——這種悲涼的意味和極度的戲劇衝突,我認為是很符合曹公原意的(雖然其中的每個角色塑造都好像不太符合曹公原意)。

因此,我相信作者是有意將寶釵塑造成一個與黛玉迥然不同,卻也十分善良、高尚的人。這種角色的塑造,和巴金的《家》當中寫到的李瑞珏與錢梅芬一樣,她們二人面對權威而愚昧的封建禮教,也都沒有掙扎的餘地。不過,因為李瑞珏在嫁給覺新以前從未見過他,這樣他們三人的婚戀悲劇,更能體現制度的殘酷和無情(當然,瑞珏也看起來更無辜)。但紅樓夢中的薛寶釵,她對寶玉無感卻還要主動追求,則更能夠體現整個封建社會對人性的無孔不入的壓榨和控制,我認為在悲劇意味上還要更深遠。

紅樓夢的主題是「懷金悼玉」,黛玉的叛逆禮教而亡,和寶釵的順從禮教而生,是同樣悲慘,也同樣值得同情和深思的。為了表達這樣深刻的哲學思考,作者絕不會將寶釵塑造為一個自私心機的小人。一旦將寶釵簡單地認作是「小三」,便極大地貶低了作品的格局。我認為,甚至可以說,如果不能理解寶釵,便不能說讀懂了紅樓夢。因此,我更提倡在閱讀紅樓夢時,儘量摒棄個人的偏好與感情,以更加冷靜客觀的方式來看待其中的角色。

致謝:本文部分參考了書友綏寧的精彩觀點。

作者:泥娃娃,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9e2d88f07bd06e780d5e972275a5f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