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熱議楊冪論文,究竟熱議的是什麼

2024-06-26     澎湃新聞

最近,知名影視演員楊冪在學術期刊《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擴展版、北大中文核心)2024年第六期發表了一篇名為《淺談影視劇中演員創作習慣——以電視劇為例》的文章。消息曝光後,連日來持續引發熱議。

國內的學術期刊很多,每個月發表論文的作者也很多,之所以楊冪的論文引發熱議,主要是因為她明星、演員的身份與嚴肅學術期刊論文之間,有一種「陌生化」的傳播效應。

其實,影視、演藝行業也需要嚴肅的學術研究,需要一線從業者提供深度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公眾應該樂見楊冪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位演員在完成影視劇的拍攝後,還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思考,並試圖進行分析和總結,這足以說明楊冪對事業的認真和投入程度。

也有網友提出質疑,稱將楊冪的文章進行論文查重後發現,文章的查重率「只有0.9%」。據查重軟體介紹,查重率低也容易導致重複率過高,「論文的引用文獻和參考資料不足」,這可能使得讀者對論文的專業性、可信度產生懷疑。

但從楊冪的文章來看,作者敘述的是她對演員如何構建、塑造角色的思考,並且主要結合了自身的從業經歷和實踐經驗。如此看來,楊冪引用的文獻和參考資料不多也很正常,查重率低反而證明了文章的原創性。學術論文也不一定都是「從理論到理論」。

比查重率高低更重要的問題是,楊冪的文章到底寫得如何?學術含金量是否夠得上核心期刊的發表標準?對此,刊物主辦單位、中廣聯合會學術部表示已關注到網友的質疑,目前正商議,「因為是一個熱點問題,中廣聯合會會有一個統一意見」。

的確,在核心學術期刊發文是很嚴肅也很不易的事情。博士研究生要發表論文,因為學校有必須發表論文的畢業門檻;高校教師要發表論文,因為學校有考核的硬指標;職工要發表論文,因為這是評定職稱的「剛需」……學術期刊版面有限,想要發表論文的人又很多,供不應求難免導致僧多粥少的局面。

另一方面,不同作者的發表機會也截然不同:很多同學以及青年教師的論文投給高質量學術期刊之後,往往石沉大海、渺無音訊;少數知名學者的論文卻從來不缺乏發表平台,更何況,他們本身還有不少約稿的機會。

由此可見,楊冪在C刊擴展版發表論文之所以會觸動公眾的敏感神經,除了感到「意外」,背後也有從業者因為發論文難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和公平期待。

早在2020年,教育部就印發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2022年,科技部、財政部等五部門又發布了《關於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目的都是破除「唯論文論」的傾向。

但必須承認,時至今日,核心學術期刊依然被奉為中國學術評價的金科玉律。如果學術考核標準過於功利化,就有可能導致學術成果的泡沫化,論文的數量雖多,但是真正的原創性研究卻不多。

因此,在確保學術期刊公平公正和學術含金量的同時,也要推動「唯論文」的單一、片面評價向多元化評價過渡,讓大家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機會,就像楊冪因為工作有感而發也可以凝練成一篇嚴肅的論文。唯有如此,才能從「論文大國」轉變為「學術強國」,造就百花齊放的學術繁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9a6d903b583fe3dcd03f4d77fbad1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