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宛男:A股何時成為有效益的投資市場?

2023-12-16     金融投資報

原標題:賀宛男:A股何時成為有效益的投資市場?

賀宛男:A股何時成為有效益的投資市場?

本文共1283字

閱讀完約3分鐘

賀宛男

美歐股市、日韓股市、印度股市迭創新高。本周四美聯儲宣布,本輪不再加息已成定局,明年大機率將啟動降息,人民幣狂拉800多點,一天時間從7.18暴升至7.10,香港股市本周上漲逾2%,可A股市場依舊跌跌不休,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根本問題在於,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明白,30多年來,A股市場似乎始終不是有效益的投資市場。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的一年,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億多股民本是有潛能的消費者,如果我們的股市是有效益的投資市場,就一定能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通脹率曾飆升至7.9%,創下近40年新高的美國,疫情期間共有2200多萬人申請失業救濟金,如今為什麼能迎來反轉,一個重要因素是股市大漲引發消費旺盛,連樓市都漲起來了。

令人遺憾的是,A股市場16年來始終在3000點反覆拉鋸,如今已跌破了3000點。

什麼是「有效益的投資」?答案再簡單不過,就是投資本身能帶來效益,賺取盈利。就是投資的對象都是有效益的,同時還能夠產生輻射效應、帶動效應,如能帶動消費,提升信心,帶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進一步擴大投資,提升信心,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23年上半年,再融資(定增可轉債)從市場拿走9.7萬億元,減持拿走約3.25萬億元,IPO從股市融資2.83萬億元,券商佣金1.82萬億元,印花稅1.52萬億元,這些合計加起來近20萬億元!還不包括可轉債變向取走的資金。

可投資人拿到的現金分紅呢?充其量也就10萬億元吧,大部分還是國有和民企大股東拿走的。

俗話說:千做萬做,虧本生意不做。明知道錢進去的多,出來的少,而且還是無底洞,誰還會傻憨憨地樂此不疲?這正是明知估值已到底部,可股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底層邏輯。

怎樣才能讓A股成為有效益的投資市場?答案很簡單。變「進去的多,出來的少」為「進去的少,出來的多」。管理部門應控制總量,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紅+回購,必須大於IPO+再融資+大股東減持套現,至於大多少,至少得讓股民把佣金和印花稅賺回來,即至少大於15%至30%。哪一年年景不好,上市公司分不了那麼多股息紅利,那就減少IPO和再融資,收緊大股東的減持套現。

具體到每一家公司,只有在分紅+回購的金額大於所需要的再融資時,才能實施再融資,大股東才能減持套現。

同時,將那些無效益和負效益的投資對象儘快清退出市場。

當然,變無效益的投資為有效益的投資,說起容易做起難,必須堅持不懈,經過幾年的努力才能見成效。從當前來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的「新型舉國體制」和「新質生產力」,能否對我們的股市有所啟示?

「新型舉國體制」是2021年3月,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來的,其要點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A股市場,能否由「國家隊」集中買入能代表「新質生產力」,即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部分優質個股,並且大張旗鼓、堅持不懈,成為真正的「耐心資本」?

高層一再強調「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什麼是「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只有將股市打造成為有效益的投資市場,才能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才能實現高質量增長。沒有比股市這個平台更直接更有效的了。

本文由作者首發於金融投資報

編輯 | 龍笑 審核 | 苗曦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8e60d7c333617b3e558381d67f5b6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