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麥到義大利,家具設計師們眼中的抄襲、創意與好設計

2024-06-28     澎湃新聞

什麼是好的設計?這幾乎是每個設計師都曾被問過的問題。

著名德國工業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在20世紀80年代曾提出的關於好設計的10個標準,被稱為「設計十戒」,創新的、實用的、美觀的、易於理解的等都在其中,這些標準也在持續影響著一代代學設計的學生。

「我也可以像Dieter Rams一樣給出一些所謂的『標準答案』,比如好的設計是先鋒的、能給你生活帶來樂趣的等等。但我想說,好的設計應該讓人感覺不到它被設計過,因為已經融入了你的生活。」HAY燈具產品負責人、設計師Sam Weller在參加STUDIO 9在上海舉辦的「設計師說」活動時解釋了他眼中好設計的定義。HAY於2002年在丹麥創立,憑藉豐富的色彩和年輕化的家具設計被熟知,Fifty-Fifty系列和Anagram檯燈都出自Sam Weller之手。

Anagram檯燈

關於什麼是「不被感知的」設計,Sam Weller舉例了燈具的開關。燈具的開關有很多種,從最早的推拉式、撥動式到拉線式、腳踩圓形開關等,不同時代都有自己的主流設計。但是對使用的人來說,很少有人會問,為什麼開關要這樣設計?「對設計師來說,每一種材料的選擇、尺寸的大小都是經過反覆思考的,而這種思考給使用者帶來的『無感』,在我看來就是好的設計。」

好的設計通常還會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抄襲,HAY也曾多次面臨過這種情況,然而Sam Weller對待這一問題沒有憤怒,反而給出了一個較為積極的視角。「作為設計師,我對仿冒品的出現會感到不安,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被仿冒,也意味著你的作品是被市場肯定的。」

Sam Weller認為,設計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借鑑並不用被完全打壓,尤其在家具設計上,很多的產品的變化並不是很大,比如椅子,可能只是一些靠背弧度的變化,一些著名的設計師也會從先作中汲取靈感。

「但是對於100%的抄襲,我和一些仿製工廠聊過後發現,他們都很渴望商業上的獲利才會去仿製一些產品。所以我會和他們談,不要仿製了,我給你一個新的產品你去生產,這樣他們可以獲利,我們也能保證市場上正品的流通。

在Sam Weller看來,「仿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話題,涉及上下游很多方面,雖然理論上對錯好分,但考慮到實際情況,長期內都很難解決。「我作為消費者的話,是不會去買一個仿製品的,可能因為我是設計師,當我的朋友來我家做客,我願意和他們聊聊不同家具背後的故事,如果我買了個假貨,我會覺得很丟臉。而且,不像一些義大利的高端家具,HAY是一個價格相對親民的品牌,對消費者來說也不是很大的負擔。」

Molteni&C就是Sam Weller口中的義大利高端家具品牌。1934年成立的Molteni&C,有過多個經典設計,比如為加拉加斯Planchart別墅設計的標誌性D.154.2,1952年為Andrea Doria遊輪設計的D.150.5戶外躺椅等,都是家具歷史上常被提及的經典案例。

Molteni&C上海旗艦店大膽地保留了上世紀老廠房所承載的工業城市遺產

今年Molteni&C全球最大旗艦店暨UniFor展廳在上海開幕,Molteni&C創意總監Vincent Van Duysen以「野獸派、工業感、混凝土、宏偉、本土化、比例、並置、宮殿」 來概括這棟生活藝術體驗空間的構建策略,他以保留了所有預先存在的柱子的方式,讓新空間進行與記憶的對話。

在這個新舊碰撞的空間裡,家具設計既是生活,比如每天都要用的椅子、桌子,同時又被作為藝術品來對待,就像在藝術博物館展陳作品一樣,以一定的距離去欣賞他們。

Molteni集團執行長Marco Piscitelli認為這些家具之所以能被當成藝術品去展示,離不開創新。他認為好的設計需要向過去學習,但不能在過往的成績里故步自封。「對過去保持敬畏,面向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性。義大利眾多設計大師,代表了我們輝煌燦爛的過往,而這份傳統一直與我們緊密相連,我們不願忘記自己通向未來所邁出每一步——這便是我認為的創新。」

同時,「關注細節」也是他認為一個好的設計所必備的步驟。「我常說,公司文化完全建立在對細節的追求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桌子來,但區別就在於那些微小的差異。比如你如何處理表面邊緣的方式、使用紡織品的質量、產品包裝以及交付方式等點滴細節。」設計並不是每一次都有大跨步的變化,而是如流水般滲入。

對於品牌設計是否要保持一以貫之的風格這一問題,Marco Piscitelli也給出了開放的態度。「我們會相互磨合,但正是因為視野上的不同才碰撞出新的設計,最終,總能找到一種平衡。」

好的設計仍然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同時又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探討命題。一個親民品牌,一個高端製造,他們都在關注細節和使用者的感受,「設計十戒」里的一些準則也依然適用。每個時代賦予它不同的意義和標準,但最終的目標從未改變:回歸人性,服務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4d2a4994c041ef21e0acf5ce876c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