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26歲直播喝酒去世的網紅,讓我頓悟張雪峰們的珍貴

2023-07-01     精讀君

原標題:那個26歲直播喝酒去世的網紅,讓我頓悟張雪峰們的珍貴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36/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547天

01

前不久,中原黃哥直播喝酒去世的消息上了熱搜。

據說黃哥干直播乾了快10年,內容大多是喝酒聊天。

喝酒他是怎么喝的呢?不是小酌也不是微醺,而是往死里喝。

高度白酒,曾經有過一分鐘喝兩斤的瘋狂舉動。

有時候,他還會混合著生雞蛋、醬油、辣椒油一起喝。

粉絲叫他怎么喝,他就怎么喝。

有網友評論說,看他喝酒,就像是一個沒有味覺的人一樣,啥都可以面無表情地一口悶。

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質疑:酒瓶里裝的真的是酒嗎?是不是白開水啊?

為了給網友交代,黃哥只得點火自證,紙巾蘸酒,一點即燃。

6月2日晚上的一場直播中,黃哥仍像往常一樣往死里喝,只不過這一次,下播之後的他,睡下後就再也沒醒來。

過了兩天,就看到他的妻子在社交平台發的訃告。

一個年僅26歲的年輕人,就這樣喝死了。

有網友不理解,甚至嘲諷他,說他活該、不惜命、自作自受。

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生活有多難。

黃哥妻子發的照片視頻里,展示了他直播間背面的生活:

沒錢,沒房,也沒什麼過人的手藝,早些年為了闖點名堂,還欠了幾十萬的債。

結婚後,兩口子白手起家,一點點打工攢了點錢,蓋了新房,但債仍然沒還完。

後來,黃哥發現喝酒直播能掙錢,於是就在毛坯的新家裡搭起簡陋的直播間。

身後的水泥牆上,密密麻麻寫著他給自己打雞血的話:

「白天是生活,晚上是活。」
「生活不是為了錢,但想要的生活都需要錢。」
「錢比命重要,沒錢活著還不如死了。」

普通人過日子,一睜眼到處都需要錢。

而沒錢也沒手藝的黃哥,只能靠著這樣極端的方式拿命換錢。

現實生活中,像黃哥這樣拚命賺錢的底層人,太多太多了。

比如,前不久那個從10米高空墜下的雜技女演員:

比如,那個被上百斤冰箱壓著的搬運工,扛著冰箱起身時,打了好幾個趔趄,險些被冰箱壓倒在地:

還有綁著繩索吊在十幾層高樓上,一點點擦拭窗外玻璃的母親:

他們難道不知道這些工作的危險性嗎?

我想,如果有選擇,沒有人不願意找一個更好更體面的工作。

02

嘲笑中原黃哥的人,讓我想起前幾天上熱搜的重慶大學教授張小強。

起因是,高考出分的那天,張雪峰在直播中遇到一個家長的諮詢。

家長說,自己的孩子是理科生,考了590分,想報新聞專業,問張雪峰這個專業的前景怎麼樣。

結果張雪峰急眼了:「理科590報新聞?你閉著眼睛摸一個專業,都比新聞好……如果我是家長,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會第一時間把他打暈,給他換專業。」

原因他也說了,新聞專業真的很難就業。

80%新聞系的學生,現在從事的都不是本行業的工作。

選新聞專業當然可以,但如果家裡沒有背景,畢業後無需為生計發愁,那就要慎選。

「新聞可以當愛好,但不能當職業。」

大概是他的話說得太直白,引起了一部分精英人士的不滿。

重慶大學新聞系的張小強教授,就直接在網上向他開炮:

「新聞專業能文能武……不僅會寫稿P圖,還能扛機器拍片、能編程、能做數據、能做各種分析。」

張教授表示,不管是進媒體,還是進大廠、國企,就業面都相當廣,張雪峰勸別人別報新聞,就是誤人子弟!

然而,在張小強的長文中,他所謂的「就業廣」,就是自己手上的幾個研究生,不是進了吉利、海爾,就是考公考編。

看起來,他的學生工作都很不錯,但仔細想想,這和新聞學又有多大關係呢?

雖然進的是大廠,但卻不是網際網路大廠,幾乎沒有新聞學專業的崗位。

這不是恰恰證明了,新聞學不好就業,只能和其他專業的求職人搶飯碗嗎?

況且,張小強是重慶大學的教授。

重慶大學,妥妥的雙一流、985,頂尖學府,從這裡畢業的研究生,什麼專業都不愁找工作。

所以張小強的這段發言,根本不具代表性。

它代表不了大多數一本,或是二三本的學生,甚至他自己所在的名校都不一定能代表得了。

因為他所列舉的學生,也只是寥寥幾個就業不錯的,還有更多畢業後發展得不好的,他基本不會知道,也就得不出數據。

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現象,人們的關注點,永遠停留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卻忽略了上萬倍沒被機率選中的失敗者。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那些被篩選掉的不幸者,才是真正的大多數。

03

張雪峰的發言雖然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但仍然有很多人站他。

為什麼呢?因為他共情了絕大多數的普通人

而遍布這個世界的,就是像中原黃哥一樣的普通人。

他說的「不要選新聞專業」,針對的也是這些普通人。

家境優渥的人,報什麼專業都無所謂,反正以後有的是出路。

但底層出身的孩子不同,他們的試錯機會極少,稍有不慎就滿盤皆輸,所以選專業要格外慎重。

前幾天,他對一個畢業生是否學醫的建議,也上了熱搜。

有人說,他曾經發表過「不建議學醫」的觀點,但張雪峰完整的表述其實是:

學醫要慎重,臨床要讀到博士才能進三甲醫院。
想學臨床的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基本上要到35歲才能養活自己。

總結一下就是說,想要在醫學行業有個不錯的發展,家裡又有條件支持的,那就放心大膽地去學;但如果你家境不好,一畢業就迫切需要賺到錢,則需要慎重考慮。

而對於另一部分把醫學當理想的人,又另當別論。

總之,他給建議的所有出發點,都是站在普通底層人的立場上。

網上有個觀點:

張雪峰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底層信息不通暢的那些人,知道了如何選專業,怎樣報大學。
很多當年分數比你低的人,學校比你差的人,還不是什麼211/985,反而混得更好,原因呢?
這些人大部分的共同特點就是家境較好,信息渠道多。

深以為然。

張小強教授的言論或許有一定道理,但若沒有把底層人的處境考慮進去,其價值就有待商榷。

張雪峰們最可貴的,就是他們對社會底層擁有超強的感知能力。

正因如此,他們才能設身處地為普通人著想,從一個符合底層人實際發展前途的角度,去規劃一個更穩妥的就業之路。

04

這個社會很多元,也很割裂,有人一擲千金,有人深陷泥潭。

當你站在岸上時,不要嘲笑那些還在泥潭掙扎的人,也不要鄙視他們掙扎的樣子有多難看。

或許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們正在拚命堅守、承擔責任。

就算做不到感同身受,也不要輕易妄加指責,在背後嘲笑奚落。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41deb02edc117ab9f1de8ecbaa1f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