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多份銀行年報,我發現一個共性問題,幾乎所有銀行的業績增幅都在放緩,與此同時凈利差也都在收窄。說直白點就是銀行的主要盈利渠道的獲利能力變弱了。過去吸收一萬元存款,通過貸款投放,能夠獲得200元的利息收入,現在可能只能獲得180元甚至170元了。
截至4月11日,共有24家銀行公布了年報,除了江陰銀行的凈利差較2021年有所上升以外,其它銀行的凈利差全部有所降低。降幅最大的銀行是重慶銀行,從1.93%降到了1.59%,降幅達到0.34個百分點。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銀行業的凈利差普遍在下降呢?有人說是因為貸款利率下降了,也有人說是因為貸款利率下降導致貸款重定價機制生效。其實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在於存貸款利率不同步。
如果貸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也跟著下降,那凈利差是不會收窄的。現在的問題是,銀行的貸款利率在政策引導下不斷下調,但是存款利率卻沒有及時跟上節奏。
2022年各家銀行的貸款利率都有所降低,市場上3.8%的貸款利率比比皆是,甚至還有低至3.65%的貸款利率。
貸款利率的市場機制是有一家銀行低,其它銀行為了能夠搶到業務,也會降低貸款利率。反觀存款利率呢?擺在銀行面前的是一個兩難抉擇:降利率,市場競爭力弱;不降利率,凈利差不斷收窄,利潤降低。
讓銀行處於這種兩難境地的原因主要在於LPR機制改革。
遙想當年,在LPR機制出台以前,國家加息和降息對於存貸款利率來說都是同步的。比如2015年降低的基準利率,一則通知下來,存款和貸款利率均進行下調,而且下調幅度也是一樣的,這樣就保證了銀行的凈利差不會發生變化。除了涉及重定價機制的問題,幾乎不會影響銀行的利息收入。
當然了,話分兩頭來說,基準利率機制也有問題,那就是降低了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力量進行調控,可能與市場需求有所偏差。LPR的誕生主要就是解決利率市場化的問題。可是LPR一出台,直接就導致了存貸款利率的不同步。
現在每月公布的LPR利率只是決定了貸款利率,並沒有機制來決定存款利率。這就直接造成了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有差異。想要降,又不敢降,怕丟了客戶;想不降,利差收窄,盈利狀況又實在是堪憂。
於是,就和商量好了一樣,許多地區的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在4月份再次(2022年9月也有一次)進行了利率調降。陝西、河南、內蒙古、湖北、廣東、山西等地的銀行都降低了存款利率。當然了,沒有無緣無故的巧合,它們降低利率是來自於銀行業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的統一協調。這具體是一個什麼組織呢?以後有機會咱們再詳細說。
送上4月11日銀行板塊走勢的簡單點評:
銀行板塊有13家銀行上漲,22家銀行下跌,7家銀行平盤。在76個行業板塊中,銀行排名第48,傳媒、貴金屬、種植業與林業領漲,飲料製造、自動化設備、機場航運領跌。上證跌0.05%,深證漲0.04%,創業板跌0.17%,銀行板塊下跌0.2%,以872.31點收盤。
銀行板塊在水面附近開盤,開盤即下跌,盤中不斷向上震盪,最終也沒有太好的起色。成交量達到2009萬,相較前一日多了近200萬。成交量在不斷上漲,跌幅卻在不斷擴大。空頭有不斷擴大之嫌。
從內部細分板塊來看,國有大行是唯一上漲的板塊,漲幅達到0.48%,股份制銀行下跌0.15%,城商行下跌0.33%,農商行下跌0.42%。
從個股來看,中信銀行、農業銀行、北京銀行領漲,漲幅在1.13%-1.48%。蘇州銀行、招商銀行、江陰銀行領跌,跌幅在1.25%-1.85%之間。
結論:近乎平盤的走勢,無需上火,持續觀望。
我是專門研究銀行,喜歡講乾貨的銀行研究僧,關注我,咱們一起學習探討,如果你覺得我說得對你有幫助,歡迎多多轉發、點贊、關注。講的不好,僅供參考!#4月財經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