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洞察丨謀劃體系建設 讓碳足跡管理有章可循

2024-06-26     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透視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李海楠

一粒米、一顆蘋果,從種植到流通再到食用;一件襯衫、一部手機甚至一輛汽車,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廢棄……民眾吃、穿、住、用、行各方面所需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始終與碳排放密切關聯。跟蹤獲取準確的碳排放總量是應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客觀需要。當前,積極推進建設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正在成為全球眾多國家的共同選擇。

我國對碳足跡管理路徑的探索,正是對「中國速度」的又一次生動實踐。距2023年底對外公開徵求意見僅半年之隔,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施工圖」即塵埃落定。近日,生態環境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

助力「雙碳」目標 碳足跡管理勢在必行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作為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產品碳足跡體系建設至關重要。

作為碳排放核算的一種,產品碳足跡是指貫穿於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包括從原料獲取、生產製造、運輸、銷售到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

「碳足跡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實現「雙碳」目標,背後涉及的是一場深刻、廣泛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一過程中,構建真實準確、高效便利的碳足跡監測和管理體系是客觀需要,勢在必行。

《方案》的落地實施正逢其時。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就《方案》相關情況進行解釋說明時就賦予了《方案》作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任務書」和「施工圖」的定位。

該負責人強調,《方案》從建立管理體系、構建工作格局、推動規則國際互信、加強能力建設四個方面明確碳足跡工作目標和任務分工,重點任務更細化、措施手段更聚焦。

在周宏春看來,從更加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角度看,《方案》助力構建跟蹤生產鏈上下游企業的碳足跡平台,將對進一步推動社會各方面主動降碳減排意願形成促進,「這不僅是我國尋求可持續綠色轉型發展的需要,更是更好適應和參與國際社會規則,提供優質產品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一些國家逐步建立起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和認證制度。國際間貿易也更加重視對綠色供應鏈規則的實際應用。在此帶動下,有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產品碳足跡納入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要求。

比如,自2023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就提出對從碳排放限制相對寬鬆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的水泥、電力、化肥、鋼鐵和鋁徵收碳關稅,以實現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55%的目標。

「我國必須直面挑戰、從容應對,提高產品碳足跡的透明度、推動建立碳標識體系,以樹立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對我國高碳產業進行全面的碳足跡核算,不僅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其在碳邊境調節機制下的競爭力變化,也有助於排放較低的企業在碳邊境調節機制下了解自身的競爭優勢,進而逐步提升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豐富應用場景 繪好「衣食住行」碳足跡

對於碳足跡管理而言,謀建體系化管理須建立在具體可操作的層面之上。換言之,即要確保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實施碳足跡管理。

在周宏春看來,管理好碳足跡有助於降低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產品生產使用和後期處置過程中的碳排放,並以較低能耗支撐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福祉的改善,「在這一過程中,可實施和應該納入碳足跡管理的場景,應該儘可能覆蓋產品和民眾生活的多方面。」

對此,《方案》也提出了「豐富拓展推廣應用場景」的要求。根據《方案》,要適時將產品碳足跡相關要求納入政府採購需求標準,鼓勵政府和國有企業加大碳足跡較低產品的採購和推廣應用力度。以電子產品、家用電器、裝飾裝修材料和汽車等消費品為重點,有序推進產品碳標識在消費品領域的推廣應用,引導商場和電商平台等主動展示產品碳標識,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低碳產品。

在重點產業尤其是高碳產業碳足跡方面,《方案》指出,將優先聚焦電力、煤炭、天然氣、燃油、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氫、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電石、甲醇、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電子電器等重點產品,制定發布核算規則標準。同時,要優先聚焦基礎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發布產品碳足跡因子,建立國家產品碳足跡因子資料庫。

林伯強認為,《方案》正力求改變和持續完善我國碳足跡核算缺乏一套貫穿全周期、全產業鏈、數據可靠、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的現狀,最終確保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因子資料庫與碳標識認證制度逐步與國際接軌。

其間,數據獲取是確保明晰碳足跡跟蹤和管理的重要前提條件。而我國近年來在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等應用技術上的突飛猛進,有助於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加速建設。

「人工智慧等計算密集型技術發展產生的碳足跡也該納入管理和監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馬柱國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強調,在人類社會生產和使用各類產品和能源的過程中,高排放問題始終相伴。而如今一系列技術手段的提升正在為持續減少污染排放帶來新的契機。他認為,除儘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外,還可引入具備普適性的通用人工智慧技術,讓真實、準確、高效甚至實時地測量碳效率成為可能,繼而生成更好的應用工具和手段,助力碳減排。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34ec6d7d7317c02de4f26e1b12e9f76.html